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模式初探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号转导交叉导师

蒋 革

(大连大学 辽宁·大连 116622)

1 实践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创新工程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使命[1]。面对近年来不断扩大的研究生队伍,如何提高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是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现代科技创新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交叉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往往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2]。近年获得国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研究成果中,很大一部分科研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出现,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3]。因此,通过不同专业方向、多学科的有机组合,构建新型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的关键[4]。自2012年起,我国也启动实施了“2011计划”,拟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通过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5]。

本文以大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细胞识别与细胞信号转导”以及“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三个二级学科为例,探讨基于多学科融合下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模式,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一定的工作思路。

2 研究生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培养实践

2.1 制定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方案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目录中,以生物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10个专业方向的二级学科,其中“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细胞识别与细胞信号转导”以及“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三个二级学科,表面上来看三者在研究方向上并不存在相互关联,但深入探究,三者之间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以基因工程为手段,获取重组蛋白是该方向的研究核心。而“细胞识别与细胞信号转导”往往研究某种蛋白与细胞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这期间的研究必不可少要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表达重组蛋白进行体外信号通路分子机制的研究。“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在获取天然活性物质基础上,要利用细胞模型检测其生物活性,这就需要细胞培养及信号通路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三者之间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的关系。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多学科融合在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细胞识别与细胞信号转导以及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研究方向研究生协同创新的培养方案。即突出特色的原则,互惠互利的原则,相互激励的原则,和谐发展的原则四项基本原则。这也有利于复合型、综合性人才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协同与责任并举,建立“责任导师”与“联合导师组”制度

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则,确立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导师指导形式,在协同基础上,确认“责任导师”和“联合导师组”。组织三个二级学科方向的导师进行合作,科研方向类似的导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合力,集中精力在资源和指导学生方面进行共享,减少资源浪费和相同实验的重复进行。责任导师由研究生所学专业领域优秀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联合导师组由其他两个学科方向领域专业教师组成,当研究生科研过程中遇到跨学科问题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专业帮助。因此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组织导师进行合作,同时各个导师的学生进行合作创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完善知识面;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共享科研成果,促进我院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发展。

2.3 强化学生多维度多学科选课要求

在研究生日常教学工作,要求研究生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交叉学科分析问题的习惯,能够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不仅注意学科的纵深发展,还注意学科间的横向关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6]。生物学一级学科的各种基础理论是相融相通的,我们要求学生在选修课选择上,不仅选择自己所在二级学科设定的课程,还要选择相关学科下的选修课程,比如在“细胞识别与细胞信号转导”方向,我们设定了“细胞信号转导与新药设计”课程;在“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方向,我们设定的“蛋白组学”;在“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方向,我们设定的“药物作用分子机理”课程;通过多学科多维度的选课,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开拓创新性思维方式。

2.4 搭建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资源最大化共享

高校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益结合,可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的、融合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必不可少的支撑,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目以现有“辽宁省糖脂代谢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海洋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研究基地,融合研究基地的设备仪器、优秀的学术团队和实验方法成熟体系,互相依托互相补充,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2.5 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多学科融合学术活动

学术交流能力直接反映学术水平高低。训练研究生学术交流的过程也是训练科研思路、提高实验设计和思想学术水平的过程。通过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定期组织联合导师组导师和学生间的研讨会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增强了各相关领域间的沟通。同时,研究生也可以学习到不同研究领域导师所擅长的技术方法及其所熟知领域的前沿知识,拓展思路与眼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达到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依靠集体的力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7]。

2.6 建立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评价形式

协同机制的基点是协同形成机制,协同形成机制的运行方式直接关系到后续协同行为能否实现,因此,必须对协同的形成机制加以控制或约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握好以下内容:一、加强协同各方之间的利益沟通;二、准确测评研究生现有的创新能力,得出现实能力与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协同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涉及诸方利益,必须充分考虑协同实现后的利益划分问题,尽可能早的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以保证协同过程的顺利进行。总之,通过谈判、磋商等手段协调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定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评价形式,实现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并就达成的利益共识以协议、合同或契约等形式予以明确,对协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3 结论

生物学科作为未来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研究生培养出发,探索了研究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培养方法,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培养了协同创新型的研究生3名。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培养下,发表了4篇文章。本专业的研究生科研素质与科研思路得到了提高,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提升,这对未来的研究生培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信号转导交叉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益气活血方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大鼠p38MAPK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