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主题探究教学实践例谈
2022-03-16袁海平
袁海平
初中信息技术课主题探究教学实践例谈
袁海平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学,浙江杭州310000)
主题探究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主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文献研读和教学实践总结,研究认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主题探究模式要坚持主题应满足创新性原则、内容应满足适切性原则、教学过程应满足开放性原则,而在具体应用策略上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提供实践操作、组织小组合作、实施问题驱动、强化走近生活以及运用多元评价等。
初中信息;主题探究;问题设计;小组合作
主题探究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主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它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为主的学习过程。在主题探究模式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大纲将教学的主线提供给学生,剩余的空间交由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和探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主题探究模式中传授知识只是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习惯并适应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从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加以运用呢?笔者从六个环节加以探究,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创设情境
无论哪个科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主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顺序结构》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顺序结构的基本特点、顺序结构的概念,学会顺序结构程序的设计方法,理解常量、变量、表达式、函数、赋值语句等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发送文字的过程分析,理解顺序结构的基本特点;通过“海伦公式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设计,学会顺序结构的设计方法,感受顺序结构设计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规范的程序设计习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笔者在导入环节进行了情境的创设:
师:去冰箱里取冰激淋要几步?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把冰激淋取出来,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师:很好,那这几个步骤能不能调换?
生:不能!
师:因为他们是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的,不能调换。因此,事物的发展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这种事物发展的顺序反映到程序设计上,就是一种顺序结构。用我们之前的流程图表示就是这样:从程序开始,按照顺序执行语句1、语句2、……直到程序结束。
师:在实际生活、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顺序结构的例子?
生:煮饭、洗衣服……
在温故知新的环节进行了情境创设(通过用自然语言描述巩固对算法的含义理解并为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师:用自然语言描述如何在微信朋友圈上发文字消息,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这需要哪几个步骤?
生:……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他的答案:打开微信、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微信、选择“发现”、点击“朋友圈”、长按照相机图标、撰写文字、发布微信。
师:用自然语言描述,总是显得很烦琐。“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接下来我们用流程图把这八个步骤画出来。
再如,《图形处理的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笔者为学生先创建一个有趣的情境,通过多媒体投影为学生展示两张照片,分别是原图与PS软件处理后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在视觉的冲击下感受PS软件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想要学习并且能够亲自完成图片处理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图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对促进主题探究模式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操作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了能够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应该在主题探究模式中注重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例如,《表格的应用》教学内容中表格编辑操作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了对表格中各类信息的加工以及处理等。学生在进行表格的实际编辑过程中,无论是要对文字、音频进行处理,还是对视频或者图像进行处理,都离不开删除、粘贴、复制以及移动等最基本的表格编辑操作技巧。而在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针对这些操作的理论知识以及重要性进行“灌输式”讲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虽然听的时候感觉都懂了,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不仅会使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认为计算机操作太难。而在运用主题探究模式时,教师可以先不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是给学生展示一些已经做好的成品,让学生能够看到接下来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主题,让学生围绕任务主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一边操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对知识加以了解、理解与掌握。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自主性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因此,教师在应用主题探究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从而促使学生在主题探究模式中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性学习。
三、小组合作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主题探究模式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中有部分内容相对复杂,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相应的主题任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将主题探究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例如,教师在进行《网站制作》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教学。在了解班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水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设置小组长。在进行网站制作的过程中,因为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每遇到一个问题都会有多种解决方法,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商议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小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组员的特长,给每个组员安排不同的合作任务,如哪些组员负责网站设计方案的撰写、哪些组员负责相关资料的查找和搜集等等。在完成合作探究后,各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与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交流探讨。
实践证明,在上述模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主题探究的兴趣变得更加浓烈了,并且在完成各自学习任务过程中也收获到了喜悦与成就感。同时,在合作探究中,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不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还可以深刻体会到帮助他人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这对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主体探究任务,不仅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而且通过合作探究极大地提升了主题任务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小组讨论环节过程中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会产生认知上冲突,恰恰是这种冲突让学生们最终在不断探究、争辩以及交流过后对知识有了深度的认知,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四、问题驱动
信息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初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不是为了只让学生将前人的科研成果拿来使用,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为此,在主题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设置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是根据教材内容将一些数据表的创建流程以及如何编辑、公式和函数如何运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然后按照步骤进行数据表的制作和编辑等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的思维模式完全是按照教师的模式复制而来,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的内容,却无法有效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由于“灌输式”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也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在主题探究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采用引导的方式代替传统灌输的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创建一个问题情境:某生产企业每日的产量做好记录后,如何能够在数据表中看到近一个月的累计产量以及平均日产量?数据表如何设计能够更加合理且数据一目了然?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专研以及相关资料的查找,学生们可以找到多种制作方法。同时,教师还要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制作思考和想法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在构思制作思路和想法中去进行创新,潜移默化地提高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走近生活
主题探究模式主要就是让学生围绕一个问题主题展开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还十分有限,尤其是现阶段的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他们能够接触到学习以外的事物非常少。在主题的设置上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尽量设置一些与学生有关的、使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现实价值。
例如,《生活与算法》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分析,理解算法的概念,并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简单问题的算法;通过体验、观摩形象直观的生活实例,学会建立数学模型,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通过课堂探讨活动,提高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主题教学模式,笔者设置了“农夫过河”的问题(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引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算法):农夫带着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白菜,身处河的南岸。他要把这些东西全部运到北岸。问题是他面前只有一条小船,船小到只能容下他和一件物品。请问农夫该采取什么方案才能将所有的东西运过河?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注意事项:只有农夫能撑船,因为狼能吃羊,而羊爱吃白菜,所以农夫不能留下羊和白菜或者狼和羊单独在河的一边,自己离开。
再如,在进行《表格的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现实情况的调查,设置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在该节课的教学中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数据表格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够对数据表格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意识到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置具有现实性的主题:同学们每天、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零用钱,每到生日、年节还会收到来自长辈的大大小小的红包,如何有效规划和使用这些钱做到心中有数呢?这个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主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完成今天的主题学习,以后自己就可以很好地规划使用自己的零用钱,父母也会看到同学们的成长,不仅如此,只要大家用心学习还可以帮助家里进行每日收支的统计。学生在这种现实性主题中不仅探究欲望更强烈,而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多元评价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题探究模式的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评价在内容上以及评价主体上都过于单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主题探究模式中开展多元化评价。
例如,在进行表格的编辑等方面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主题: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类。这个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调查哪个环境中的草本植物种类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的学生选择直接调查校园内部的草本植物种类,有的学生选择调查自家居住小区内的草本植物种类,还有的学生选择去野外田园中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类。在学生完成主题探究任务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探究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另外,教师要指导小组内有效地分工合作和相互帮助,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发展。在课程评价上,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其次,小组长对组员在主题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学习态度等,小组内部完成组内自评,包括组长对组员的评价以及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最后,各组间的相互评价。各个小组通过对其他小组作品的赏析,对其优点作出评价,同时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然后各个小组综合多方面的建议进行作品的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主题探究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的信息技术人才。
[1] 许立新.主题探究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0(44):15-16.
[2] 王春博.主题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10):127.
G632
A
1002-7661(2022)04-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