APP下载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3-16郑双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郑双英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1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的意义

1.1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售,对学生产生三观和价值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个人三观,高校进行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此,2015年所修订的《教育法》中和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都提到了“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所以高校作为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各个科目教学课堂,理应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渠道,各科任教师也应当充分担负起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

目前来说,高校在以课程这一渠道去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时候,其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公共课程,第二个部分是专业课程,而在公共课程中就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渠道。第二部分专业课程更多的是在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培养的是学生,在以某一领域中的个人能力。因此虽然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所教育的重点不同,但本质上都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1.2 回应社会变革对于教学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也产生了较多的变革,这些变革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首先是在价值多元时代中,意识形态变得愈发复杂,比如现在人们的交往范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愈发扩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不同思想文化交融的新形势。在这样复杂的意识形态变革的趋势下,高校在开展课堂教学学的时候,就有必要去增加学生现实关怀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多元的意识形态下有着个人的思考。

其次,互联网时代让知识建构变得更有自主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改变,过去学习知识主要是依靠书本依靠教师的教育,而现在可以从互联网等其他渠道来获取知识,所以知识的学习也由原本的扁平化学习变成了自主性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传授知识的存在感在不断降低,而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则在不断增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最后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社会有了更多的智能性,因此一些比较传统的岗位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高效课堂教育,应当回归人本主义,使高校教育从原本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以人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和人格的统一。

1.3 解决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困境

在高校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由思想政治课程来负责,但是随着就业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大,专业课程未能将课程内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体现出来,所以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着“孤岛”困境,并在该困境的影响下成为存在感不强的学科,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具体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一点是高校目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偏见认为,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思政教师或者是学生辅导员的事情,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太大的关系。或者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无法在专业课中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会导致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第二点是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太感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是其思想其三观,而这种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感兴趣,自然也就很难仅仅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2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的问题

笔者在参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后发现,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2.1 全课程思政改革的准备不足

虽然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意识展开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但是全课程建设是一项工作量非常巨大的任务,因此在前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由谁来推动?由谁来检查?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吗?这些问题都应当是在进行全课程思政改革之前,做好准备解决掉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解决。而且不同专业的思政全课程改革方式也不同,这就使得因准备不足而导致全课程育人进行思政建设的开展较为困难。

2.2 各科任课教师教改动力不足

通过对不同专业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导致各科任课教师教改动力不足的原因有二,第一点是主观意愿不强,第二点是教改能力不够。因为进行课程的思政改革就代表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各个教学形式都会发生改变,那么部分教师就可能会因此不进行改变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方式,或者是部分教师因为个人能力不足无法去落实,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自己所教学的课程当中而导致课改效果不好。

2.3 各科教学效果评价难度较高

思政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因为它教育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作为教师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去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去拥有正确的个人三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会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或者是个人理念。但是不管是价值观还是个人理念,这都是意识形态上的改变,所以如何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知识传授他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考试来进行判断,但是思想的传授就很难通过考试来进行判断了,这就导致即使进行冷却课程,思政建设也很难让建设的成效准确的定性很容易变成没有实质性的喊口号的建设。

3 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的策略

针对上述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方面的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思政建设的策略探讨,思考了下述全课程建设策略:

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是高校立德育人的最终目标,因此也是进行全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那么在展开建设任务的时候,教师应当理清楚全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关系:

第一个基本关系是,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书的本质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学会专业技能,能够提升个人知识储备,而育人的本质是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思想信念的教育。因此教书的更深层次就是育人,所以所有的课程都并不是不包含价值理念教育的中心课程,每一个科目在教育实践教育知识的同时影响到学生的个人立场,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在做课程准备的时候,都应当去注意知识背后的思政性。

第二个基本关系是,教师应当理解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关系。一般来说思政教育的评价与单纯的专业课程知识评价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知识评价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而更应该是从学生的举止行为、个人表现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把握清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之间存在的不同,才能够更好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当中。

第三个基本关系是,教师应当考虑清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之间的教学关系。课程政治的教育目标是同时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正确政治立场的人才,而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出拥有正确政治立场的人以此来为国家作出贡献,因此两者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不同,也存在同质性的内容,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只是重视学生的个人发展,还应当让学生能够愿意为国家为党所付出。

4 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分析了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的意义后发现,该课改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能够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回应社会变革对于教学的要求,能够解决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困境。对此,本文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目前高校思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发现存在全课程思政改革准备不足,各科任教师教改动力不足,各科教学效果评价难度较高等问题。所以为了保证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进行思政建设的有效性,高校理应将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作为本次课改的最终目标,通过让教师理清楚全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基本关系,来推进思政建设的改革。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