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境”与“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2-03-16

读写算(下)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情境

庄 艺

“境”与“情”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庄艺

(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不该局限于教学生学知识,更应该注重结合情境,及时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之光。因此文章将从语文教学入手,对情境教学与德育教育在其中的运用、作用以及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情境教学;德育教育;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课堂中结合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努力结合文本创设“境”,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与体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道德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情感价值取向。因此,德育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情”。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融合渗透“境”和“情”呢?语文教学与“境”和“情”之间究竟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设“境”于教,提升学习效果

(一)发挥想象,创设情境

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不难发现部分学生读着文章便会止于思考,难于起笔;亦或是所答、所写的内容过于空洞,不具有真实感。这究竟是为何?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思路脱离了文本内容,在他们的眼中,文字只是文字,难以发挥想象结合具体的情境思考。尤其是高年级,文本对学生的阅文能力要求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文本,让学生发挥想象,创设具体情境,这有利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一文中,当教师问道:“杨氏子的‘甚聪惠’体现在哪里?”学生很快能找出孔君平与杨氏子之间对话部分: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确实,本文最值得琢磨的部分就在于此,因此学生找到这处几乎是不假思索。“可他的聪慧仅仅体现在这儿吗?”在教师的继续追问下,学生冥思苦想,但始终不是教师所要的回答。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因为他们只是在读文章,光靠“读”出来的文字,又怎么能真正发现其中的奥义呢?于是教师为他们创设了情景,请了两位同学起来分别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读他们的对话。读完后教师问道:“你觉得这位杨氏子怎么样?”有同学说:“说话不够利索,不太聪明。”教师继续问道:“如果你是杨氏子,你会怎么做?”果然,在刚才的基础上他读得流利了不少,还加上了动作。教师接着道:“可在我看来还不够聪慧,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终于有同学发现了“应声”。教师又借此机会向同学发问:“在这篇文章中,‘应声’是什么意思?”在熟读文章等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出“应声”就是“马上”的意思。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这样的词句无需逐字逐句翻译,也无需向学生做过多的解释,只要让学生在书读的基础上走进文章描绘的情景中想象和感受,他们自然能心领神会。这样的理解方法,比一开始直接告诉学生意思效果更好。因为这是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的,印象更深刻。

由此可知,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绝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理解和感受文本,光靠教师的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到了高年级,阅读对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这很显然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结合具体文本创设情境。这不仅能为他们降低了理解文本的难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结合图文,展现情景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很多时候因为生活阅历的缺乏,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还是比较局限的。此时必要的图文补充能够直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教授《跳水》一文时,要让学生明白孩子在桅杆上的处境十分危险,很多时候教师仅仅只是告诉大家桅杆是与船垂直的一根支架,支撑着风帆,非常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以及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出行方式的限制,大部分学生都不曾真正见过有桅杆的船,更别说体会它有多高了。所以很多学生听到这里只能大概在脑海中想象桅杆很高,并不清楚其真正的样子,也并不一定能明白桅杆究竟是什么?到底有多高呢?站上去会面临怎样的处境……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真实体会便会大打折扣。对此,在课前温习词语时,笔者便会对应着词语出示相关图片,当出示到桅杆、甲板的图片时,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惊叹声,原来桅杆是又细又长,垂直于地面;甲板很坚硬,稍有不慎从上面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中所写船的形象有更加清晰具体的认识,还能够让他们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桅杆的又细又长、甲板的坚硬,设身处地地感受男孩子所处环境的危险。所以学生在后文相关部分的学习中显得非常紧张和担心,能够深刻体会到孩子此时的危险处境。通过相关图片展现的情境铺垫,为学生后文的理解和感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图片与想象不同,想象创设的情境一定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可是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限制以及小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想象自然会有所受限。而图片创设的情境带来的则是更直观具体的感受,更贴近真实,即便之前没理解,也能通过图片一目了然,增长学生见识的同时还能为文本的学习提供帮助。如果说想象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自助构建情境的话,那么图文的补充则能够更具体直观地为学生创设真实贴近的情境,更能够调动学生注意力,扩建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融“情”于教,提高自身修养

(一)挖掘因素,因材施教

班级虽是一个集体,可是当每个班级有那么多学生时,还是难以避免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特的思维且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教师们会就事论事,及时解决并教育学生,其实德育教育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强化,这就需要教师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及时从文本中挖掘因素,因材施教。

每个班的学生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这就免不了学生之间出现一些“排斥”现象。于是在教学《手指》一课前,笔者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五指,说说自己最喜欢哪根手指?觉得哪根手指最没用?之后在教学课文时,笔者抓住了文章重点,让同学们结合文本看看这五指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对照着这五指及特点做一下自我点评。有些同学踏实努力、任劳任怨,不张扬,就和拇指一样;有些同学虽然学习能力薄弱了一些,但是热爱集体、友爱同学,就跟小指一样;还有一些同学机敏勇敢,凡事都喜欢冲在前面作表率,就像食指……在学生们中肯的自我评价下,笔者让学生想象这个集体中如果少了像任何一指的这一类同学会怎样?同学们各抒己见,但都有一个普遍的结论:少了任何一类同学,班集体就不会这样精彩纷呈。是呀,一个集体就如五指,各有优势与不足,少了任何一指都不会这样精彩纷呈。所以,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握紧拳头,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虽然这是一篇语文课文,但是如此一来,相信在学生们心中应该更懂得欣赏与包容,懂得集体的力量。可见,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在相互渗透中,相互成就,相互促进,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因材施教,每一次语文教学都可以是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怀,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二)形象感知,培养审美

语文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或是对真、善、美的赞扬,或是对假、恶、丑的批判,或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或是对人格魅力的褒奖……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宣泄。而作为教育者,不能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更应该由表及里,深深地将其渗入到学生的骨子里,使这些情感、品格都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中,这才是语文的光之所及。

例如,在教《军神》中刘伯承忍着剧痛数刀数这一部分时,学生们都知道刘伯承一定是忍受着剧痛,可这究竟有多痛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到呢?于是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被划伤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感受,再由此进一步引导:“眼睛是我们脸部很脆弱敏感的部位,而刘伯承正是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接受了眼球手术……”学生在下面不由得打了个哆嗦。感受是感想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此时你就是刘伯承,你接受了这样的手术,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学生们都说无法忍受,特别疼,哭闹不止……可是再来看看刘伯承是怎样进行这次手术的呢?难道是他感觉不到疼吗?对呀,是他的意志让他战胜了手术的疼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份意志值得他如此坚定呀。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下,笔者让学生说说对刘伯承的印象,学生不由得和沃克医生一样心生敬佩。此时学生敬佩的是这样一个坚毅顽强的人物形象,相信在他们心中也对这样一种品质有着向往和追求。于是笔者又追问:“这么疼他为什么不打麻药呢?原来是为了之后还能继续带领队伍,原来他还心系军队,心系国家。”这样一来,刘伯承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心中再次被拉高。在之后的朗读环节中,学生们也能够自然而然地以一份坚定铿锵的语气读出了刘伯承的坚定信念。可见,文章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看到了刘伯承身上坚毅顽强的品质,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知不觉渗透到了每位学生的心中。他成为了每位学生内心值得敬佩和学习的榜样。

语文的教学中,并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善于为学生树立榜样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这对学生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作用下,学生们才会向阳生长,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语文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情境交织,共促语文教学

(一)“情”“境”与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关系

语文与德育的渗透是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明显存在的。俄国思想家曾说:“科学的教育不仅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和使人的智慧获得发展,并且可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可见语文教育既是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思想品德和世界观,是属于这个认识过程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是在相辅相成的,是互相渗透、彼此促进、不可分割的。

至于情境教学,众所周知,情境是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建构学科知识意义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提取,或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用于字词学习或文本解读的情境。情境之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价值还在于,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进而实现情感与认知的结合,而只要认知与情感有效结合,那学生理解的知识与核心素养就能得到更好地落实。

不难发现,不论是“情”还是“境”,在语文教学中都是相互渗透、互相成就的。没有“境”的创设,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生机,空洞乏味;没有“情”的渗透,那么语文教学也将失去它的真实意义。可见德育与情境教育丰富了语文教学,而语文教学也为德育教育与情景教学提供了平台。正所谓“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有生活”。

(二)“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能够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健全学生的人格。语文是一门语言学课,注重对学生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让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情感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明辨是非,规范自己的行为,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同时“情”的渗透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这些文化指引着我们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向和前进的不竭动力。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是我国文明的载体,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是德育的践行过程,是培养学生“情”的过程。

“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为了完成素质教学目标和达成小学语言教育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而情境教学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把语文课堂与课外的一些因素联系起来,营造和谐、愉快的互动课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适于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可以简化课堂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富含深奥道理和情感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结合情境进行讲解,能够明显地活跃学生思维,便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境”交织,促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充满光芒。同时语文也将其文化之光照进每个人的心中,驱散黑暗阴霾,迎来光明与希望!

H09

A

1002-7661(2022)24-0126-03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