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分析

2022-03-16张卫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设置院校

张卫星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江苏·苏州 215104)

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广大高职院校应该以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实际人才需求为基础,不断予以完善,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院校教育水平,甚至会对院校未来的发展产生决定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加强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的契合,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1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表现

从目前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中等职业院校升级发展而来,大学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同时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也比较保守和传统,学科特点比较鲜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但这些也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相脱节,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契合度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一般是为了当地产业发展而服务的,但所谓的“地方”,范围比较灵活,可大可小[1]。从我国的一个省来看,高职院校数量众多,包括的专业也较为丰富,基本能够满足整个省产业发展的需求;而从一个县级市来看,尽管产业的需要覆盖的面积缩小了,但高职院校数量也发生了骤减,专业设置的不科学和较少的专业数量,反倒很难覆盖一个县级市的产业领域。另外,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重复性,这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比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成了当前的热门专业,同时这些专业的办学成本不高,报考人数也较多,这就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盲目跟风,纷纷增设了这些热门专业,导致不同院校之间的专业重复率大幅度上升,而且每年从这些热门专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完全超出了地方产业的实际需求,造成地方行业人才的严重饱和,导致很多应届毕业生不得已而相继转行。这就是高职院校不注重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的典型表现。

1.2 专业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增强和世界各国的合作,我国已经逐渐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由之前专注于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到重视第三产业的进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资源更加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因此,我国目前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却并没有紧跟当地产业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专业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这导致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比如互联网、光伏电子等新兴产业,由于长期得不到充足的人才供给,导致某些地区的相关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迟缓。

1.3 专业口径与岗位需求不吻合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现有专业,大部分都是从传统专业发展而来,创新程度较低,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产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出入。虽然我国已经在一些试点院校进行了专业创新建设,努力改善传统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并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但受到影响的院校和学生极为有限,改革力度和波及范围依然较小。不光如此,部分试点院校在改革过程中,专业模式依然会逐渐趋于传统。同时,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的局限,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改革工作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素养仍然没有达到岗位要求标准,这严重阻碍了专业设置和当地产业的协同发展。另外,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设置权仅仅掌握在少数几人的手中,用“少数”代表“多数”,在具体进行专业设置研讨时,也只是走一个流程,这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学观念也较为保守。

1.4 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差异与岗位人才需求统一标准不吻合

目前,我国同一地区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也存在较高的重复率,很多院校都设有不少相同的专业,但因为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办学思想、硬件教学水平等参差不齐,这也导致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差别也较大[2]。尽管和以前相比,我国人才数量有所增加,可实际上在数量增多的同时,质量却参差不齐,这很容易产生同岗位人才质量的结构性矛盾。

1.5 专业招生范围与就业区域不对称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范围基本都局限于省内,院校所在地区通常也在省内的某一城市,和院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几乎也同样在院校所在的城市,这种办学模式过于本地化,很不利于开展跨省份、跨地区的教学合作和产业合作,导致学生的省外岗位适应能力普遍不高,尤其对那些选择回老家就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否快速适应老家产业的发展需求,还是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发达地区的产业人才需求标准和欠发达地区的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原因

2.1 分散、多变的产业调整与统一、集权的专业审批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当地产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施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权主要掌握在当地的省教育部门手中,再由国家教育部门审核批准才能实行,而地方管理部门却不具备审批专业的权利,这是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发展相脱节的主要原因。

2.2 偏向考生需求与围绕产业人才需求办学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本科及以上院校的逐步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也导致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生源,很多高职院校在满足当地产业需求和学生喜好方面,选择了后者。这就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完全基于学生需求而设置专业,并对自身的办学条件缺乏正确认知,盲目扩大招生,忽略了当地产业的实际需求[3]。甚至有个别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多生源,私自增设专业,增加专业数量,导致本地区各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出现高度重复,所培养出的学生素养参差不齐,难以真正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2.3 个体专业调研的局限性与产业发展实际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加快我国产业转型,顺应时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专业,增设全新专业是很有必要的。但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都没有进行新专业的增设,最多只是对传统专业进行改良或重复增设。在增设专业之前,需要开展充分的调研工作,而该项工作基本都是由院校自身完成,局限性较大,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也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缺少相应的科学性,这将直接影响新增专业和当地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2.4 同类专业相同标准与各校开办实力之间的矛盾

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同一地区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存在较大的重复性,由于不同院校的各方面办学条件不同,人才培养结果自然也会出现差异,这显然很不利于满足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统一需求。同时,我国通常会习惯性地将不同的高职院校分成不同的等级,并优先扶持办学水平较强的院校,对于稍微落后的院校,给予的帮助却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强的越强,弱的越弱”,两极分化明显,教育矛盾突出。

3 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的对策

3.1 改革专业设置审批权

要想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应该适当对教学主管部门的专业审批制度做出改革。首先,应该合理分散高职院校的专业审批权,实行分级管理,并按照专业的具体定位,来匹配最合适的审批部门。比如,面向全国招生的专业,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予以审批;面向省内招生的专业,由省级相关部门审批;而面对某一地区招生的专业,则应该由本地区的相关部门审批。另外,面向某一区域招生的专业,如长三角区、珠三角区等,本区域应该组成相应的联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其次,在分级管理的基础上,应该构建完善的联合审批机制,其中应该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龙头企业等等,充分利用地方和行业的影响力,合理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做出正确引导和管控,创新专业设置模式,帮助广大高职院校提高专业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教育水平的提升。

3.2 实行高职办学行业化和属地化

每个地区的产业都包括无数个行业,按照产业的发展来完善专业设置,其实就是以不同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办学核心。所以,在调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以此来有效改善当前专业和产业相脱节的现象,进一步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弥补我国非教育管理部门在新型高质量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除此之外,加强高职院校的地方管理也是其中的关键。首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院校所在地区会更加了解当地产业的人才需求,更清楚具体的专业设置方法;其次,院校所在地区也更了解院校该如何优化专业布局;最后,加强高职院校的地方管理,不光能有效将高职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密切结合,充分优化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更能对目前高职院校的负债问题做出积极应对,合理引导当地政府部门给予最大限度上的帮助,确保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3.3 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和专业人才供给权威发布制度

高职院校要想在专业设置方面争取更大的自主权,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设置水平,而这需要全面准确的设置专业信息进行支撑。从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所掌握的专业信息都不够完整和准确,比如其他院校同专业的招生人数、在读生人数等等,自然会对当地产业实际的人才需求情况认识模糊。因此,应该以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核心,建立健全高职人才需求信息和供给发布制度,这样一来,有利于广大高职院校对专业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理解,侧面促进了院校专业设置能力的提高。

3.4 整合优化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布局结构

要想有效加强高职院校人才水平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对现有专业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首先,应该在突出地方管理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数量、专业和教师团队进行充分整合;其次,引导高职院校明确自身的教育方向,增加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为其提供统一的规范标准;最后,在减少本地区不同院校专业重复率的同时,对无法避免重复的专业之间,实行教育资源共享,这种共享主要包含:不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学习、教学条件共享等。

3.5 大力推进行业指导和订单培养

为了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行业订单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行业的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只有这样,学校和企业才能真正达成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进一步实现专业设置和岗位需求的契合。高职院校应该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入一些全新元素,如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深入性,与企业共同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学校和企业“双赢”的美好局面。

4 结语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主要由于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专业审批权集中度过高、院校盲目争抢生源、院校对产业发展需求缺乏正确认知等原因导致。为此,我们应该对传统专业设置审批权做出改革,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高职人才需求信息和供给发布制度,对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有效开展订单培养,从而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拉动地区产业经济,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设置院校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