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22-03-16唐云鹏

读写算(上) 2022年2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材

唐云鹏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唐云鹏

(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江苏昆山215300)

科学地运用史料,提高了历史教学有效性。作为历史教师,要重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史料资源,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通过实践分析,总结了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探索了有效的应用措施,希望分析能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水平。

史料;初中历史;应用

史料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重要教学资源,通过合理地运用史料能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课堂要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应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新时期教师,要提高对于史料资源应用的认识,应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科学地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全面提高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效率。

一、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对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关键,兴趣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以高昂的积极性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也是深入组织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史料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绝大多数都是由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组成的,故事的内容翔实且丰富,能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所以,通过增加史料的方式组织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切实在原有程度上帮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有利于构造充满活力的课堂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场所,传统的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往往局限在课本内容之下,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较刻板。而史料真实、完整地将历史内容所呈现,更契合历史的教学内容,通过史料教师能够构建一个更好的课程氛围。与此同时,借助史料的方式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够更好地体现,不再使用传统历史教学的“灌输式”教学策略。此外,初中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敏锐度都在最佳状态,以直观的史料方式组织教学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深化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历史顾名思义就是客观陈述过往发生的真实事件,而这也是历史的最大特征,对学生而言也是理解历史的难点。而史料的出现,能够更准确地反馈历史的细节,使得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难度切实降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历史内容实现在思维能力上的进步,史料和历史文献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历史客观能力的认知,以历史知识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育。

二、史料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一)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史料内容

初中历史的内容尽管难度相对较低,但其内容非常翔实、丰富,学生的学习体系也是在点滴的知识点之下有效建立起来的。面对非常丰富的史料内容,如果教师没有做好正确的筛选或者引导,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学习。所以,在传统史料结合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对史料阅读不耐烦和不充分等问题,对由大量文字组成的冗长史料文章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史料教学受到阻碍。因此,教师需要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对史料做出预先的筛选和分析,为高效使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贯穿始终,充分应用史料教学

历史学习的核心价值和诉求,在于教育现代的人们学会“以史为镜”。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切忌对任何空泛的内容进行讲解,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史料的讲解和分析穿插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方法接触到真实的历史故事。史料内容实际上是对教学教材的一种补充和丰富,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并且借助史料的内容实现历史价值观念的塑造,教师也能因此达到多维度的教学。史料的运用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能够提高兴趣,也保证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坚持贯穿始终的原则,教师能更加全面地运用史料资源,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灵活多变,培育史料发散思维

史料内容是固定不变的,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变化。在使用史料辅助教学的时候,教师切忌任何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要利用好史料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看到本质,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力求学会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而言,成绩仅仅是对其学习内容的片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思考习惯是决定其最终成效的核心所在。对此,教师更需要深入挖掘史料背后的内容,只有做到深入调研史料内容,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效,让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而非停留在背诵知识点。

三、史料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利用史料补充课本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利用好史料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拓展,为学生的说文解字提供坚实的基础。对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受限于篇幅的限制,部分知识内容并非全面。而此时教师就需要自主为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史料就是非常典型学生学习内容以外的素材,助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教师在史料的筛选上也需要做好分析工作,只有对史料进行充分的调研,才能保证物尽其用。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进行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搜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有效设置史料内容。在进行具体的知识点分析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引入一定史料内容,并且要通过具象化的史料内容进行拓展,解决学生潜在的问题和认知理解不足,引导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这也是史料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最常用、最有价值的使用方法之一,能够直接帮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丰富。例如,在进行课程《隋朝的统一和灭亡》的时候,针对知识点“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的学习之中,教师可以预先找寻一定关于我国大运河建设时候的史料,对部分学习认知感受不强的学生而言,会将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直接画等号,实际上这样的内容理解存在偏差,学生也无法了解大运河。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将片面的史料进行有效结合,适当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内容,透过教学容量的拓宽,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相应的史实。这样的教学组织与构建方式可以弥补原有的教学不足,并且避免学生错误认知的形成。而这也是我国初中历史课程之中正确利用史料的典型方法、步骤,这样的方式能够补充学习的内容,力求达到最佳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成效也能达到最佳。

(二)利用史料优化知识分析解读

在进行具象化知识点的分析和盘点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课本上的内容不够完善,而此时教师即可引入一定量的史料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帮助课程的学习内容更丰富,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结合现有的初中历史教材来看,文字数量过多的情况较突出,课本中的绘图内容相对较少,而这也是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相对较反感、枯燥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教师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做到一定内容的延伸,引入全新的素材内容,史料的补充就是最佳的方式,使得课程内容更丰富和完善。这样的措施也能够帮助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吸收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和补充。例如,在进行《唐朝历史的中国对外交流》课程之中,教师就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参观唐朝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文物欣赏过程中体会当时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互。教师还可以引入专门的史料,帮助丰富课程的内容。例如,展示我国唐三彩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理解唐三彩的来源,并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中外文化的交互。学生接触到图片后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唐朝文化魅力,让文字素材内容也更具备说服力。

通过全面地借助史料资源,进一步分析与优化知识点,能全面地提高对于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效率,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参与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学习质量。通过实践研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运用史料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全面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实践水平。

(三)利用史料拓宽学生历史视野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并非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课程的内容,而是要通过历史课程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能够学会分析问题并且提高个人解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延伸阅读,在学习教材上的内容后,可进行经典的历史史料阅读,这也是初中历史中要求学生灵活学习的有效体现。在课程之中,教师要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析,就学生在史料阅读过程中想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例如,在进行课程《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习的时候,教师即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内容的阅读。针对部分对历史很感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历史根基和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课下阅读《资治通鉴》,让学生能够了解这部历史著作,并且对其形成较好的认识,这是本课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然而,《资治通鉴》是一本相对内容繁复且阐述较多的史料,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对史料的分析和筛选,甄选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保证针对性的前提下才能加强引入工作,加强对史料内容的讲解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史料学习的难度也有一定的控制。

运用历史资料能拓宽学生视野,利于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的深入了解,从而全面地培养了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兴趣,也利于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四)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史料价值

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时候,历史教师应该重视深入掌握教材当中的历史史料信息,需要详细研究教材中的历史内容,并利用史料价值的深入掌握,运用适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第一,初中历史教材当中有丰富的史料信息,而且具有多样性,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第二,初中时期的历史教材,每个单元在教学中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内容,可有效结合历史史料,在教学时进行运用。第三,教材中史料提出的问题是结合教学需要形成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思考。第四,还有的材料没有提出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要忽略存在的根本价值,要结合历史教学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以此才能够引发学生的深思。

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教材当中有关史料翔实陈述了那个时期各国的兵力情况,利用史料也说明能够充分体现出历史的特点,而且史料当中还对比了各国兵力和春秋时期,从而充分体现出战乱时期呈现出来的问题。另外,在历史教材当中,有个问题是让学生设想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一些想法,学生通过合理化、科学化的思考,一方面能够对历史认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还能真正走进历史当中,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能深入了解历史当中百姓们当时的痛苦,从而让历史学习的深度日益增强。最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利用史料与高质量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获得需要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

(五)联系教材实际补充恰当史料

任何学习的教材都不能以偏概全,呈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只是一部分,另外的部分就需要联系实际,对相应的信息进行补充。尤其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根据教材的情况,补充恰当的史料内容。而编写历史教材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精华知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深入探索与学习相关历史知识。所以,整个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不是历史知识学习的全部内容,而是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让历史学习的资源变得更丰富化,比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历史资料信息,还要让学生强化理解学习的历史事件。但是,实施历史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史料在进行补充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是随意补充没有用的史料,而是必须抓住历史教材学习的重点内容,结合教学需求做适当的补充,避免任何随意性补充的情况出现。所以历史教师更要不努力学习深造,利用学习丰富自身历史知识体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研究的关注,在历史研究动态当中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进行有效激发。

在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教师可以结合著名文人的身世,或者是文人写的相关经典诗词展开具体教学工作,如此才能够让历史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生动化,越来越具体化。比如,在这个历史时期,学生熟知的诗人是杜甫,但在初中时期却很少有学生能够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理解杜甫的生活,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杜甫的生活遭遇,进一步引导学生客观性地理解这段历史。除此之外,可以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深入理解。但在历史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客观性,而诗人的诗歌是带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特点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有效引导学生合理辨析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利用思考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历史事件的深入认知,进而能客观地评价出历史事件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从多方面研究了历史教学过程运用史料的有效措施。作为新时期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应重视加强对于历史史料的学习与研究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历史教学课堂,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1] 李莉娟.论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史料的运用[J].才智,2020(12):80.

[2] 周峰.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244.

[3] 詹建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240.

[4] 陈惠.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32.

[5] 尤小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2):45-46.

[6] 张金堂.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8):306-307.

[7] 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91.

D235,B027

A

1002-7661(2022)04-0108-03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