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社会实践新路径探索
2022-03-16陈嵩莉徐英智
陈嵩莉,徐英智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1 研究背景
杨浦滨江,是上海近代中国百年工业的先行区,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发源地。在中国近代工业化时期,杨浦滨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优良的工业岸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革新和城市结构的转换,杨浦滨江成为上海滨江沿线转型的重要区域。
上海其他区域的滨江,都有着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杨浦滨江浓缩了上海城市文明崛起的历史,也应当结合自身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借鉴其他滨江发展的良好经验,因地制宜,发掘属于自己的滨江特色[1]。
2 研究目的
团队通过打破专业限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和校政合作等多种方式亲身体验和深度调研,了解人民对杨浦滨江的需求和期望,经过淬炼找出以往杨浦滨江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不足和问题,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助力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3 结论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了城市治理相关的改进建议,同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Cronbach信度分析,信度系数值为0.901,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后,我们提出以下看法:
3.1 主要问题
3.1.1 滨江沿岸公共区域设施存在的普遍问题
餐饮:餐饮商铺和便利店相对较少、价格较高,且集中在滨江国际广场周围,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洗手间:杨浦滨江目前洗手间的数量较少,给前来游玩或是运动的人群带来不便。
遮蔽物:杨浦滨江的绿化朝着公园城市的方向前行,但沿线很多地方没有树木或树木较为稀疏,无法起到遮阳作用。
标识系统:杨浦滨江沿线目前开放地段长达6公里,呈带状延伸。沿线周围有服务驿站、饮水机、洗手间和大量工业遗留建筑。目前标识系统不够清晰,造成资源的浪费。
3.1.2 滨江沿岸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工业遗存:目前杨浦滨江还存在大量未开发的工业遗存,亟需开发保护。
码头故事:与国际上其他码头相比,杨浦滨江的码头故事缺少讲述项目,对外传播力不强。
科技水平:作为面向世界的魅力滨江,滨江沿线缺乏相关高科技电子设施。
滩涂资源:滩涂资源在市中心是弥足珍贵的,目前相关保护措施较少。
主题定位:杨浦滨江现阶段各种功能区定位不够清晰,导致服务能力有所降低。
3.2 对策建议
3.2.1 提升滨江的公共设施建设
一是多设置一些自动贩卖机或便利店,长远可以多开发一些休闲区和餐饮区,便利游客和居民;二是增设洗手间(特别是卡其儿童乐园周围),对洗手间的指向标志进行升级改造;三是增添一些遮阳棚,保障人们的安全健康,体现人文关怀;四是对沿线的标识系统进行统一的升级改造,考虑到未来滨江的国际化,标识系统可以多语种化和智能化。
3.2.2 改善沿岸特色场所的环境
一是在无树区、少树区移植一些较低,遮阳效果好的树木;二是对白七咖啡馆前方的道路进行修缮;三是对破旧的工业遗存进行保护性开发,让其能够更长远地发挥历史文化价值。
3.3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杨浦滨江的打造是城市治理中的一部分,项目团队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发源地进行“人民城市”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于我们青年学生而言具有深远意义。为此在向杨浦区政府递交的1.0版建议书后,我们将视角投向了国际上的著名案例,长江流域特大城市南京、武汉等地滨江规划,上海其他地区滨江的定位,结合杨浦滨江的历史做了以下思考,并提出2.0版建议:
3.3.1 凸显工业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杨浦滨江与其他滨江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沿线有着大量的工业遗存。如今的老厂房已经没有了工人,但它仍然记录着这片土地最初的模样。随着城市的转型升级,这些工业遗存也应当进行转型,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能够凸显工业历史[2]。如今的皂梦空间和上海时尚国际中心均是由工业遗存改建而成,不仅发挥着新的作用,也留住了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
3.3.2 运用现代科技,打造智慧滨江
如今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产品。杨浦滨江在转型的过程中要融入现代科技,让科技随处可见[3]。如设置有关滨江前世今生的水幕电影和人文历史介绍;将5G技术融入滨江休闲区,在座椅等处设置无线快充;设置智能化的电子指示和讲解系统等,将滨江建设成有智慧的魅力地带。
3.3.3 保护滩涂资源,建设鸟类家园
在杨浦水厂栈桥旁的滩涂旁,经常有一些鸟类在此停靠。该滩涂处有超过三十多种鸟类,在上海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区,这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这片滩涂是不可多得的一片宝地。滨江后续的开发要着重保护这片滩涂,在周围增加鸟类喜欢的灌木,建设高标准的鸟类家园。
3.3.4 讲好码头故事,发掘特色项目
国际上改造成功的城市滨水岸线都有特色鲜明的主题。杨浦滨江的特色在于工业遗存,那些老建筑特别是码头的背后都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故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讲下去。通过设置码头博物馆和码头夜景演艺的方式,再现昔日码头的情景,可以更生动地为游客讲解码头故事。
3.3.5 对标国际典范,塑造生活秀带
杨浦滨江在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国际化,应对标国际上知名滨水空间,杨浦滨江的转型建设,应更加体现绿色、现代、科技的特点,将滨水岸线、文化创意、休闲空间等内容有机结合,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游憩产品,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塑造真正的生活秀带[4]。
4 取得成果
4.1 项目受到新华社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截至日前,项目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青年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总体超过百万阅读点击量。
4.2 项目意见被评为2020年度杨浦区优秀人民建议。
项目建议以人民城市理念为中心,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我们的意见被杨浦区政府采纳,部分举措已经落实。滨江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更好地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服务。
4.3 项目受到杨浦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意见建议得到杨浦区委副书记批示,杨浦区多个部门与项目团队保持密切沟通,并按照建议内容进行规划调整。
4.4 项目成果孵化,政府搭台高校学生参与民生工程共建
学院和杨浦区领共同构建起校政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搭台,高校学生参与民生工程共建,目前已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作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实践基地。
4.5 项目推动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的建立
本项目为杨浦区设立滨江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提供了新思路,项目团队参与了部门的设立过程,促进了政府更好地听取社情民意。
4.6 项目经验淬炼形成多项科创成果
项目团队获得团中央授予的2021年度“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此外本项目参与了上海市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和市学联组织开展的2021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并获得三等奖。
4.7 项目团队被杨浦区政府授予荣誉证书
项目团队获聘杨浦区政府“滨江特邀人民建议征集员”,团队将继续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嘱托,脚踏实地,关注上海城市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4.8 鉴于项目工作模式的有效性,成立“英智实践社”
项目团队尝试探索“00后”大学生参与社情民意调研为政府民生工程建言献策的实现途径,通过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摸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工作模式。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英智实践社”,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用心、用情、用力”开展社会实践。
5 研究思考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聚焦研究的对象,也对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了该项目研究还具有以下特征:
5.1 研究纳入新文科视野
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宣言中指出建设新文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次社会实践过程中,在人民城市理论发源地进行人民城市建设实践,项目注重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多学科交融地进行新文科社会实践新路径探索[5]。
5.2 研究具有闭环性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实践得出的建议在第一时间递交政府,并参加人民建议座谈会。经过多次的头脑风暴,充分研讨,项目成果得到了最终的落实,使得项目具有成效、形成闭环,用实践检验成果,而不仅仅是得出一些理论上的结论。
5.3 研究具有开创性
在研究的过程中,项目检验了大学生参与人民城市建设的优良成效和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高效可靠。项目团队尝试探索大学生参与社情民意调研为政府民生工程献言献策的实现途径,摸索出具有可行性的工作模式。
5.4 研究具有持续性
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打破专业壁垒,突破学科界限,从新文科视域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展,在宽度、深度、广度、高度四个方面下功夫,强化学校与政府的合作,引导大学生更关注社会发展,吸纳不同专业的大师作为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们以实际行动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堂”,并服务于第一课堂,成为知行合一且具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6 总结
杨浦滨江建设及改造不是简单拆除老房、建新房,而是要根据杨浦滨江开发的定位,进行整体环境的打造,引进现代科技,实现城区的有机更新。作为上海最有工业历史遗存基础的滨江岸线,它的转型是厚重的,却也更加耐人寻味。相信在滨江建设者的努力下,这片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滨江工业带可以成为幸福美好的生活带,成为绿色、人文、科技、共享、生态的亲水生活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