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探析

2022-03-16

读写算(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吴 磊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探析

吴磊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江西九江332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具有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素质教育水平,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通过提升教师素养、融合生涯课程活动及本土文化、创新课程教学手段等方式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

优秀传统文化;生涯规划;生涯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立足于当下时代要求,响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高中阶段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也应当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切实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教育目标本土化、民族化。在共同营造合作、开放、共赢的国际局面中,才能坚持自身文化特性,继续走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上。

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传统文化教育冲击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具有发展迅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其本身不可避免的劣势。外来文化、网络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等各种文化的输入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在大教育文化的局面中占据劣势地位。同时,各种文化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亦存在着和传统文化内容相悖的部分,同样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着负面影响。

现行高中教育“应试”意识较重。虽有体育、英语等方面的不断改善,但总体高中教育的“应试”思想氛围仍较严重。高中教育为使得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有更高的升学率,从而选择性地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真实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方面面。

高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完善,即使是九年语文课程学习之后的高中生,依然不能说自身扎实掌握了传统文化素养。同时高中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同样限制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学生个体有不同的成长经验和学习习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更需要考虑到和学生个体的适配性,进一步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实施。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

我国于2014年正式出台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建议》,其中明确了高中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该课程做出明确要求。但就目前现有情况而言,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切实可靠地“落地”。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比较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政策也提供了课程实施开展的具体建议,对学生的学业、心理、理想等多方面提出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该要求的不明确性使得相关工作的展开增加难度,同样存在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使得该课程的“着地”产生偏移。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一)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文化间的关联性和继承性是客观存在的,使用好这一关系将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承传统文化当中值得继承的优秀部分,以文化知识为载体,传递出文字背后的精神文化。在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中以传统杰出人物的人文风骨、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在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时,能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部分,构建出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更加坚实可靠的精神基石,形成包含家国情怀、民族归属感等多元多面的精神理念,扩大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辐射范围。

(二)对传统文化的意义

现存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珍贵的智慧结晶,是不同时期中人民同现实环境不断做积极斗争的现实体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对知己的不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亦是对知己离去的美好祝愿。同样的场景却延伸出千般万般的诗句,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同其他文化独具的魅力。不论是古诗古文,还是方言谚语,都是无数人们生活的总结,是他们的一生,是他们的真情实感。

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发展和创新,但继承是基础。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融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内容出发,而不是传统学科课程中的文化知识。真正帮助学生了解撰写传统文化时的经历、情感,体验的是当时古人所感所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将传统文化根植在每一位中华传统儿女的血脉中。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策略

(一)提升生涯规划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生涯规划教师加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升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水平,是教师团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自觉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高标准、严要求自身,时刻树立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意识,以学生真实可感的日常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得学生和传统文化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的并行教育进程。

(二)有机融合生涯规划课程活动和传统文化

在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同样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设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科知识文化的基础之上,更可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分。诸如看待事物的角度、价值观和内含的人文精神等,都可作为深入研究并探讨的成分。将传统文化“目标式”“节点式”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生活当中真实可感的经验基础,连接其传统文化当中更加精华、深邃的部分,形成在真实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以点结面的传统文化氛围。

(三)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在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作用

教育者可根据本地文化资源,协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共同开展,包括当地的博物馆、创业创新项目孵化基地、文化遗址等包含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地点,帮助学生直观真实地感受本地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本地学生对当地文化,乃至于本国文化的归属感,如九江的中华贤母园、南昌的绳金塔、景德镇的古窑、长沙的白鹿洞书院等等。作为新一代的被教育者,在吸取本地传统文化优秀结果的同时,还应结合时代特点,完成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创新。本地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将帮助学生了解当地职业规划特点,实现高中学生职业规划的本土化、特色化,为学生之后更好地适应本地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融合方式

科学水平飞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也为创造出传统文化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可能。“网课+面授”的双向教学模式同样也可借鉴于传统文化教学中。直播、微博、“最右APP”等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带来了新可能。学生通过2020年初新冠疫情网课时期之后,已逐渐适应了线上教学模式。基于此种情况,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线上模式”亦可作为突破口。教育者可结合传统文化本身的知识结构,抓住学生实际生活当中的真情实感,以微信公众号、微博超话、最右话题等新颖方式吸引学生,把握当下时事热点,穿插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和传统文化间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以更亲切的方式学习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亮点。如,建立“最浪漫的高富帅诗人-李白”“追到最后一无所有的大诗人-杜甫”“你不知道的那些美强惨-李清照”相关话题软文等等。

(五)培养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高中生涯规划文化

高中生涯规划文化可结合传统文化内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形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高中文化氛围,化民成俗,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习到传统文化。学校可积极拓展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当中的新形式,如班歌、班规、校广播站等方面,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营造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高中生涯规划文化。学校可以引用“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中的年轻榜样,帮助树立传统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新形象。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选取学生自身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具象化产物,如司母戊鼎、云梦睡虎地秦简、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等,以当地博物馆当中直观可感的具体事物,建立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现实认知。校园文化同样需要“改革开放”,引入本地名人名家、创新创业等生涯规划同时兼备本地传统文化的人物典型,真实展示出双向文化在个人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启发学生自身发展渴望。

[1] 曹爱琴.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以甘肃省2所普通高中为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2] 王一木.儒家生命哲学与当代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6.

[3] 张文清.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

G632

A

1002-7661(2022)04-0156-02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普通类一般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7PTYB035)。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