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路径研究
2022-03-16刘昕远王凤飞
刘昕远,王凤飞
(河北经贸大学 a.文化与传播学院;b.学校办公室,石家庄 050061)
“一带一路”是一条商贸往来、经济合作之路,也是一条语言沟通、文化交流之路。在倡议合作中,各方需要通过语言进行对话和沟通。可以说,倡议要达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目的,离不开“语言互通”。在“互通”语言的选择中,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国,中国有必要也有义务大力推进汉语国际传播,推动汉语成为倡议合作沟通的主要语言,促进沿线各国经贸合作与沟通。还可以通过汉语这个媒介和工具,加快中华文化传播,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使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热爱中华文化,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促进合作行稳致远。
关于“汉语国际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这个课题,学界多有关注。李宇明[1]首先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语言铺路”并成为业界共识。张日培[2]提出立足国内,进行服务于倡议的语言规划研究。刘旭[3]在分析汉语国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与倡议沿线各国在语言政策沟通、语言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李宝贵等[4]建议孔子学院要根据倡议进行转型发展等。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深入推进,倡议沿线国家“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国际传播事业蓬勃发展。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汉语传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和服务路径。
1 “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汉语国际传播
1.1 “一带一路”倡议“五通”需要语言互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与沿线国家实现“五通”,离不开最基础的语言互通。没有语言互通,“五通”将很难实现。[5]比如,在沿线各国政策沟通中,要协商确定合作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此外,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等各环节都需要利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尤其重要,语言互通促进文化相通和感情相通,有利于消除偏见、打破隔阂、凝聚共识,语言互通是倡议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基础和保障。
1.2 语言互通需要汉语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横贯亚洲、欧洲、非洲,沿线国家众多,文化各异,所使用的语言更是多种多样。据有关统计数据,倡议沿线各国使用的官方语言有53种,使用的重要区域语言达200多种。[6]长期以来,沿线国家一般把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交流用语。此外,为了更好地和沿线各国进行沟通,我们还大量培养小语种人才,专门学习各国语言。这些对于促进与沿线各国的往来都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还应该大力推进汉语国际传播,向沿线各国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力争使汉语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沟通的主要语言。
首先,汉语已经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语是中国的通用语言,中国是倡议的提出国,相关文件、纲领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汉语。可以说,倡议自产生之日起,汉语就成为天然的使用语言。
其次,使用汉语可以避免误读,增加沟通效率。“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中国和沿线各国的合作,如果使用汉语作为沟通语言,中方的政策、规划等可以准确清晰地表达,减少误解,顺畅沟通。
再次,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汉语作为倡议主要使用语言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把中国人的思维、观念、文化等传播到了沿线国家,可以促进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民心相通。
事实上,汉语的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倡议沿线国家的认可。语言的价值包括交际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一个国家实力越强,它的语言价值就越大。长期以来,英语、法语等被更多人学习,语言价值高,就是因为其背后的国家实力强大。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汉语的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汉语热”。基于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汉语国际传播,努力在沿线国家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推动汉语成为倡议主要语言,促进语言互通。
2 汉语国际传播对“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以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培养汉语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汉语国际传播,对“一带一路” 倡议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汉语国际传播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培养语言人才
随着倡议建设的推进,我国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逐年增加。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企业在对57个倡议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 30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7]同时,倡议国家对华投资的力度也在加大,对华投资金额也在快速增长。投资的增加意味着中外经贸往来的频繁。中外双方在合作中离不开语言沟通,就需要更多懂汉语的人才。汉语国际传播的根本使命就是传播汉语和文化,培养汉语人才,可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2.2 汉语国际传播可以降低企业沟通成本
语言不仅具有交际价值和文化价值,还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属于“软实力”范畴,其实语言也是“硬实力”。[8]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在“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中,语言的经济价值和“硬实力”特性更加凸显出来。“一带一路”倡议的经贸合作处处离不开语言沟通,如果双方语言不通、沟通不畅,必然会阻碍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可能因为语言问题产生误解,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合作破裂。而双方语言相通、沟通顺畅,显然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促进贸易往来和合作。汉语国际传播,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的传播,培养更多懂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中外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3 汉语国际传播可以树立“一带一路”倡议上良好的“中国形象”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国家强盛,其语言也会受到重视,会有更多人学习和使用。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得到广泛传播,也代表着国家强大的实力和良好的形象。长期以来,汉语和中国的国家实力并不匹配。汉语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当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实际上,汉语的使用范围还比较小,全世界除中国外使用汉语的人数还比较少,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也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顺利进行。推进汉语国际传播,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使用率,有利于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进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由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特性,同汉语一起向外传播的,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人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和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推广,增强了对中国正面形象的认知,也有助于理解和认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2.4 汉语国际传播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也是倡议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在这个方面,汉语国际传播大有可为。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密码,通过了解语言就可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相通和文化交流可以有效促进民心相通。通过汉语传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各国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争取最大多数国家和民众对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促进“民心相通”的实现,助力倡议建设的顺利开展。
3 汉语国际传播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路径探讨
汉语国际传播可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使汉语国际传播更好地服务倡议建设。
3.1 将汉语国际传播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整体规划
为了使汉语国际传播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将汉语国际传播纳入倡议整体规划中,对倡议沿线国家的汉语传播进行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提高汉语传播的效果和效率,加快汉语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推动汉语成为倡议建设主要语言。[9]首先要制定系统化、长期化的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语言战略,为语言服务于倡议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实现民心相通奠定语言和文化基础。其次,认真研究分析当前的孔子学院情况,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的国家语言传播资源,针对倡议规划和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和调整,使其更好地满足倡议沿线各国对汉语资源和人才的需求。
3.2 汉语传播资源配置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倾斜
在汉语传播资源的配置上应该向倡议沿线国家倾斜,让宝贵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力。汉语传播资源主要包括汉语主要传播机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来华留学奖学金。作为重要的国家汉语传播资源,孔子学院的布局要服务于倡议,以倡议为核心合理布局,适当增加沿线国家孔子学院数量,满足沿线国家经贸发展对汉语资源的需求。在资金投入、汉语师资派出及教材编写、教法研究等方面向倡议沿线国家倾斜,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提高沿线国家汉语传播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随着倡议合作的迅猛发展,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意愿强烈,但由于沿线国家大都为发展中国家,学生自费留学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沿线国家奖学金数量,满足更多学生来华留学的愿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留学生,这不仅能为倡议提供高端汉语人才,也能为中国培养更多友好人士。
3.3 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经贸与产业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培养汉语人才
倡议沿线各国的产业各有特点,与中国的合作项目各不相同,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比如,有的倡议沿线国家只需要具备一般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交流需要的“通用型”汉语人才,而更多倡议沿线国家的企业需要的是“汉语+专业”的复合型汉语人才。这类人才除了掌握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掌握一两门专业技术知识,如工程技术、商贸、法律、文化艺术、计算机等。培养“汉语+专业”的复合型汉语人才,在专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倡议沿线国家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确定。比如,由于中老铁路的建设和开通,老挝当地急需铁路运营方面的专业人才。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中文+铁路”培训班,对学员进行中文训练、铁路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岗位技能培训等,为中老铁路提供了人才保障。再如,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巴基斯坦需要既懂中文又懂焊接技术的人才,于是当地孔子学院开设了“中文+焊接”教学培训班,课程内容包括汉语培训和专业实训。在赤道几内亚,“中文+农业” 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3.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面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国际汉语传播教师队伍
汉语教师工作在汉语国际传播的第一线,要想使汉语国际传播更好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传播队伍。
目前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按照汉语是否为母语大致可分为两类:汉语为母语的汉语教师和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本土汉语教师。对于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进行汉语传播而言,这两类教师各有优缺点。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汉语能力、了解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汉语教学和传播能力,但对倡议沿线国家的国情、文化、政治、经济等缺乏深入了解,对当地汉语人才的需求了解不足,汉语教学和传播缺乏针对性,跨文化传播能力不足,影响了汉语传播效果。另一类本土汉语教师,对自己的国情、文化等了解较深,但汉语语言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汉语语言能力较弱,也不利于汉语传播。
针对以上两类汉语教师的短板,根据倡议建设对汉语国际传播的需求,我们应该针对性地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汉语教师,甚至可以培养面向特定国家、特定区域的汉语教师。在培养内容方面,增加“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沿线国家国情等学习内容。在培养方式上,可以组织教师去相关国家进行实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汉语国际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沿线各国的本土汉语教师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不仅了解本国国情以及本国对汉语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汉语传播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他们为了自己职业发展,也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汉语传播。我们应该重视各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养,为本土汉语教师提供奖学金、来华进修机会等,为倡议沿线各国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本土汉语教师队伍。
3.5 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量身定制汉语国际传播教材
在汉语传播课堂中,教师除了传授汉语知识,还要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把学生比喻为“演员”,教师比喻为“导演”,那么汉语传播教材就是“剧本”。要想把“汉语传播”这部剧演好,剧本是关键。
近年来,各种层次、类型的汉语教材层出不穷、数量众多。但对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材针对性不足、国别型教材缺乏。很多倡议沿线国家汉语传播使用的教材是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材,内容和容量都很不合适。其次,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缺乏。“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不仅需要普通的汉语教材,更需要一些“汉语+专业”的专门教材,而这类教材目前都比较缺乏,无法满足需求。再次,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很多倡议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线上汉语学习,但缺少适用线上学习的教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认真调研倡议沿线各国对汉语教材的需求情况,组织专家学者为倡议沿线各国量身定制有针对性、适用性的汉语教材,为汉语传播编写优秀“剧本”,演好汉语传播这出“大剧”。
3.6 语言和文化传播并重,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在构建民心相通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作用。面对沿线各国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理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内核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思路。在进行汉语传播中,我们还要重视中华文化传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优秀思想和文化,介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通过课文设计、课堂活动、文化活动、主题讲座、影视欣赏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理解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文化传统等,促进文化理解和交融,最终促进民心相通。
汉语国际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也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平台和历史机遇。 随着倡议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兴趣与学习需求。汉语国际传播应抓住机遇,加大发展力度,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和使用范围,使汉语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交际语言,同时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出去,促进沿线各国语言沟通顺畅,超越文化隔阂,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