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策略探析
2022-03-16章迎华
章迎华
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策略探析
章迎华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数学一直因为强逻辑性、高缜密性、抽象性而成为小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学科,同时小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倾向于直观、具体,这种在数学需求以及学生认识层面产生的差异使得学生学习数学愈发困难,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数字、公式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日后学习的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科技成果的代表,其以功能性、便捷性受到全球民众的欢迎,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为各领域的方方面面注入新的活力。本文笔者将针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关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教育技术融入课程教育早已有之。从最早的多媒体教学到如今的微课,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教育领域出现新的生机,同时对当前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迅速更新。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支笔、一块板”的讲授模式,让教育教学得以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信息技术凭借资源整合上的巨大优势,也能让教师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获取更多素材。与过去相比,教师可以凭借信息化教学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构建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摆脱时空限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这样教师才能进行有目的性地教学。另外,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能更好地掌控授课的节奏,当遇到设计以外的情况发生时,才能在解决后快速回到原来的节奏,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但是很多教龄较长的教师往往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通常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凭感觉”完成授课活动。而在实际的课堂中,会有学生提出很多疑惑和问题,而教师在没进行课堂规划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这些突发情况打乱节奏,耽误授课时间。因此这种课堂模式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法缺乏设计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们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提高应试的能力。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通常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并且授课的流程也十分单一,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复述,而学生已经对教师的授课流程相当熟悉,因而很难再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让整个数学课堂氛围都十分沉闷,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较少,很难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授课手段的设计,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内容,活跃课堂氛围。
(三)教师不注重教学实践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思维发展也不够完全,因此在接触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很难快速地理解其内涵,影响其学习的整体效率。而在教授这些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主动带领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相关知识产生的原理,这样才能顺利地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但是很多教师都不重视课堂实践,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因此产生教学的效果往往并不乐观。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加大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帮助学生产生高效的认知。
二、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基础,对整个网上的资源进行抓取整合,首先在教学案例方面就能够给教师带来不同的灵感,另外在学生心理了解方面,教师也能在网上找到相应策略。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对与众不同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往往更乐于接受,而信息技术能够利用资源优势使用不同的形式及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所以教师将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能够使课堂变得更灵动、有趣,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提高学习效率
前文提到,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学生学习方面,知识“易学难通”阻碍了学生对数学的“教与学”。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其丰富的功能能够有效弥补过往教学模式中单一、乏味的弊端,不仅能够增添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通过声、光、色、像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与注意力,让学生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从而帮助学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另外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还能够让学生进行表达和展示,并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练习资料,让学生能够处于更加高质量的教学环境中提升学习效率。
三、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辅助新课导入
在课堂的最初阶段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产生更强的课堂专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新课导入的这个教学环节。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重点,导入与之相关的趣味性元素,用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被这些趣味性元素吸引时,就能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观察物体》一课时,在课堂之初,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呈现出来的不同图像,并展示这个长方体的透视图,让学生了解观察一个物体的具体方法。当学生对观察物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熊猫玩偶,并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同学回答:“熊猫玩偶。”接着,教师将这个玩偶直立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先让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并画出观察到的图像,然后,教师让同学之间互换位置,再次观察这个玩偶,将看到的图像画出来。接着,教师再将玩偶放倒,让同学们继续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并画出看到的图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角度下观察的这个玩偶的形象,让同学们比照自己画出来的图像,并想象教师的观察方位。最后,教师提问:“通过这组照片,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给出如下回应:“从熊猫的头顶进行观看,很难看出这是一个熊猫玩偶。”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出本课的重点结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由此再进入课堂的下一个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能使其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积极学习本课知识。因此,教师要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新课导入环节。
(二)展示课堂问题
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互动,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课堂问题,调动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进行思考时,其大脑就能进行有效运转,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加集中,才能对课程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教材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直接用多媒体出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标题,并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看到这几个概念,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例子。此时,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回应,如有的同学看到“平移”就能想到自己与同桌互换座位,看到“旋转”,就想到时钟的走针等。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教师给出相应的点评,接着用多媒体展示移动的火车、电梯以及升国旗的视频,并提问:“视频中的火车车厢、电梯、国旗都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有哪些共同点?”问题提出后,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究教师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通过探究,同学们能给出以下回答:以上三种物体的运动方向各不相同,有的是向左或向右,有的是向上,但都是沿着直线进行运动的。教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以上三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就是平移,那么请同学们再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此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平移的含义,就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搜索平移现象,并回答:“抽屉被拉开的过程就是平移运动,公路上奔驰的汽车也是做平移运动。”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三)进行重难点突破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大部分的几何变化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图像,然而部分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相较于学习进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演示,将复杂的知识具体化,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大大降低了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在重难点问题的学习上取得显著效果,优化教学手段。如《观察物体》一课,实际上就是空间想象能力最基本的应用,具备想象能力的学生可以之间在脑海中进行建构,在观看物体的立体构造后,就能在脑海中想象出物体每个面的样子,但对于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却经常会因为脑海中图形构建不完善而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做题办法,在想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时针法、定点法等办法进行解题,然后由教师进行原物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体每个面究竟是什么样,从而对左右、上下有更明确的认识。在这种直观的学习中,只要经过一定数量题目的练习,学生就能结合经验,形成初步的想象能力,为未来中学的几何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更容易被外界的影响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枯燥的文字阅读变成有趣的动画展示,将单一的课后练习变成具体的情境体验,这样小学生就会乐于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另外有研究表明,人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能力,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像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以及反复的总结归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然后选用适合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营造具体的情境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笔者就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了一段动态演示,并且植入了答题功能,动画内容主要是主人不在家,主人喂养的禽畜自行找东西吃,屋内一共有3根萝卜、2个番茄、5根香蕉和1块西瓜,此时答题系统会弹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作答:“这四种果蔬的总数是多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动画会继续进行,小狗吃了2根香蕉,然后再次弹出问题:“还剩几根香蕉,蔬果总数还有多少”……通过这样的动画与练习题结合的方式,学生就会为了能继续观看动画而努力计算,这实际上就是对已学内容的一种巩固,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五)构建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所学习的数学内容中,很多都能直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买卖东西的价格计算、收入支出的提前规划、水电费花费规律的探寻等等,这些实际上应用的就是小学学习的四则运算以及统计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虽然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导致其整天贪玩好动,但是小学生也渴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从而得到教师、长辈的认可及表扬。所以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在《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中,笔者就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还原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去超市买菜的场景以及挑选物品、收银结算的过程,其中重点让学生看见各类商品的标牌,比如特价可乐2.68、特价薯片4.99等,让学生了解到小数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视频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构建一个买卖游戏进行“模拟超市”,让学生们自备物品,用桌椅当作货柜、收银台,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超市买卖的交易中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多媒体展示中了解生活现象,然后以实践的方式进行体验学习,强化了生活与学习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坚定学习信念。
(六)实现课堂延伸
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课上的多媒体辅助外,还有课前预习以及课后总结。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前预习只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律来完成,而教师也只能通过课前提问进行简单的抽查,而课后的总结更是完全看学生对自己要求的高低。但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给学生的课前课后学习提供知识性的指导,比如发送微课让学生作为学习的工具,并可以通过线上的反馈以及家长的监督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向家庭学习的延伸,突破了旧有的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比如在讲解完《混合运算》后,由于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混合,其对运算顺序、规律的理解还需要继续加深,因此在学生放学后,笔者通过家长群给学生留了学习总结的家庭任务,并上传微课视频进行辅助学习。这一举动得到了群内家长的广泛欢迎,同时从线上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良好的复习总结,而从后续的学习测试中看,认真完成微课复习的同学对《混合运算》新知识的掌握明显较强,并且对日后小数、分数的运算教学也起到了助力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改革的契机,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次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革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妥善应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增光添色,同时要勇于进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途径,开发出更多、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1] 张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赤子(上中旬),2019(01):214.
[2] 温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17(11):3.
R857.3
A
1002-7661(2022)04-0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