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索与研究
2022-03-16林恩涵福建省仙游县坝下中心小学
林恩涵(福建省仙游县坝下中心小学)
一、问题提出
“读思达”教学法,即阅读、思考和表达,是面向所有学科、学段的一般教学方法。“读思达”教学法有通用的表达公式,即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语文是一门兼具语言与艺术的课程,对教师的文学功底和教学技巧要求较高。小学语文课程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服务基层一线”是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小学生活泼好动、思想发育不成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让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顺利实施的难度加大,这样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教师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通用的教学法,本研究内容为“读思达”教学法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实施的意义、目标与发现,试图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读思达”教学法的探索与研究,相关理念早已提出,但是具体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学术领域研究却还没有深入开展。从期刊文献中发现,关于“读思达”教学法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具体研究成果较少。本课题建立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采用“读思达”教学法进行教学,弥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重建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实践意义
通过对“读思达”教学法的相关探索与研究,不仅促进了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创造思考的能力和流畅表达的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发现
1.研究目标
(1)对“读思达”教学法进行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读思达”教学法的联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促进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研究发现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现状。
课题组对当前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提前设计好关于本课题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法可以得到真实的数据,为本次研究提供数据与框架支持。问卷调查围绕以下问题设计:当前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哪些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存在哪些问题?对学生语文学习方面造成哪些阻碍?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组。教师组随机抽取仙游县从事农村基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0名教师,性别、教龄、学历、职称分布为:性别为男教师65人,女教师135人;教龄1~5年为22人,6~10年为27人,11~15年为59人,16~20年为69人,21年以上(含21年)为23人;学历为中专3人,大专87人,本科110人;职称为一级教师115人,二级教师72人,三级教师13人。课题组共回收198份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组问卷调查。学生组随机抽取仙游县农村基层小学200名学生,性别、学段分布为:性别为男生102人,女生98人;学段1~2年级为62人,3~4年级为71人,5~6年级为67人。课题组共回收196份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组问卷调查。为发挥课题组教师跨校组合、年龄有梯度的优势,深入到农村基层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找出形成问题的原因。
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好,教学内容不敢逾越教材,教学过程停留在教学生理解的层面,班级管理中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高压式管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另一种是放任自流式管理,使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和练习法等。新任教师和50岁以上的教师偏向应用讲授法,教师口头单向传授知识,往往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吸收的现象。中年教师较多应用讨论法,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多采用分小组围绕问题讨论的方式,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对教材导向问题的讨论难以深入,经常出现人云亦云、流于形式的现象。直观演示法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年长的教师多采用实物、小黑板、挂图,年轻的教师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通过直观获得感性认知。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农村受实物资源局限、多媒体资源良莠不齐等因素制约,而难以发挥效果。练习法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而广泛应用,涉及阅读、作文等。但是,练习法的应用往往过于统一,注重书面知识训练而轻视核心素养的培养,经常陷入题海战术而加重学生负担。由此可知,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普遍依靠一本书、一根粉笔,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不对等,教学成效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创新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不足。
(2)“读思达”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学困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三不”现象的学生在农村普遍存在,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发现目前存在如下教学现象: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普遍上课积极发言、喜欢提问,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上发言越来越少,到了六年级,语文课堂可用“鸦雀无声”来形容。“读思达”教学法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变成了主持人和引导者,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表现和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兴趣、训练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思考与创新。“读思达”教学法要求教师也要不断阅读、思考和表达,师生一起成长、勇于创新、乐于分享。“读思达”教学法在农村基层小学易掌握、易推广,将极大地填补农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足这一短板。
为了探索“读思达”教学法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课题组成员系统地学习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名师怎样观察课堂》等有关“读思达”教学法的著作,熟悉“读思达”教学法的内涵和具体教学流程。课题组成员以典型的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读思达”教学法为例,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农村基层小学要培养“读思达”的学生,必须先做到“读思达”的教师和“读思达”的学校。课题组明确了“读思达”教学法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学生自主阅读的速度大于聆听口述的速度,聆听口述的速度又大于抄写教师板书的速度,所以“读思达”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现状,制作校本课程、教学课件,补充文字资料,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扩充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详细的资料中自主找到答案。
“读思达”的本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顺利自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专业指向养成、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堂坚持阅读、思考和表达,通过课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持续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激发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的动力。在“读思达”教学法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上台表达氛围非常活跃,效果较好。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竞争机制,生生讨论,团队合作,选出代表上台分享小组意见,教师追问,师生对话,把握学生有限的专注时间,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效率,调动学生动眼、动手、动身、动口、动脑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升华。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课题组认为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至今对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提议学校、政府、公益组织筹建书香教室、书香走廊、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实现师生人人参与、共享“悦”读。“读思达”教学法将阅读与写作自然融合,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写作自然水到渠成、妙笔生花。
“读思达”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步骤为阅读、思考、讨论、表达、整合,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化身为主持人,课堂变为翻转课堂、翻转教学、开放教室。“读思达”教学法能够持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农村基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将极大地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