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
2022-03-16孟性菊杨昌容
孟性菊,余 莉,杨昌容
(茅台学院,贵州 遵义 564507)
引言
为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要求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加强课程建设,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深化“引企入教”,促进改革成果落实到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上。茅台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依托茅台企业优势资源,建立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以课程为依托,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行业企业、协会、研究中心等社会资源,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的产教融合课程。研究着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困境、内涵及标准进行探索,结合茅台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实践,提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主要举措,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探索新的路径。
1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困境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十分重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在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动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改革方面还比较欠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比较单一,限于实训、实习教学阶段,没有真正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2]本研究通过调研及访谈等途径,结合文献研究,进行产教融合管理者、产教融合课程负责人、指导教师、学生等人员的调研,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部分应用型本科校依据学科专业要求组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体系色彩重,国家层面专业划分过细、相似且没有统一标准,学校层面没有与企业情况配套的课程标准,导致不同专业课程体系趋向一致。其次,学校对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不清,制定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且侧重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不足,导致学生培养能力定位不清。最后,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步骤较为固定,忽视课程开发过程,注重知识传递,缺少行业、企业的调研论证,知识衔接性不好,课程体系中,前后课程缺少延续性,缺少贯穿基本职业技能的主线。
1.2 课程内容结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观念陈旧,依旧停留在理性主义课程建设理念层面,更注重学问本身的价值和知识的获取,而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不够。学校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无法将企业相关岗位工作流程有机融入课程,课程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课程结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匹配度不够。总之,课程设置无法支持人才培养目标,无法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1.3 师资队伍建设困难
在学校内部受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的师资建设制度制约,教师队伍建设在标准要求、岗位设置、遴选聘任、考核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支撑“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使之在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指导欠缺。在企业外部,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一线高技能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因学历、职称等方面的不足,无法进入学校进行授课,导致现有高校师资队伍中具备行业从业背景或相关技术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难,同时,校企之间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和双向流动相互兼职没有形成常态运行机制,校内导师和企业老师双向沟通不畅,导致产教融合课程完成难度高,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指导。
1.4 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
目前,在学校层面,部分学校现有机制无法支持统筹建立合适的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基地,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实践基地的建设良莠不齐;在行业企业层面,围绕产业上下游选择实践基地时,很难找到与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特色完全匹配的基地。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产教融合企业,让更多有规模、有实力、有责任心、有意愿的企业进驻,建成长期稳定有效的实践基地支持产教融合课程设计规划和顺利实施依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标准化
2.1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内涵
目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于产教融合课程的内涵界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从产教融合课程的目标、主体、设计、内容等方面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内涵的界定,指出产教融合课程的目标是为提高高校和企业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效;教学主体的是高校教师、企业专家或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执教;企业参与形式包括企业提供师资或企业参与课程大纲与教学内容设计等;教学内容是行业及国内外先进技术前沿应用与研究知识;此外,产教融合课程授课形式、教学地点、考核方式不限。[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产教融合课程实践,凝练产教融合课程定义,产教融合课程,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的课程。
2.2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标准化
教育领域关于课程建设研究成果比较多,相关研究者总结凝练课程建设开发的方法,如“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实现学生认知心理顺利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达到学生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的融合,且强调系统化及多种能力观,但该设计要求从细小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过程较为繁琐,教学耗时较多;“职业能力系统课程设计”强调基于“就业导向”课程观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实现从“就业岗位”入手,简化调研,提倡“够用为度”,但该课程设计缺少系统化,学科体系痕迹明显。基于以上研究,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需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校层面深入调研了解企业部门及岗位需求情况,并据此设计课程标准,以“整体规划、过程协调、重点突破”为思路,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建设。进行产教融合课程标准化建设要依从以下原则:
2.2.1 结果导向,设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
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依据结果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学科理论为基础,技术应用为重点,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学科理论为基础,技术应用为重点,全面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形成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2.2.2 校企共建,实施产教融合课程教学
依据行业和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等,从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进程安排、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校企共建。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校企双课程负责人;校企共同制定产教融合课程实践计划和实践项目指导书,明确项目双指导老师;校企基于生产实际共同制定产教融合课程项目实施方案或教案;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课程实践基地,能满足产教融合课程实践需要。建立学生中心,校企共同参与考核体系。
2.2.3 优化布局,实现校企双向共赢
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既要全面推进,又要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须提前思考布局,力争全面建设,重点突破,避免重复,同时提炼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做优做特。企业助力学校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开设具有企业特色的课程,融入企业文化,提升学生对企业文化的全方位把握,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进头脑”,助推企业文化传承发展。
3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路径
3.1 健全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全过程协调发展
首先,应转变原有课程体系设计观念,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打破现有高校教育中学科系统化课程设置体系,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实现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效能最大化,按照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做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加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结构有机整合。
其次,健全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梳理确认职业岗位并准确描述,分析归纳对应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形成人才需求报告,同时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论证,缩小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把产业和教育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4]
最后,在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过程中,协调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课程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关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协调发展。
3.2 优化产教融合课程结构,科学制订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根据专业特点和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性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注重工作过程和课程开发设计过程有机融合,强化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工作方法学习能力、行为规范社会能力等多能并重,科学制订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确定课程组织形式、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过程设计、组织与管理,科学制订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同时,立足学生中心、需求导向、系统设计,通过充分研讨、分析、总结、确认,明确产教融合课程开课学期、学分、学时等设置,不断优化产教融合课程结构。结合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确定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时间、地点、流程等,确保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3.3 整合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加强产教融合课程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
依托企业和社会资源,适时根据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和效果,优化、筛选实践教学基地,合理进行动态调整,建成满足多专业实践需求的综合性、开放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在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全面推进教师能力提升,建立健全教师全员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强化海外研修、国内访学、校内培训系列化举措,系统开展教师专业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能力提升。为产教融合课程项目选优配强校内外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实行产教融合课程“双负责人”,产教融合项目“双指导教师”制,对课程及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开展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教师全过程跟踪管理,[5]明确职责与任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有效落地。
3.4 深化产教融合课程研究与改革,促进改革成果转化
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必须改变现有课程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需要进行重大的变革。[6]教学研究尤其是课程研究是保证课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积极搭建产业链学科平台,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科研反哺教学氛围。通过组织产教融合课程项目培育与建设,解决产教融合课程项目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将产教融合课程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激发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3.5 规范产教融合课程管理,抓好产教融合课程实践组织与监管
抓好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确定实践单位前须进行实地考察评估,确定满足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条件后,报学校审核备案,学校统筹与实践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管理责任。同时,加强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监管。校企共同负责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的监管,重点监督人才培养方案中产教融合课程实践环节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实践组织管理是否规范、实践经费是否充足、实践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学生安全和正当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对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推进扎实,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显著的单位和教师予以表彰并纳入考核管理。
3.6 强化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落实校企多主体评价
将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等落实到产教融合课程教学各环节,从产教融合课程评价机制、组织机构和覆盖全部课程实施环节的监控机制建设入手,按照强化质量意识、层级监控到位、信息实时反馈、持续改进有效的要求,通过精心设计、广泛动员、积极组织、认真督查和评价等多种形式,系统建构校企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4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4.1 完善工作责任体系
学校方面,建立产教融合课程实践教学的统筹管理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建立健全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工作内容与职责,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工作。企业方面,应加强实践单位监管责任,选择实践单位要有安全性、合法性保障。同时,实践单位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监管,履行学生实践指导、安全保障的职责,联合学校有效加强课程实践组织管理,做好安全及其它突发事件的风险处置。
4.2 加大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经费投入
建立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经费保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统筹使用课程建设经费,经费使用向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倾斜,确保满足课程建设基本需求。同时要积极争取实践单位在技术、管理、人力、资本、设施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降低课程实践教学成本,确保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4.3 推进产教融合课程信息化建设
加强产教融合课程信息化建设,根据校企双方课程建设需求,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校企双方课程实践需求信息对接,支持对课程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5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产教融合课程,应从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加强课程监管、强化课程评价等角度出发等,形成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的课程建设路径与保障体系。
茅台学院在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成立了产教融合工作组,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实践教学指导、教学评价等环节。并按照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应用为重点,以能力素质为核心,构建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发展规划,探索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新机制,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