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2022-03-16吴丽翠
吴丽翠
(宁夏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宁夏 固原 756000)
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为主要实施渠道,以与有关学科教学的结合、课外劳动为辅助实施渠道。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密切相关,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自2015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作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劳动教育再次进入教育视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是联结人与世界的重要纽带与桥梁,它是专属于人的。由此可见,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还是极其重要的。
一、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自信息技术革命开创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以来,我国社会步入新时代,即走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综合体现与关键环节,劳动教育肩负着落实新时代教育使命的重任。从本质来看,劳动教育是促使学生参与到人与自然互动之中的主要途径。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赋予自己所属世界一定的意义,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对象世界。同时,在塑造属己世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树立自己的世界观,逐渐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劳动也是提升个人素质与丰富人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渠道,它能够在主体与对象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使人成为“现实的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唯一途径就是劳动教育”[1]38。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在一切教育中劳动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因为劳动教育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不仅需要各中小学校开展相关学科教育,还需要开展劳动教育,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已经内化于心的各种概念、理论知识等通过实践活动付诸外在的行动。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其与对象世界进行互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运动的、实践的、劳动的。劳动也是生命存在的标志,为了存活,劳动是自然的,劳动教育也是自然存在的。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成人”的根本途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使诸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相互渗透,共同促进我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目标的完成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单靠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场域是很难实现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面育人格局,创设网状立体化的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在时间上贯穿终身,在空间上无缝对接,共同开展劳动教育[2]9。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促使中小学生与对象世界进行不断互动。因此,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科学知识,掌握劳动教育基本理论,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普遍意义与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劳动活动的基本规律。
(三)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念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多种场域。文化场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前提,它涉及教育场域的内容,教育活动影响中小学场域中人的劳动习惯与文化心理倾向。劳动教育将劳动、技术、文化等有机结合了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劳动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书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探究、理解与创造知识。劳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需要靠自己创造、国家富强来源于劳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功能,可以以劳增智、以劳辅德、以劳益美、以劳强体,对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和文化意义。其中的文化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认识到劳动对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对需要的满足的重要价值,以及劳动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通过激活人的内在发展动力,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公平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等外部条件保障,还需要教育文化为其发展提供精神建构的文化资源[3]94。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来获得劳动感受与体验,促使其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形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良好习惯。
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劳动教育课程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安排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使用相关的教材;未能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存在方法“规训化”、环境“去自然化”、途径“去身体化”、目的“外在化”等问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偏低、专业性不强;评价缺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劳动教育课程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根本追求。从重要价值来看,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还可以发挥“立德树人”作用。但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我国一些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偏差,课程安排缺乏科学合理性。从课程安排来看,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安排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使用相关的教材,仅以组织学生参与具体劳动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出现“空无课程”的局面。从教育内容来看,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可以体现劳动教育要素的学段性内容要求不足,其设计缺乏时代性、系统性,相应载体支撑不足。同时,很多中小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用劳动知识的传授来代替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误将劳动教育视为教师向学生传授劳动教育知识,甚至有一些学校用笔试形式考评学生的劳动成绩。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关注,仅将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下位内容,在理念层面注重研究型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及劳动教育课程的整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劳动教育被遮蔽,并没有进行有效整合[4]78。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模式等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以往的不尊重劳动者、体脑分离、技术技能教育缺乏、人的发展片面化、满足社会发展的劳动能力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
(二)劳动教育育人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要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复兴劳动文化,唤醒劳动热枕,重释劳动教育。但在身心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之下,我国教育中“抑身扬心”的思想长期存在,致使智育处于核心地位,劳动教育边缘化。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劳动教育面临方法的“规训化”、环境的“去自然化”、途径的“去身体化”、目的的“外在化”等危机。有论者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不足、劳动能力较低,出现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社会劳动、甚至不会基本的日常劳动等现象。”[5]20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中小学校在学生学业成绩与中高考及升学考试的多重压力之下,将“考试学科”课程置于核心地位,有意或无意中忽略了劳动教育等“非考”科目,再加上资源、工具、师资等的不足,劳动教育最终停留于课程计划层面。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教育政策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足,缺少与其他学科同等地位的基准要求与课程标准,与大中小学校相衔接的整体性教育设计不足。从教育目标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不够清晰,一体化、进阶性的目标体系缺乏,对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未能进行深入挖掘。从调查结果来看,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范畴,学校、教师及学生都重视不够。
(三)师资水平较低,教师劳动教育能力不足
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校呈现出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劳动教育能力水平较低等问题。从质量方面来看,目前许多中小学校既没有统一规范的职前评定机制,也没有完善的相应专业资格认定,其专业性无法保障。对那些兼职教师来说,他们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劳动教育培训,也对劳动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念等缺乏正确的理解与全面的掌握,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解决一些技术性、应用性强的问题,更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专业素质普遍欠佳。从数量方面来看,很多中小学校劳动课程教师数量不足,专职教师更为缺乏,多为其他学科的兼任教师。再加上受职称评定、课程性质等的影响,劳动课教师岗位吸引力相对较低,从而导致劳动课程教师整体数量不足。
(四)评价缺失,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是确保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比例失衡等问题。首先,从评价主体来看,当前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主要由学校教师来实施,家庭与社会评价缺失。很多家庭认为进行知识性学习是学生的唯一目标,不让学生参与一切家务劳动,甚至用错误的劳动价值观来引导学生[6]9。同样地,在应试教育影响之下,社会也缺少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关注,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性的学习,将劳动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的要素。其次,在学校教育评价中,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劳动教育方面的评估权重相对较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缺乏具体明确的准则,再加上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与一般的学科教育实施效果有所不同,它很难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评定,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落实效果欠佳。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施不仅要关注基础劳动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学生价值体认、创意物化、问题解决及责任担当等多个方面素质的养成。
三、新时代背景下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一要合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挖掘并开发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等;二要深入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陈旧思想观念,消除对劳动教育的狭隘理解,回归劳动教育生活本身;三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能力水平,开展劳动教育通识培训,进行劳动教育技能培训;四要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督导评价机制。
(一)合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中小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它在基础阶段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中小学校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校教育需求与学生的现实需要,构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挖掘并开发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等进行完善,使劳动教育不再成为“空无课程”。具体来说,在内容上,应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学科进行横向融合,不仅要将劳动教育渗透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不断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隐性的劳动教育功能,还要借助其他学科教育载体实施劳动教育,形成全面贯通、“五育并举”的整体育人体系。其次,“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是分不开的”[7]29。因此,中小学校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不仅要将劳动教育贯穿融合在其他各门学科教育的教学环节之中,还要将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劳动。同时,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育人方向,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二)深入挖掘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现实生存的重要工具,更是通过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引领人们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从属性来看,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是一个连续性、多途径、一体化整合实施的过程。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智育占据核心地位,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陈旧思想观念,消除对劳动教育的片面认识,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劳动教育能够引导新时代中小学生认识和理解劳动世界、劳动关系及劳动的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劳动教育,要注重校内外打通、课上课下结合,强调综合化的课程实施渠道,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联合机制,不断探索更好的实践方案,充分释放人们的劳动创造力、深入挖掘其劳动潜能。与传统学科教育相比,劳动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培养、人的发展及人格的形成。对中小学生来说,简单的“多与少”“对与错”,甚至笔试考试都很难考查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获得与理解。只有关注真实的生活,回归生活本身,劳动教育才能引导学生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学校要注重课程的本土性与目标的普适性,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进行普适性活动的设计[8]72。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水平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中小学校不仅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还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规范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存在劳动教育教师质量不高、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开展劳动教育通识培训,通过课题讨论、举办讲座、沙龙游戏等形式引导劳动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课程理念及课程地位等,帮助其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加深其对该课程育人价值的理解。其次,进行劳动教育技能培训,这里主要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课堂教学技能。新时代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与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劳动教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新的专业技能,通过进阶培训,进行示范教学,开展教学竞赛,组织教研活动,加强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使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同时让企业深入学校进行交流和示范,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教育教学技能等。再次,开展课程融通能力培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单独、孤立进行的,而是与其他课程一起实施的,这就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课程,进行跨学科学习,从而提升教师学科融通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及学科素养能力,如进行跨学科听课、开展教育研讨交流会等[9]15。
(四)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
未能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素质考评范围,是当前中小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使有些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考评学生素质的条件之一,也只是起到象征性的作用,其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建立中小学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制度保障。首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统筹协调机制。从实施主体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社会等责任。所以劳动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尤其要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努力争取社会支持。其次,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形式、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再次,构建督导评价机制。在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中增加劳动教育实施内容,通过学生评价来促进劳动教育发展,通过教学督导来促进学校管理。同时,学校还要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方法,重点关注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及劳动行为等,强调过程性、发展性、连续性评价,具体可以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劳动教育情况与相关材料等作为评优、升学的重要依据[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