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
2022-03-16李青松
李青松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大数据、云计算、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之中,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我国教育行业的创新与转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现如今,我国正在实施教学改革,各地区的高校也纷纷响应国家的政策,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与调整[2]。其实,我国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并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系统而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新时代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是受到了广大社会大众的关注,所以,需要对相应的教学路径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提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的新型育人理念,将重点放在统筹育人资源建设以及育人力量的提升上,立志于构建一体化的综合育人模式[3]。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思政育人与文化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此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4]。目前阶段,新媒体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还是较为广泛的,同时也是高校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对思政育人的理念起到一定的承载作用[5]。在应用前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应用程度的深化以及融合媒体的不断更新,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及缺陷,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再加上思政育人与文化课程融合程度较低,导致新媒体的融合给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6]。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对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融合路径进行研究。通过特殊的方法模式,结合新媒体的应用背景,增加文化课程与思政育人的融合程度,并进一步创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从整体上增强我国高校的综合教学质量。
一、高校思政育人与文化课程融合现状简述
我国的教学改革意在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设计更加符合现如今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提升整体的培养效果。实际上,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内涵性、重要性,并且在与文化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增加关联度,这样更加有利于与新媒体的融合,便于进一步扩大教学范围,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我国的课程融合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部分高校在政策的呼吁下,不愿意更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原本的教学方法,这对于融合的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不仅如此,文化课程由于其各自的特征以及限制,在融合的过程中时常与思政育人理念产生不同的矛盾,导致效果不佳。此外,部分高校对于新媒体的引用方式不准确,造成教学转型混乱的问题。举例来说,新媒体可以用于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学实践的优化以及课外知识的延伸,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扩宽自身的知识面,不断完善综合能力。但是一些学校却只是将新媒体当作学生娱乐的工具,不仅不能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失去原本的学习兴趣,致使成绩下降。所以,面对如今的现状,应该进一步加强思政育人与文化课程的融合,同时,各大高校应该适当调整新媒体的应用方式,发挥其原本的教学辅助作用。
二、新媒体下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研究
在对高校思政育人与文化课程的融合现状做出了解之后,接下来,对新媒体下存在的融合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其一是融合过程中宣传功能强于教育功能。现如今新媒体的受关注程度通常是较为广泛的,并且具有极强的宣传效果。高校通常会注册媒体账号,用于学校日常的宣传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加强思政教育理念与文化课程的融合程度,但是部分高校的新媒体账号的宣传功能却大于育人功能,使得教学转型以及思政育人的理念不够深化,融合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和水平。
其二是融合后核心育人功能以及效果有所减少。一般情况下,我国传统的高校育人关键就在于重“育”轻“教”,这种方式实际上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还会造成偏科等问题。不仅如此,媒体育人的出现虽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仍然没有形成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我国教学局限性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其三是融合模式不灵活,结构固化,转型力度不够,效果有限。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应用范围较广泛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程度通常较高,但是部分高校在将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未贴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改革转型的力度较小,同时,所设计的融合模式不具有多元性,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未能对其及时地解决,使得预期的育人效果受到影响。以上便是新媒体下对课程融合存在的相关问题做出的相关研究与分析,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才能确保教学融合的效果。
三、新媒体下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一)设立多层级的融合教学目标
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要将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创新,需要先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定多层级的融合教学目标。思政育人的教学目标范围相对较广,可以将其作为基础目标,而思政育人的目标也同时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是多变的,并且没有固定的标准,甚至有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没有对应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融合的难度,是对教学模式提出的一种挑战。可以将思政育人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重点,创建多层级的融合教学目标,对比于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层级的融合教学目标具有更强的多元性和灵活性,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进度以及教学质量的变化,再结合对应的教学要求,来随时更改对应的教学目标。这样面对不同的学科,所形成的教学目标都是不同的,并且可以随时调整更改,为教师日常进度的把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再加上新媒体相关技术的辅助,扩大整体的教学范围,并延伸了教学的应用路径,以此来深化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层级的融合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贴合实际教学情况,所设定的层级也必须明确清晰,并且具备一定的可行性。这样可以确保最终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下优化育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主要是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与更改的一种层级设计,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优化完善育人顶层设计来提升思政理念与文化课程的融合度。在思政课与校园文化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结构的构建与完善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是因为两者之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在融合的过程中,再加上规范化的管理,致使两者之间产生一种理性限制的作用,从而形成优化的效果。
在原本教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的目标以及结构,添加对应的协同运行机制,并在机制中添加完整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融合执行制度、协同教学制度、延伸融合制度以及综合教学制度等,最终形成一整套融合设计结构,并进行顶层结构的设计。此外,在新媒体的作用之下,可以适当提升顶层设计的对应范围,增加融合路径的作用程度。进一步完善育人顶层设计。
(三)搭建新媒体融合教学协同育人平台
校园教学平台的搭建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一般情况下,学校的教学平台主要是课程的分享、活动的推广展示、线上课程教学等功能。具有一定的教学育人功能,但是却不具有较强的协同性。对于课程的融合推动效果较小。所以,在这种背景之下,可以对平台进行重新设计。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可以将传统的教学平台拆分为几部分,并添加新的功能。平台的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教学资料功能区、线上课程区、活动展示区、内容交流区、课程创新区,在上述的区域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思政育人的理念功能,当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时,将思政的理念融入到教学内容以及活动之中,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以及教师课程的安排奠定基础。此外,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之下,还可以增加教学平台的新功能,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深化日常教学内容的掌握,在新时代的社会要求下形成具有多元性与融合性的新媒体协同育人教学实践平台。
(四)强化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
教学队伍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各大高校的基础教学水平。现如今部分学校的教师队伍平均年龄相对较大,虽然具备较强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应用相对不适应,这也使得教学的效果未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部分教学工具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一些教师对于这一类教学工具的应用相对不熟练,致使学校教学结构的转型处于较为糟糕的状态。所以,面对这种状况,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队伍专业素质。可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在教师参与的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渐熟悉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增加应用经验,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式。此外,还可以将思政育人的理念逐一融入到新媒体的教学之中,这样在正式教学时,便可以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新媒体背景下进一步实现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的高效融合。
综上所述,便是对新媒体下高校思政育人理念与文化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的分析与研究。其实,高校的课程融合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关键的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关联性。传统教学路径由于其落后、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课程融合的效果并未显现出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影响着日常的教学质量。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课程融合的范围,增加了融合渠道,同时,对于传统教学机制以及结构也是一种优化完善,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水平,加强教学改革的效果,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