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研究
2022-03-16时小娟李若雅
时小娟,李若雅,闻 炜
(1.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2.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0 引言
在当今时代,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息息相关,习近平在一次高校考察中表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可见高校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高校辅导员作为引领成长、让人温暖的职业,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辅导员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材。[1]然而,高校辅导员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角色定位错误、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因此,在高校工作的建设中,应当加强对辅导员的创新,不断优化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进而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1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教育形式的瞬息万变,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可见,国家对高校辅导员极为重视,辅导员的职责包括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引导、心理健康辅导等三方面。[2]除此之外,辅导员在高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辅导员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不仅坚持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而且积极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其次,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际关系等问题,通过开展课程与讲座为学生解惑答疑;最后,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消化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总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与学校本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2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现状
2.1 职业认同感低
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有其自身职业素养要求,但近年来,不少高校辅导员存在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他们将之视为临时职业,缺乏持久的热爱,这归根结底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首先,高校辅导员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认识不足,没有将“育人为先,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次高校辅导员可能对于这一职业的前景有一定忧虑,他们感觉在这一岗位无法实现人生价值,对于自己的从业目标与努力方向感到迷茫;再次,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晋升空间不明晰,作为有着教师与干部两重身份的辅导员来说,常常沦为无人重视的“编外人员”。[3]由此可见,在各大高校中,许多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较低,这产生的后果就是辅导员流动快,工作性质缺少连续性,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不利于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
2.2 角色定位模糊
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其角色定位的复杂性,并不是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都能真正做到角色的完全忠实,因此,在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越位、错位与缺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首先,高校辅导员角色易发生错位,尽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一员,尽管辅导员始终位于学生第一线的位置,但是其教师这一身份常常被忽略,很多人经常视之为管理人员,而非教职人员;其次,高校辅导员角色易发生越位,辅导员所做的思想建设、学习指导、生活帮助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许多人认为辅导员应负责学生的大小事宜,教学生做,帮学生做,全程插手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最后,高校辅导员角色易缺位,辅导员任务重,事务多,有时缺乏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指导学生,例如,有的辅导员缺乏幽默性,导致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迟滞;有的辅导员能力不足,导致学生问题的缺口。总之,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体现在角色的越位、错位与缺位三方面。
2.3 人力资源效率不高
基于辅导员按行政人员定编的性质,其具有太多不确定性,高校一般不愿过多引进行政人员,因此,高校辅导员留有余地,并不充裕。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进而造成辅导员这一岗位人力资源效率的不足。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反映自身队伍人力配备不足,可时常又处于“等待空窗期”,其临时事务繁多,常常无法提前计划时间与工作量,这就导致辅导员忙碌时两脚不占地,闲暇时无所事事。可见,目前辅导员工作的整体质量不高,其到岗率与人员素质都偏低,然而,其作为复合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多门类知识与技能,需要拥有过硬的心理、人格、思想等素质。[4]然而,其能力常常面临浪费的局面,例如,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过于形式化,而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教育,以至于其他方面资源的浪费,这种种可能性都会导致辅导员这份职业人力资源效率的不足。
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体策略
3.1 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
辅导员所具备的“教师”与“行政”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既要履行作为一名人名教师的义务,也要有身为行政人的自觉。作为一名教师,辅导员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对学生的生活有一定敏感度。另外,作为一名行政人员,辅导员应当承担管理职责,展示出自己的威望,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管教。除此以外,学校应当整体规划教师队伍,更加明确其职责,将辅导员队伍分为政治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规划指导员等,这样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责细化与知识的职业化发展。总之,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辅导员自身要明确其职责与身份,并加以发展与融合;学校也要加以关注,根据现实情况与要求将辅导员队伍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其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3.2 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高校辅导员的责任重大,其角色决定其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这又意味着辅导员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学习,与时俱进。首先,辅导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这一素养包涵理论修养、政策水平、政治眼光、政治敏锐性与政治分析力等这要求辅导员要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化思想政治觉悟,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其次,辅导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其十分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负责,同时,也要保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再次,高校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健康素质,这主要是因为高校辅导员要求高、任务多,因此,只有辅导员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兼顾学生的方方面面。[5]最后,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知识技能素质,高校辅导员每天面对的大学生基本都具备较高的思辨能力与文化素质,因此,他自身要具备较全面的知识体系。
3.3 加强辅导员体制创新
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想弥补辅导员队伍的缺陷智能加强对辅导员体制的创新。首先,建立系统的辅导员管理机制,例如,可建立奖励机制以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使其减负增效;其次,可建立相应的辅导员协会,汇聚各类、各国的辅导员,目前的辅导员协会都局限于本地甚至是本校,极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一协会的建立可实现大范围、宽领域教育资源与工作经验的共享与交流,使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可进行辅导员的交换,使辅导员真正体验不同领域、不同种类的辅导员教育,增强其实践参与感,进而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总之,辅导员队伍的创新迫在眉睫,这不仅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全国各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来说都尤为重要。
4 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的改革逐渐走入高校,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难题,例如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角色定位模糊、人力资源效率不高等,但是其对于高校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教师队伍的建设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在加强辅导员体制创新基础上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与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进而推动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