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双循环”协同驱动的电子信息人才能力培养探索

2022-03-16张振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双循环工科产学研

张振源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74)

0 引言

我国正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倡议与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在新经济的培育和转型过程中,新兴产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符合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供应严重不足[1]。在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力更是成为重塑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谋求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因此,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教学必须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产学研协同驱动的电子信息人才能力培养机制,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发展需求[2]。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将“新工科”的主要特征归纳为5个“新”,即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3-4]。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新理念要求“新工科”教育中全面贯彻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5];新模式要求构建“新工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二者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工科人才的新要求;新体系则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的“新工科”电子信息人才[6-7]。

1 产学研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分析

在目前国家鼓励提倡“新工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产学研协同教育必须形成从“课堂基础教学—企业基础实践—课堂专项教学—企业创新实践”的协同反馈优化机制,从“新工科”教育的本质来看,要保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成功率,就必须打通“教学—实践—创新”的循环反馈环节,实现产学研“双循环”协同驱动的培养模式。因此,各级部门在鼓励高校本科生、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技与生产结合、人才培养的学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作为了校企合作的重点发展趋势。但现状是校企双方针对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协同联动循环机制尚未完善。

从培养方式上看,高校依然局限于基础课堂教学,企业培养往往关注基本事务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两张皮”脱节的情况;从协同模式上看,高校依然以获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课题合作、经费资助为目标,企业以从学校获得科研成果为目的,缺乏依靠科技新生力量壮大企业自身的意识;从培养效果上看,高校、企业停留在各自单方面的需求上,没有形成“课堂基础教学—企业基础实践—课堂专项教学—企业创新实践”动态联动调控的循环机制。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定位、实现效率、实现方式等问题,是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是否成功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方式上,在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侧重点把握不准,依旧存在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训“两张皮”脱节;

(2)协同模式上,产学研协同促进机制不健全,存在高校教学需求、企业培养目标与电子信息专业能力培养偏离的情况;

(3)培养效果上,产学研尚未形成“课堂基础教学—企业基础实践—课堂专项教学—企业创新实践”动态联动的循环反馈机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滞后;

(4)高校、企业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认识不足,高校教学与企业发展没有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培养主观能动性缺失。因此,如何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模式,完善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

2 产学研“双循环”协同驱动的电子信息人才能力培养探索方案

2.1 立足工程基础塑造,实施导师项目牵引,构建“工程基础教育改革第一课堂”

导师项目牵引的“工程基础教育改革第一课堂”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分类、任务划分和实践基础映射三个阶段。首先在项目分类阶段,导师需要根据其承担的项目性质对项目类型进行划分,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理论/实践课程在项目研究中的作用。接着在项目任务划分阶段,根据工程实践需要,可以将项目任务进一步划分为软件开发、硬件搭建及算法设计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最后,项目的实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明确课程学习中对应的项目实践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课程学习效率。

2.2 面向工程能力培养,推行企业需求导向,构建“工程实践教育推动第二课堂”

企业需求导向的“工程实践教育推动第二课堂”在电子信息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占据着关键的推动作用。该体系整体由“两条主线”构成,即以“企业岗位需求—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为主构成的学习能力培养主线,以及“认知能力—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为主构成的实践能力培养主线。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企业导师负责带领学生从用户需求分析等准备阶段开始,经历整体的项目开发流程,培养学生的项目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基于学生实际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导师着重在工程实施阶段根据学生的自身兴趣和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项目软件、硬件及算法开发能力,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项目测试工作,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项目总结阶段,安排学生协助企业完成项目文档整理和撰写,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通过在企业开展“全过程”的项目开发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为未来的学术深造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学生能力反馈,将具体的理论知识需求下沉至理论教学体系过程中,高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协同对学生亟须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完善,进一步保障企业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流畅运行。此外,进一步引入校方教育监督部门协同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学生能力达到企业岗位需求。

2.3 拓展工程创新培养,整合产学优势资源,打造“双循环”正向联动培养体系

产学研“双循环”协同驱动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是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核心,该体系构建的核心目的是在两个“工程实践课堂”之间形成正向联动机制。其中“第一课堂”负责工程实践基础能力输出,“第二课堂”在指导学生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反馈机制,指导“第一课堂”的教学安排与工程基础培养目标。同时校内导师可以进一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调整科研项目规划,由此形成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进而构建起产学研“双循环”的正向联动机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模式,完善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控制管理,构建高校学生产学研“双循环”协同驱动的能力培养模式框架,建立合理的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导师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教学—实践—创新”的全程“监督—指导—反馈”机制,提高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和声誉,培育出符合创新要求的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是目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亟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双循环工科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