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种植课程资源探索

2022-03-16陈嘉宇

读写算(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蘑菇经验

陈嘉宇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江苏 昆山 215300)

在陶行知思想中,“生活即教育”指的是用生活中原本存在的道理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智慧和思想,以提升自己,成就完善的人生。幼儿在生活中成长,获得生活技能,习得生活的道理,幼儿教育离开不生活。田园种植是需要幼儿动手实践、亲自参与的社会活动,是非常生活化、自然化的一种教育,开辟了一扇体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窗口。种植课程的特色在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生命的过程,像极了人的成长。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生长,体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为幼儿提供正能量的成长养分,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良好品格。

一、生活教育与田园种植的关系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幼儿教育的指导依据。生活教育的本质是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教育,也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来自生活本身的教育。幼儿园的田园种植活动需要幼儿亲自参与,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理解劳动与收获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田园种植课程从自由、自愿、自然的角度出发,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更是对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继承与发扬。田园种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袤的劳动空间,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田园教育是对传统幼儿教育的创新,是一种综合型的素质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幼儿时期的可塑性极强,因此生活环境往往决定了幼儿的品性,只有在自由、尊重、愉悦的生活中,幼儿才能汲取有益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首先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轻松的生活环境。田园种植是一种生活教育,春种秋收,孩子们像农民伯伯一样辛勤劳作,挥洒汗水,最后收获劳动果实,在辛苦而快乐的劳动中培养“劳动光荣、节约粮食”的美好品格。劳动是一种体验生活最直接的方式,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式,在劳动中孩子们建立友好的合作模式,互相帮助,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大有裨益。

二、幼儿与自然的关系

任何生命的存活都离不开大自然,自然是孕育生命的摇篮,生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广袤的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成年人认识自然、感悟自然的本源,因此才有了威廉·华兹华斯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点。幼儿从大自然中汲取的知识和智慧,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成长。同时,具有赤子之心的幼儿,也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搭建了一条相互联系的纽带,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国内学者焦荣华是这样论述幼儿与自然的关系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自然之于幼儿,就像“母与子”,即大自然是幼儿的母亲,幼儿天生具有亲近自然的本能;从横向角度来看,幼儿之于自然,就像“你与我”,即幼儿是宇宙与自然之子。

“教育要顺应自然原则”是古希腊哲学家夸美纽斯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是自然教育还是生活教育,都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生活秩序。从人的本性、身心出发开展教育活动,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后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又将“自然教育”细化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部分。卢梭认为,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都要以自然教育为基础,遵循自然的秩序,也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国内学者陈鹤琴也曾说:大自然与大社会都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所以,应该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中心设计幼儿园课程,从自然和社会中整合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立足于真实的生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天性优化课程配置,实现课程与自然、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幼儿对自然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在自然中挖掘教育资源,设计教育活动,让幼儿获得最真实、最本质的教育体验,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获得身心的成长与满足感。

三、幼儿园种植课程的设计目标

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孩子开启学习之路,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石。所有幼儿园活动的设计都应以此为核心,田园种植同样如此。为了让幼儿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快乐,种植课程首先要保证植物与农作物的存活率,在存活的基础上让它们获得良好的生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以此为目标设计课程,必须明确种植要求,细化和具体化种植步骤,规范幼儿的行为,要求幼儿按照科学的方法种植作物,了解每一个种植步骤的意义和目的,总结各种农作物、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生长条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幼儿的种植课程,重点并不在于种植技能,而是要通过农作物和植物这些媒介,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并从中探索生命与大自然的神奇,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总结劳动经验,在和同伴的互助合作中收获友谊。“参与”是种植课程重要的设计目标,如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自愿、快乐地参与其中,成为设计种植课程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幼儿的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课程设计时,老师需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尊重儿童的需求,让幼儿尽快理解“种植”的含义,能够自愿接受并且参与其中。

四、幼儿园种植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种植地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内心,还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幼儿在绿色、优美的环境中种植农作物,通过亲身实践学习了农作物的生长知识、种植技巧,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观察能力。劳动过程中,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分工合作,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劳动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不失为培养幼儿综合、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种植园内有各种类型的作物,比如蔬菜、水果、粮食等。幼儿园内的花坛、草坪等可以种植的区域都被标记了范围属性,幼儿真正成为种植作物、管理田园的小主人。孩子们进入种植园,立刻会被生机勃勃的景色吸引,有的孩子会仔细观察盛开的茄子花,有的幼儿会伸出小手轻轻抚摸小白菜,还有的孩子会和带刺的小黄瓜对话。生机勃勃的种植园把幼儿园装扮成大自然的样子,为幼儿营造了与自然、作物和谐成长的美好环境,幼儿在种植、观察、管理的过程中,与大自然愈发亲近,培养了幼儿热爱生活、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促进了家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自然的、充满生命力的环境中,通过沉浸式的参与和体验,获得能力、素质、心理、身体的全面发展。农作物种植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生活,不仅适合在幼儿园开展,还可以把种植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在家长的指导与陪伴下,与幼儿一起观察种子的生长。老师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家长把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照片、视频的方式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让家长留意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家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共同为幼儿创造种植条件。

五、幼儿园种植课程的设计

蘑菇是幼儿十分喜爱,也非常熟悉的食物,蘑菇的类型很多,外观差异较大,很多幼儿都对蘑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收集蘑菇的图片,了解不同形态、不同种类的蘑菇。与其他农作物、植物相比,养活蘑菇的成功率更高,蘑菇的成长速度更快,而且可以重复生长,幼儿在短时间内就能观察到蘑菇形态的变化,非常适合在幼儿园里种植。蘑菇对于种植环境的要求不高,老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在户外或者室内开展种植活动。本文以幼儿园中班的种植活动为例,设计了主题为“蘑菇你好”的课程。

(一)尊重幼儿的现有生活经验

1.中班幼儿的年龄为4~5 岁,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有:

①知道蘑菇可以吃;②食用过白色蘑菇、咖啡色的香菇、个头大的平菇、细长的金针菇;③在超市、菜市场中见过几种蘑菇。

2.幼儿的问题:

①蘑菇从哪里来?②还有其他样子的蘑菇吗?

3.幼儿的兴趣点:

①蘑菇多种多样的形态;②只吃过蘑菇,并没有种过蘑菇,而且愿意种蘑菇。

(二)构建幼儿可能具备的核心经验

1.健康:蘑菇是一种真菌,并不是所有蘑菇都能吃,部分蘑菇有毒。

2.语言:愿意讲述对蘑菇的认识,能够在同伴面前较流畅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3.社会:愿意参与种蘑菇活动;愿意遵守种植规则;能够虚心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4.科学:调动多感官观察蘑菇的外形、特点、成长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喜欢思考和种蘑菇相关的问题,自己或者和同伴一起探索问题答案。对蘑菇的生长有初步了解,对蘑菇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产生兴趣,发现不同种类的蘑菇有不同的外形。感知蘑菇经过晾晒、泡发后的大小和硬度。

5.艺术:通过线描画的方式画出蘑菇,了解渐变色,尝试用渐变色绘制蘑菇颜色。用粗细和形态各异的线条、颜色画蘑菇;练习写生画,用笔画出蘑菇各个生长阶段的样子。

根据以上可能的核心经验,可以开展的活动有:

①种植活动:照料蘑菇;②科学活动:测量蘑菇;③亲子活动:种植蘑菇;④生活活动:制作蘑菇美食;⑤健康活动:了解有毒的蘑菇;⑥科学活动:找孢子;⑦美术活动:画蘑菇。

(三)种植课程的研究路径

1.科学探究:将棉签、直尺、放大镜、镊子、黑白纸等用于观察蘑菇的工具放在种植区,为幼儿观察蘑菇的生长过程提供方便。

2.蘑菇照片展: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各种蘑菇的照片,让幼儿观察不同蘑菇的形态特点。

3.教学活动:与蘑菇相关的健康、科学、美术、美食、文化等活动。

4.主题墙面:设计“蘑菇你好”的主题墙,用来展示幼儿观察、记录蘑菇生长的成果。

(四)种植课程的教育意义

与成年人的学习方式不同,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完成的。蘑菇是生活中经常见到、吃到的菌类食物,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和认知经验。在种植蘑菇的活动中,幼儿可以直接参与蘑菇的生长过程,直接观察蘑菇的形态,了解蘑菇的种类以及各种蘑菇的烹饪方法。通过绘画、拍照、语言、录视频等方式记录活动过程,与家长、同伴、老师一起分享,在幼儿的成长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六、幼儿园种植课程设计经验

(一)立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整体规划种植课程

让幼儿获得关键经验,丰富现有的生活经验,是种植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因此,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成长经验、生活经验、认知经验、知识经验的关联性,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为导向设置课程目标,同时兼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比如,如果以种植蔬菜为课程主题,课程内容就需要涉及种植蔬菜、观察蔬菜、蔬菜加工、绘画活动、音乐活动、谈话活动等,在种植活动中全面渗透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让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

(二)重视幼儿经验的连续性与动态性,丰富种植课程内容

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获得科学、艺术、文化、生活、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连续性和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因此,老师设计课程时需要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获得经验的“脚手架”,帮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更好、更快地积累经验。课程内容之间要环环相扣,相互关联,通过问题推进活动开展。比如,种植活动中,按照原本的课程设计应该进入采摘环节,但幼儿忽然发现蔬菜上有小虫子,“除虫”同样是种植活动的一部分,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除虫工具,动手除虫。于是,种植课程就生成了新的、连续的内容。幼儿不仅了解了蔬菜招虫的原因,还通过制作工具、动手除虫解决了问题,让蔬菜健康成长。

(三)优化种植课程的设计结构

大自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造化万千,始终都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种植课程的内容是无穷无尽的。根据幼儿兴趣的倾向性、经验的选择性灵活调整课程结构,能够让种植活动与幼儿的成长相得益彰,让幼儿获得更加美好的体验。种植课程的内容应始终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要以丰富、升华儿童的经验为最终目标,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地打造种植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特点的作物种植,提高作物的成活率,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种植物。

(四)丰富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形式

幼儿的主动、自愿参与是获得经验的前提。为了提高幼儿参与种植课程的积极性,首先要为孩子们提供完善的材料和工具、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种植场地。采用多元化、趣味性和游戏性强的形式开展种植活动。同时,老师要具备丰富的种植知识,能够及时解答幼儿的问题,避免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种植课程是幼儿园开展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至关重要。老师应紧密围绕幼儿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设计课程,丰富活动形式,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蘑菇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爆图团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蘑菇
蘑菇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