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2022-03-16安徽省明光市实验小学任继红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寒号鸟民间故事儿歌

安徽省明光市实验小学/ 任继红

教师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课堂中,需要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渗透汉字文化,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教师要将汉字的演变过程以及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规律全面地向学生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识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爱上识字。

一、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意义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学生的识字量和对汉字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作文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2011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 个左右会写。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由此看来,低段的识字任务任重道远。在县城的学校里,不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还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孩子上学,因此学生识字和写字的水平都相对较低。在新课改中提出新的识字教学要求,就是想让识字教学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利用汉字的文化内涵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并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既有利于教师自身对汉字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识字教学在挖掘汉字文化、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优势,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认识世界、感悟文化、辩明事理、丰富情感、提高素养的过程。

因此,在当前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利用汉字文化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方法

结合部编版低年级教材以及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识字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渗透汉字文化的方法:

1.趣编汉字儿歌

儿歌,是儿童诗歌的一种,它语句简练,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让孩子读儿歌、猜汉字并参与编汉字儿歌,更能激发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

例如,执教一年级《大小多少》一文学习生字“果”时,出示了这样的儿歌:

掂一掂这个字沉甸甸的,

闻一闻这个字香喷喷的,

这是一个黄澄澄的字,

这是一个红通通的字。

这个字压弯了枝条,

像彩灯一样把秋天装点得喜气洋洋。

让学生读一读儿歌,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这样的课堂充满文化内涵和童真童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编一编汉字儿歌或小诗。如孩子们编的汉字儿歌——“朵”:一棵小树,戴着一顶大帽子;“个”:小鸡在雪地上画画啦,一个个真有趣;“日”:早晨又大又红,中午又圆又亮,傍晚又红又圆,它给冬日送去温暖,给地球带来光明,给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许多汉字都可以编成有趣的儿歌,教师要善于总结与发现,并引导学生观察、创编。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汉字,更深刻地体会了汉字的文化内涵。

2.讲述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经过几千年的口耳相传,被人们熟知与喜爱。在识字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民间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更传承了中华经典文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令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民间风俗。

例如,执教二年级《寒号鸟》一文时,学习伊始,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关于寒号鸟的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寒号鸟不是一种鸟,而是一种哺乳动物,还了解了它名字的由来。先学习“寒”字的最早古字形,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宝盖头”在古时代表房屋,中间的部分是一个人站在屋子里,旁边堆满了柴草,脚站在两块冰上。这个字看上去就很“冷”。寒号鸟就是寒冷的冬天每天号叫,却不衔草搭窝取暖,直到最后冻死的动物。我们教材中有许多类似的民间故事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文中有关屈原的传说;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文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中有关“年”的民间传说;《羿射九日》中后羿射日的故事;三年级下册古诗《元日》《清明》等有关节日的由来等故事。对于含有民间故事的汉字或课文,教师可提前搜集好素材,将汉字文化巧妙地渗透融合于识字教学中。

3.探究造字规律

汉字的造字有它的规律,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或转注、或假借。然而我们汉字中形声字的数量最多,占比偏大,因此探究低段学生学习的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执教二年级《“贝”的故事》时,学生学完课文后,老师出示了“赚、赔、购、贫、货、财”一组带有“贝字旁”的字,让学生先观察字形,思考字义,想一想这些字为何都是“贝字旁”。学生经过观察、思考,了解到这些“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接着老师又出示了“提手旁”“虫子旁”“反犬旁”的三组字,学生观察后发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大部分汉字的意思都与它的偏旁有关。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又发现了“三点水旁”的字多与水有关,“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目字旁”的字多与眼睛有关,等等。这种学习汉字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形声字构造规律的兴趣,更提升了学生学习研究有关汉字文化的知识水平。

4.巧用字理分析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掌握汉字这一特点,就必须对每个生字认真研究分析,以字理为中心,把握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

例如,执教三年级《掌声》一文时,学习“摇”的含义,先出示了“摇”字三个部件的古体字,并理解其部件的含义,“提手旁”和“爪子头”都与“手”的动作有关,“缶”字古时指装物品的陶器。古人创造这个字最初是表达什么意思呢?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再出示古时“制陶”小视频,学生看后茅塞顿开,原来“摇”最初是指一手扶着陶胚,一手不停地转动胚底。教师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字理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由来及含义,感受中华汉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通过部件的分解学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汉字的构成及其含义。

5.比较同音、同义汉字

同音字就是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和字义不同的字。汉字中同音字很多,清楚地区分同音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区分同音字的方法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观察字形和理解字义。

从字形方面来说,可以从形象、理解和偏旁三点来看。形象区别:比如“立”和“力”,“立”上面的一点可以想象成是人的头,中间的点和撇可以想象成人的两条腿站立着,最后一横想成平整的大地。可以把“力”想象成一个人身体弯着,用力做事的样子。拆字理解区别:比如“明”和“鸣”,“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同在所以明。“鸣”的意思一目了然,小鸟张开嘴巴叫即为“鸣”。偏旁区别:比如“沙”和“纱”,“三点水旁”的“沙”表示与水有关,“绞丝旁”的“纱”表示与丝织品有关。

从字义方面来说,可以从词语、反义词和句子三点来看。通过组词有助于了解字义,比如说“鱼”和“渔”,“鱼”可以组词金鱼、带鱼、鲨鱼等各种鱼类的名称;而“渔”可以组词渔夫、渔网、渔村等多与捕鱼有关系。通过记忆反义词来区分也是不错的一个方法,比如“进”和“近”,“进”是“出”或“退”的反义词,而“近”则是“远”的反义词。还可以把同音字放到句子中,结合语境理解字义,比如“坐”和“座”,“我坐在座位上看书”,其中“坐”是坐着的意思。“座”是座位的意思,如此,学生一目了然。

同义字,顾名思义,意思接近的字,学生也很难区分清楚,如:执教二年级《寒号鸟》一文,在学习寒号鸟衔来树枝的“衔”字时,首先与“叼”字进行比较,这两个字都是用嘴含着的意思,有何不同呢?“衔”字原本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老师及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出示了“衔”的演变过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讲述“衔”古时指含在马嘴里的“马嚼子”(一般用金属制成),即用来控制马行进的速度和让马停下的工具。因此,“衔”字的字形为“行”字中加个“金字部”。学生听了“衔”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记忆。教师巧妙利用同义汉字的对比,寻根索源,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的兴趣。

三、结束语

汉字是灵动的,汉字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切忌机械单一,沉闷枯燥。因此,尽力挖掘汉字本身或教材内容编排中所蕴涵的汉字文化因素,渗透在低段识字教学中,不仅能营造出快乐学习汉字的氛围,还能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中华汉字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学生汉字文化的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猜你喜欢

寒号鸟民间故事儿歌
我画民间故事
寒号鸟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漫话民间故事
睡觉儿歌
儿歌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