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翻译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2-03-16贺舒娉
贺舒娉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0 引言
当前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密切,而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方式,外语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奇缺的外语翻译人才严重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对外交流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努力的重点内容。
1 加快大学外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在帮助培养思维能力、扩充西方文化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首先,在高校外语翻译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外语翻译知识的同时,也往往被要求理解外语和汉语之间转换的规律,以及两种语言中内涵的思维逻辑,进而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其次,外语翻译不仅要求学生对外语进行字面意思的准确翻译,还要求学生在具有广泛知识面和词汇掌握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并将其准确翻译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注重对学生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内容的教学,促使学生对该国历史文化、思想价值、生活习俗等自然人文环境有一定的认识。[1]
1.2 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具有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性优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组织形式落后、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趋于表层、课程设置不系统等问题,使得其教育“费时低效”,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能力普遍较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加快外语翻译教学改革,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外语翻译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2]
2 高校外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理念不明确
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如何,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外语翻译教学理念以及专业定位不明确,导致其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专业性,未能够根据经济建设和人才发展现状设定培养目标,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培养有所欠缺,没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3]
2.2 教学体系不合理
首先,在实现同市场接轨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的外语翻译教学仍然沿袭原先的教学体系,按照其课程设计、专业要求等展开教学活动,在此模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仍旧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外语翻译设置课程少,仅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且其课时设置较少,一般每周两学时,一学期不到四十课时,要在这样短的学时内完成包括翻译概念、理论、技巧以及大量练习等在内的知识学习,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使得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
2.3 教学质量低下
(1)教学内容陈旧。首先,教材专业性不足。外语翻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语言科目,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教材是翻译知识的物质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贯穿了教学课堂的始终,对教学效果影响重大。而因我国外语翻译发展时间段短,其教材开发程度低、质量差,可供教师选择的优秀教材数量少。例如高校使用的外语翻译教材出版较早,其中的词汇、例句没有及时更新,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已不适应于当前的教学现实。其次,教学内容同社会脱节。外语翻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优秀人才,因此,其教学内容应当同就业岗位相挂钩,能够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而在大多数高校教学实际中,其教学内容往往仍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同市场岗位相脱节。[4]
(2)教学方式单一。首先,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教育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交际教学、认知主义等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其在教学实际中的贯彻还不够深入。例如外语翻译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外语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于现实生活,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强调课堂教学,通过口授翻译知识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忽视了外语的课外实践运用,无法有效推动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在教学实际中,高校并未有效利用这一优势,这主要表现为高校互联网教学设备落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未能够借助这一媒介提高其教学实效。[5]
3 加快大学外语翻译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3.1 明确教学理念
首先,进行合理的学科定位。复合型翻译人才是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正确认识这一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学科定位,并以此展开确立教学指导思想、完善教学设计、培养教学队伍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其次,抓住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需求激增,而我国当前的高素质外语人才还较为匮乏,因此,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应当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根据市场需求以及院校教育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6]
3.2 完善教学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已成为高校外语翻译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高校应当以此来进一步完善其教学体系。首先,高校应当深入社会市场,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并将其融入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高校可以以市场上外语翻译的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培训等内容来要求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学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素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高校还应当进一步优化外语翻译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应当构建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外语翻译教学课程,提高课程的系统性、连贯性,从而推动学生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还应当在重点学期适当延长外语翻译的教学课时,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外语翻译知识教学,进而提高其专业能力。[7]
3.3 优化教学课堂
(1)丰富教学内容。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外语翻译教材开发,在高校教学现实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开发外语翻译教材,编写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其次,高校还应当深入社会,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导向制定教学内容,培养出同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优秀人才。
(2)创新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当基于教学现实和各项教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外语翻译教学实效。例如,教师可以加强外语翻译实践教学,通过课内课外的时间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引进、更新多媒体设备,满足师生信息化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8]
(3)加强师资建设。首先,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当完善教师专业培训机制,并推动其持续化、常态化,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不断完善其教师激励机制,来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