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2-03-16季馨怿邬海明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通识职教儒家

季馨怿,邬 杨,邬海明

(1.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昌330000;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00;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南昌330000)

一、儒家教育思想评析

儒、道、释被誉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大家,儒家位居其首。儒家文化及教育思想以其丰富内涵使中国文化在约2500 年前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制高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较为现实的问题是有“职业”而忽视“教育”,教育真正的内涵和属性即“培养全面成长、陶冶内在精神、提升奉献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等有所缺失。孔子强调“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即强调人不能仅仅将自己当成理性工具来看待,更需要了解“器”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研究儒家教育思想对新时代职教人才培养,即是要从进一步提升职教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人处世哲学和方法论,整体性思考和探究儒家优秀教育思想对当前职教人才培养的意义,从“德、仁”等角度强调“修道”“弘道”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升生命体验,实现职业能力与心灵共同成长的可能。

(一) 从儒家性善论的角度,培养职教学生“君子与士”的精神,提升德行,强化“仁”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性善论”,凸显一种内圣外王的追求,即每个人的最高追求都应该是向圣贤学习、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而德行修养既可看成一种最低标准,又可视为最高追求,而成为“君子”“仕”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人生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等都是君子日常的修为操守。韩延明等(1988)[1]也指出,孔子希望培养“守善之士”,这种“士”需要在德行、政治等方面都具备能力。“君子与士”,在内在的精神上都是指向“德行”的,指向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仁”的意义。如孔子将仁分为了“恭,宽,信,敏,惠;即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孔子还赞同“尊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综合分析,由孔子及儒家学派倡导以德为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大学开篇也即强调德为首的重要性。温恒福(2011)[2]也指出,“儒家道德规范强调仁、义、理、智、忠、孝、廉、耻”。针对现今职教人才培养,应将上述儒家的“仁、德”核心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建立学生自身的道德系统,这就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自信根基。

(二)从儒家以人为本的角度,培养职教学生“中庸、以和为贵”,提升集体性与独特性

儒家教育思想是“以人为本”的,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教师对学生持续不断的关注。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核强调“中庸”与“和、合”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这也与道家思想契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儒家的“以人为本”相较西方“以人为本”而言更加注重集体,关注个人与整体得失间关系的平衡,即作为追求成为“君子”,要善于包容和换位思考,这样“和与中庸”的关系就不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进入个人与整体、内在与外在间的关系的实际表现,强调不过分张扬、不过分沉默。在面对人生时,更加注重向内用力,即如王阳明心学中展现的一种中国人内在精神的求真、求善的构建。正因以人为本,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也极具生命力。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其根本核心也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提升人才培养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同时帮助学生以自然和谐的状态学会与自我相处、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与自然相处。

法国思想家蒙田也有与儒家相应的成才之法,蒙田哲学思想的根本主线“促进人实现自身的幸福”,实现的路径就在于“对自我的解剖”。郭宏安(2007)[3]指出蒙田教育理念的三个特征,“中庸与怀疑、节制与秩序、理性思考。”儒家思想更加重视个人与集体的同步发展,在“大我”中实现“小我”,以追寻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从儒家“教与学”的角度,培养职教学生“因材施教、反思自省、知行合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的。公伟庆等(2013)[4]指出孔子对教育生源管理一视同仁,不加以区分贫富贵贱及人的资质等。温恒福(2011)[5]指出孔子凡事“举一反三”,不直接将意见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联系到职业教育中,就是要关注职教、将职教与普教同等对待。职教学生不能只是学到了一门手艺,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思考“为什么、怎么来的、从什么角度思考”,而不仅仅是“怎么办、怎么做”。其次,孔子教育思想注重反思和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吾日三醒吾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即强调了学习储备、持续思考、顿悟思考的重要性,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后,由量变到质变,可能实现一种“顿悟”。第三,儒家教育思想重视知行合一。刘颖(2003)[6]指出孔子思想中强调“立志有恒、克己自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以身作则”。联系到职教人才培养,就是学生要善于找到兴趣点,找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中介,这种中介可以是“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规律,也可以是“知识到实践”的操作模式。

二、儒家教育思想与职教人才培养间的关系

(一)传承与创新

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教育思想,需要转换一种语境才有现实性、适应性。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被普遍重视,特别是面对本科层次的职教人才培养,如何提升人才培养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备受关注。面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的学者认为“专业教育”容易见成效、更实用,而“通识教育”暂时效果不显著、难于运作。

当前职业教育的困境就在于认同感不强,学生自身的个体成长性不足,职业教育自身呈现出一种本位缺失。从源头上看,要强化职业教育认同性,归根结底还需回到人才培养上。职业教育其本质是教育,而不是技能培训,应将精力聚焦在人的自身属性的全面成长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技能嵌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别,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技能劳动力的保障,其主要方向是使学习者学会并掌握一门营生手艺或生产技能。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承担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使命。基于我国新时代发展需求,要求原有的脑力劳动者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原有的体力劳动者强化理论知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即是应对上述需求而产生。

实际上,职教人才培养要规避“短视的、功利的”人才培养思想,应进一步厘清人才培养逻辑关系。强调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实践精神,而通识教育则是儒家思想与职教学生之间的转化渠道。通过通识教育,儒家思想与职教学生间形成一种有效链接,彰显职教学生的“君子追求”,真正成为全面成长的人。

从这个意义出发,应进一步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儒家教育思想中的“君子与士、以人为本、中庸、以和为贵、因材施教、反思自省、知行合一”等要素可以有效回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理论问题,即职教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技能,更要强化人才的全面成长,不断促进其人文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也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成长涵盖了物质生产、精神需求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下从“道和器”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

注重“道”与“器”两个层面。“道”的层面是“形而上”的,儒家强调化“仁”“德”“中庸”“和合”,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主动自我“陶冶”;而在具体“器”的层面,则是“形而下”的,指出教育的经验与途径,包括因材施教、反思自省、知行合一等。

首先在道的层面,应加强职教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构建符合儒家“求实、求真、求善、求美、求仁”的自身精神系统。运用《大学》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即谓教”的哲理,即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二者直接的关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一所谓“命与性”,要找发掘教师与学生自身的日积月累的优点和特性;其二所谓“道”,要按照上述优点及特性有的放矢,并根据自身擅长的行为模式进行修道。而教师修道、学生修道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进一步引申,职教人才培养,要强化德育,应将爱国思想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注重培养身心合一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其次在器的方面,一方面需注重通识教育的创新性。在职教培养中,应重视“新文科通识课程群”的建设,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扩大学生学术眼界和知识边界,提升学生学理思辨力、研究能力与持续学习的能力。学生可突破以往“只重技术、轻视身心成长”的弊端,真正领悟现象背后的道理。另一方面需提升职教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强化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突出职业教育中反思和复习的功效。要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积累更多经验,掌握更多实用技能。从跨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升学习者的“专业+师范+业务”等综合素养和能力。在职教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充分构建相应的多元成长成才通道。学校可主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成长通道,在“职教特色专业应用领域、普通师范人才领域”中实现通道转换。如英语专业,帮助和引导学生有成长为职教特色应用英语人才、普通师范英语教师的各种可能。注重“师范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协同养成,一方面强化“英语+商务、翻译、旅游管理”等方向的实践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在学生毕业前,积极强化校企合作,助力学生在今后走得更顺更远。

这样,简单的职业教育就走向了丰富的多向度职业教育培养,从单向成长触碰天花板变为持续选择、持续完善的丰富型个人成才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实现较好的“内外因”协同驱动,也更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中国文化自信下的职教人才培养。

(二) 儒家教育思想融入职业教育之实践的可能阻力

在传承与创新儒家教育思想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些实践意义上的不足。如职教本科层次院校的通识教育师资还较为缺乏,具备全球视野、又站位于中国文化自身出发的职教跨文化、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还不足。在学生层面,因为其原有素养水平不一,而儒家教育思想目标鲜明,需要学生自身不断“勇猛精进”。从这个意义出发,师生两方面应同心、同向努力。

三、儒家教育思想下的职教学生培养启示

(一)职教人才之德育养成

当前新文科等背景下的职教人才德育培养,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强化中国特色、传承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促进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方面应传承儒家教育思想,提倡“士”与“仁义”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恭、宽、信、敏、惠”,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要让学生主动思考“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自身与他人、自身与内在”等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精神空间”,促进其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即成功的价值不仅仅是用外在的“名利”标准来判定。另一方面要强化德育目的,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主动对照中华传统先贤的品行,进一步主动构建自我道德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价值认同,就是把“大国工匠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精神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上。大学生要清醒自身实现“大我与小我”的目标,在经过大学成长淬炼后建立起自身道德评价系统,就能有效消解文明进步同时带来的“过度物欲与享受”的弊端,避免“物质异化”带来的精神迷茫,为今后步入社会始终做一名正能量的贡献者、传播者做好充分准备。真正将职业发展和人生追求定格在更高维度的真诚率性、弘扬传统、贡献智慧、传递友爱、表达慈悲、服务社会之上。

(二)打造“动态-开放”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

要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提升“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职业素养”的体系,要发挥学校的学科体系健全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简单地为对标而把学生培养成今后工作环节或程序中的一枚螺丝钉。

破解教育及实践环节封闭性的瓶颈,就必须形成“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模式,从“教师、教材、教法、教育平台”四个方面展开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迭代升级。

对于学校而言,首先在跨学科上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通用性较强的“新文科通识课程群”,要突出跨学科对人才育人的效果达成度。如英语专业,一方面锚定专业所需要的应用职业能力,强化“商务、涉外、旅游、管理”等专业技能培养,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另一方面建设“新文科通识课程群”,如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科技史、西方文化史、西方科技史、现代教育技术等。《论语》可分别作为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节,《蒙田随笔集》也可选入《西方文化史》学习,可组织学生思考、撰写论文。这些课程,是各新文科专业所共用的。此外,要进一步优化高年级课程模块,形成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相互贯通的课程体系。

其次在能力培养上突出“教师、教材、教法、教育平台”四个方位的创新。其一在教师上,加强其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功底,并突出所教课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在于打通此类教师的“导师型”职能,即教师即是老师,更是师傅,需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其二在教材上,凸显实际能力,突出企业实操手册、企业运转信息的补充;丰富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其三在教法上,以培养获取资格证为导向,突出人的全面成长,将教学方法“实战化、模拟化、情景化、团队化”,将市场需求知识和符合专业认证培养规律的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其四在教育平台上,积极打造“订单式”培养共同体,职教本科院校、职业学院及相关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以弥补学校“母体”育人的实操场地“容量不足”、对接“市场”实用性不高等问题;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在高年级人才培养阶段,在企业中实习则是学徒和用工人员。

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而言,要在产教融合中发挥实际作用。企业要充分认识职教特色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应弘扬儒家教育思想中“就道、弘道”精神,既把学生当员工,也要把学生当学生,注重其长远的培养。如在“英语+旅游管理”方向的职教人才培养中,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专业知识,更要提升自身内在价值追求,掌握专业性很强的旅游管理职业核心素养、就业能力及相关资格证书;在实践中,积极强化“强校-强企”型校企合作,以便学校与相关旅游管理类龙头企业各自发挥最大优势,以知识反哺行业技能升级,以校企合作带动总体行业水平提升。而各类实践化、运行性经验又反哺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中,形成一个互动互补、美美与共的动态良性合作发展链。

(三)强化职业发展能力的反思精神,形成丰富的精神维度

在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创优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反思能力,首先在思想高度上,注重学生对人与社会的认识,注重全面提升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维度;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内在自省,要培养学生具备反思的能力,看看其自身是否中庸、博采众家之长,是否言行举止、思想能力符合其工作和生活的角色的动态定位和发展;能否具有使其自身从某一思维定式中抽离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否具有前瞻性的预警和自我发展。

教师应主动借鉴儒家教育思想,在“道与器”两个层面给学生以启发。在儒家教育思想视域下,学生应增强审辩式思维,主动“顺从自身的性格特征”,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从职教人才培养中提升反思水平。在学习某门学科的基础上,不断的建立问题意识和知识相关性的联想,主动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学会整体地看待其与外界的关系,学会构建自身整体学习知识链、技能链;真正使学生形成“整体思维”“全局思维”“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提升职教学生的文化自信

职教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一学生应主动提升文化自信,践行中庸和谐,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优秀文化融入个人思想境界,反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现象。心正才能修身,才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学生也因此实现“个体”上升到“主体”。其二学生应积极阅读经典以及写作,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不断提升观察力、领悟力、理解力。应经常做读书笔记,将平时所遇到的问题记载下来,经常对照《论语》反复研读,向孔子学习人生修身处世哲学。要借鉴孔子理念“立志有恒、克己自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以身作则”,提升人文修养。其三学生应增强定力,具备一种“远见卓识”的能力。成长成才需要一个奋进的过程,要开阔眼界,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奋发有为的勇气、镇定自若的力量,在生活和学习中寻求到内心的宁静,找准自身节奏,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超越、拥有中国文化自信的职教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职教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