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探析
2022-03-16尹军
尹 军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管理现状
1.1 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构成主要有参加普通高考、单独招生、对口招生三大类,受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体制影响,通常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会弱于普通本科教育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由于其理论基础弱学习更倾向于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因为其学习习惯不好,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较为缺乏,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对喜欢的东西乐于接受,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1.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素质高、水平强、技能尖优秀人才。但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的困难和压力也日益凸显。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生管理遵循制度管理,对学生的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的内容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制度层面,而忽视了校园的人文景观、学习环境、氛围风气的营造对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较大影响。二是学生管理注重学业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不足,对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重视度不够。三是学生管理力争安全稳定,对心理问题、问题心理较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多,引导学生崇尚积极乐观的心态,磨炼坚强的意志,追求快乐学习生活较少。
2 积极心理学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传统的心理学通常关注的是“异常心理”或者说“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个人的内心积极体验,从主观上希望个人快乐、幸福,充满正能量,从而提升和挖掘个人深层次潜能,锻炼个人优秀品质。
2.1 积极心理学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校安全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其根本的落脚点就是“以生为本”,做到“心中有人”,强化育人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最终把高等教育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2.2 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学生的内心真实体验
学生管理工作讲究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工作做实做细。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了解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要进课堂,要下宿舍,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内心真实情况,让学生管理入脑、入心、入形。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只要集中在00后一代,传统的说教教育、灌输式教育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的教育引导,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与学生加强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才好有的放矢,针对性开展工作。
2.3 积极心理学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当中,需要有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动力去激越个人的心理,帮助其转变其个人认知,改变其个人行为,进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促进个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等全面发展。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只是今后走向社会的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应对今后个人发展的各类挑战与挫折。
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学院学生管理有效策略
3.1 积极心理助推人才培养,完善学生评价考核标准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特殊的健康模型,现代化管理理念更强调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积极心理学能助推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职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其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存有较大差距,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恰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积极参加校园各类社团,积极投身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学生出现负性消极的情绪,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3.2 积极心理融入学科课程,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和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积极心理学内涵,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优秀品质,赋能学生积极能量。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渠道,开设积极心理学专题课程内容。引入《幸福公开课》、实行积极心理的团体辅导、开展《积极的人际交往》体验式、情境式课程,让广大学子通过课程的普及性教育,引领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各学科教学为主力量,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内容。将积极心理学内涵融入具体课程的建设目标、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3 积极心理提升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合作”机制
高校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后学习。因为受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高校辅导员很难做到像中小学那样事无巨细的管理和服务,科任教师课后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师生关系更注重亦师亦友,更注重情感的交流,用心灵来浇灌心灵。建立和谐、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有积极的工作心态,牢固树立“三全育人”意识,为学生成长长才担当使命。
3.4 强化校园积极文化氛围,注重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校园氛围环境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内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融入了校园的景观环境,受学校的建筑风格、区位路段、园林规划以及标志性景观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浸润在全校师生关系中,受所有教师、员工、学生的行为关系影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文关系都能给置身其中的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学风班风建设积极向上。学习是高校学生的第一要务,良好积极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术风气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风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是学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转变作风风气,营造学习氛围的关键所在。一是要有具体的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以思政政治教育为引领,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指引,以规范的管理为要求,以正确的学习观为基准,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重点,扎实开展积极的学风建设。二是要有配套的激励政策与惩罚制度相对应。要做到规范的学生管理,就必须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根据学生手册的管理规章制度对违章违纪学生严格落实纪律处分,并依据其处分的等级取消其相应的评先评优资格。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则应在推荐入党、评先评优、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激励,做到奖罚要分明,在学生管理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向上。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校园活动的积极向上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两方面,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展现的是青年大学生“精神风范”,突出青年大学生奋发图强和努力拼搏的精气神,学校的特色文化活动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经过一代代的青年学子传承发展后更加充满青春活力。同时,好的积极向上的学生活动还需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乐于被学生接受。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分来实行统一管理,并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3.5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促进协同管理,形成积极的教育合力
人是社会中的人,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高职学生的培养,除了受到学校教育培养外,也受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三者之间既有分工,也要协作,其目的是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学生的成才提供积极轻松环境氛围。首先,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宣传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树立积极的典型,营造良好的风气氛围。其次,要让积极心理引导家庭教育回归美好。教育源自生活,家庭教育来源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