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发展研究
2022-03-16胡晓勤
胡晓勤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 在高校音乐课程中,不仅仅是美育的渗透,还应该积极融合课程思政,追求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统一。 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面对众多优异的音乐作品, 将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是有一定可行性的。本文将对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一、音乐欣赏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概述
1.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乃是采取三全育人的方式,让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思政课程相融合,以此达成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实现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渗透,从而确保学生在习得专业课程相关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接受专业的思政教育,确保自身得以形成正确的三观。
2.课程思政的德育意义
首先,强化思政教育是当下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域外各类思潮传入国内,其中涵盖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有好有坏,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确保为大学生筑起思想的堤坝, 避免被负面和错误的思想所引诱与蒙蔽。其次,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将让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教育效用实现叠加,最终达成协同效用。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 这样将创设全新的思政教育路径。最后,依托课程思政的实施,将确保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增强。
(二)音乐欣赏概述
1.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将让听众的心灵获得音乐的给养,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并在聆听过程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自身的审美诉求获得满足。
2.音乐欣赏的美育价值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将让学生得以接触到更多的优质音乐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获得滋养,让学生对生活迸发出热爱之情, 从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
(三)美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学生实现对美的领悟与对道德准则的领会
美育的功能在于让主体的认知由感性层面升级为理性层面, 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实现对美的领悟以及认知的过程之中, 达成对道德准则的形象化以及艺术化认识,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道德准则的精准领会, 并在这一过程之中将道德准则作为个人的行动信条, 确保学生对于教育内容有足够的兴致, 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与内化。 社会公众依托对美的赏析,将扩充自身对道德准则的认知边界, 进而实现对道德准则的理性认知,强化自身的道德意识。
2.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作为最高层次的积极情感——道德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形成深厚的感情基础,唯有当主体的道德认知同道德情感彼此达到统一之境时,道德行为方才能够成为主体所追求的目标,高尚的情操方才能够成为主体内心深处的无尚向往。
3.有助于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养成,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观
美育所表现出的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以及非功利性特点,让主体在审美自由的过程之中创造了一系列代表着美的艺术、美好事物等优秀文化成果。 通过系统的美育教育和课程思政,将让学生实现明辨是非、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以及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现象, 领悟正确的生活态度,自觉对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加以抗拒和规避。
4.有助于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道德情感
任何的道德准则,均是在主体从内心层面对之加以信仰后,方能做出相应的行动。 美育能够实现对主体道德情感的有效养成,依托系统的美育活动,将会帮助主体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觉命令,从而帮助主体实现道德自律。 当学生具备了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后,心灵更为纯净,能够自觉实现对不良习俗与文化的规避。
二、高校音乐欣赏课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在各门学科都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的当下,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也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渗透,但是就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教师层面
1.音乐欣赏课程中对于美育的强调要远远高于课程思政
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往往会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音乐作品,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达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但是就作品的主题、价值观等等,教师则较少涉及,可以说音乐欣赏课程中对于美育的强调要远远高于课程思政。
2.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一般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即:首先对音乐进行分析解释,其次对学生进行讲解,适当地渗透一定的思想、主题等,最后整体听听音乐。 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忽略老师解释的一部分,因为教师所提及的作品的主题、价值和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相对来说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所以使得美育与课程思政无法很好地融合。
(二)学生层面
学生选择本课程的大部分动机是在修完学分时放松身心,它的性质和强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常是对于音乐进行旋律的品味和感悟,所以当涉及到课程思政的内容时,学生就会缺乏足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表现得三心二意。
三、高校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的改进与融合创新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欣赏中美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我们应该注重对音乐欣赏理论课程的内涵建设;遴选恰当的音乐赏析作品,带领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魅力,借助互联网强化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思辨,注重艺术欣赏课程的情感建设等。 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探讨美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
(一)注重对音乐欣赏理论课程的内涵建设
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每当到了重大历史发展关头,文艺作品均能够彰显出国运的变化,并且发时代之先声。 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艺术在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的同时,能够紧跟时代进步的脚步。 基于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的考量,高校艺术理论课程应当强化自身的内涵建设,注重对先进文化以及先进文艺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对于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师而言,其在教学当中应当做到:(1)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依托科学的方法论向学生系统地讲解艺术原理,让学生领会文艺的宗旨在于为人民大众服务。 (2)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一首音乐作品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时,应当向学生细致地讲解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源泉、创作时代以及创作背景,以此来帮助学生领会创作者的思想根源,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自觉实现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承继,这样就能够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3)教师应当对音乐艺术门类进行细分, 并在教学之中采取纵向比较法以及横向比较法, 即向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表现以及国内外的不同音乐形式, 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二)遴选恰当的音乐赏析作品
根据音乐学科所表现出的人文特性,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之中,应当遴选带有爱国主义题材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如教师可以遴选中国梦系列歌曲——《不忘初心》《共筑中国梦》《共圆中国梦》等,帮助学生实现独唱水平提升的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合唱的形式在校庆活动中进行演出,这样不但达成了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舞台经验的有效积累。此外,诸如《绒花》《共和国之恋》《我的祖国》《思乡》《长相知》 等音乐作品,因为前述作品彰显出浓郁的时代精神气息,这也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优质音乐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赏析 《我的祖国》《共和国之恋》等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特定年代的人们对于祖国发自内心的真挚热爱,并感受到当前美好生活的意义;可以借助带领学生赏析《思乡》《长相知》等音乐作品,让学生从中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风古韵,这样就会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师在遴选授课曲目时,应当尽可能遴选调式、调性明显,有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音乐情绪的作品,诸如意大利歌剧选段采用的并非学生所熟悉的五声、七声等调式,存在较多变化音,考虑到学生对此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师则应先行遴选和安排调式调性明显、旋律简单易学的音乐作品,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感受到正能量的激荡,从而为课程思政的建设与践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带领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魅力
音乐作品特别是声乐作品都表现出足够的审美特质,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应当遴选契合学生音乐知识学习实情,并且能够让其产生足够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如此方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举例而言,一些学生对于意大利歌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便应当结合学生的喜好以及声音状态遴选其能够驾驭的音乐作品;一些学生对于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古典音乐曲目十分喜爱,则教师应当为其遴选一些优秀的、符合学生音乐知识学情的古典音乐作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同古典音乐作品实现充分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从中领悟到美。 为此,音乐教师应当在平时准备足够的音乐曲库,并认真分析和了解学生的音乐知识学情,唯有做到对学生音乐作品喜好程度的充分了解以及对学生声音特点的有效把握,方才能够为学生遴选适宜的音乐作品。 当然,考虑到学生并非喜好哪种音乐作品便可以演唱,或者其自身的音色条件以及演唱技艺限制了其对喜好作品的演唱,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对其所演唱的作品加以审美判断,以便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带动,让其从所演唱的作品当中发现美、感受美。 唯有这样,方才能够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和探究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借助互联网强化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思辨
在带领学生进行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师生思辨和观摩音视频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达成对学生的精神引领、 价值引导和审美启迪。考虑到当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教师应当善于借助互联网发掘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 此外,还可以使用思政专题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授课,比如,按照各个年代的视唱曲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类,深挖其背后的思政元素,将各个时期思想性、艺术性高、感染力强的优秀音乐作品片段通过具体、 生动的音画形象融入音乐教学,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并和教师互动。
(五)注重艺术欣赏课程的情感建设
音乐美的内涵,最主要地表现在人的情感活动中,音乐对现实美(社会、自然美)的描写是通过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态度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又能反过来促进艺术对于真善美的表现。 为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应当注重艺术欣赏课程的情感建设,也就是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艺术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洞悉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这样会让学生领悟作品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情怀,进而将艺术作品的赏析体验转化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信奉。
四、结语
本研究从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入手, 分析了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状, 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高校音乐欣赏中的美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进行了探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美育对于人才培育的价值,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和德育均被放到了重要的地位。 为此,在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着眼于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真正使音乐教育发挥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