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考
2022-03-16杨朋朋
杨朋朋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的工作,结合福州理工学院“探索科学、服务国家”校训,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在法律类课程中着重提炼案例引导知识点,知识点回馈价值观的作用,在经济法课堂教育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如案例分析、议题讨论。譬如,在讲授宏观调控法方面通过我国医改成本成效与其他国家横向对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讲授市场主体法方面通过公民个人权利种类变化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纵向比较,主要是让大学生通过新闻时事讨论、案例数据对比、现实状况回馈等,能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我国现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1]。
在“经济法”的教学中,课堂案例要精心挑选展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案例,通过对学科相关理论的穿插引用学习,让学生能以发展的眼光把握理论的继承特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实自信。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融入点
(一)结合时事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文章引入的案例是当时引起社会巨大效应的新闻,大部分学生都有所耳闻,却很少有学生能从学术人文等角度解读。经济法案例中正好可以引入课堂,来呼应学生的新鲜感而后整合相关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现思政教学效果。“大思政”格局下开展经济法的融入点探讨分析手段,通过明确各种市场主体身份、特点及利益所在,揭示经济法学科知识点和规律,能立体真实地认识客观世界,这样我们可以将公民对于公司法、金融法、消费者权利内容认识得更加透彻。我们在讲述这些章节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人们合理追求利益的本质、理解美好生活起源与努力过程,尊重劳动热爱工作,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结合理性数据倡导职业德育
我国现代法律制度起步较晚,但是我们却欣喜地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历程,我国法律体系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最新通过的《民法典》,对社会主体的诉求新的利益变化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比如居住权、胎儿利益、数据隐私等。因此,我们在课程进行到新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对我国物权篇、市场主体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等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三、案例环节的把控与路径探讨
(一)信息共享和社会调查并重
一个学生闻所未闻的案例通常很难激发出学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所以案例的选择应该课前共享或者以社会热点事件为切入点,让学生有代入感,引导学生利用各自设备搜集关心的案例,自我分析,群体分享,督导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总结。通过学生分享的众多案例实现信息数量,通过课堂辨析讨论,反映利益诉求关注热点、探讨解决问题机制,切实体现价值观引导。同时作为教师有社会调查意识,把握社会实际,要从教学思政高度审视案例,学习完相关章节如企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如家庭、亲友进行调查,出谋划策理顺关系,协助解决问题,体现自我成就感。
“如某章节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消费者利益纠纷解决途径”[1],区分知识产权的类别,通过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超市、市场、网络等区域,调查写作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让学生树立权利意识和正确恰当处理纠纷意识,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创新形式与辩论讨论结合
与以往相比,不可否认的是00后的大学生知识面更广,更乐于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可以整合课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些热点案例,在课前通过班级群、超星、慕课等先让学生讨论留言,教师在课上晒出相关留言后,再结合问题一一让学生讨论辩论,最后总结回馈知识点,整个班级气氛异常活跃。此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报告、视频思辨研讨等活动,增强正确的价值荣辱观,将这些活动纳入学生评分考核。
浸润有方,不是生搬硬套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避免专业课讲解和思政讲解式的生搬硬套与说教,而是坚持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相融合、坚持案例选取与不同思政切入点有效结合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深入挖掘《经济法》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一案例背后的精神内核,与教学章节做好深度融合。
《经济法》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采取案例和思政要素相统一,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统一的教学策略,使用“知识点+经典案例+横向纵向比照+讨论法”的教学方法,把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每一环节,教师既讲清楚知识点实现专业知识育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探讨
首先,要求教师把握不同专业、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要求在贯彻大纲的情况下,结合真实案例,对重点难点的内容同样要精心设计问题互动。其次,综合运用讲授法、分享法、讨论法等,创新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一)对课堂形式进行改革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新闻时事、互联网资源分享等教学材料。教学生活中注重与社会实践相联系,锤炼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言之有物,行之有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辩论式教学方法”[2],重视培养学生的辨析判断力、独立分析矛盾问题关键所在,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提升学习效果质量。
2.增强对具体经济法案例分析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使得学生能理解从抽象的原理再到具体案例使用法律规定及推理过程,弥补现有教学内容中重理论,轻实务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3. 增加课程作业、上台分析的活动及分析生活中法律问题作业内容;按照不同学习兴趣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作业。引导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 通过案例教学环节,掌握法律问题研究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对学科知识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提高教学反馈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面对问题解决能力”[3]。
《经济法》课程组坚持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专业塑造为导向,让思政建设成效落地有方,实施有效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主训练,通过模拟实务,作品制作来弥补偏重理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与专业内涵、个人生活相联系,有效推进立德树人目标。
许多知识点和思政内涵需要学生深入思考,而由浅入深地辩论讨论是有效的方式,当相互辩驳,将知识点和事实结合之后,思政效果便水到渠成,悠然见南山。
(二)运用真实案例教学
案例故事比理论知识更能吸引学生,所以将学生分组学习并辨析案例,让学生通过收集案例讲解之后互评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可以正确进行法律事实、法律关系分析,基本区分经济法内部类别,能分享一个相关的案例,在教师引导下,展现价值塑造。
如何让思政元素走进经济法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是最核心的问题?本课程重在课堂设计引领,采用情景导入、温故知新、媒介导入、问题导入等方式,深度融合思政元素。情景创设(情):通过情景引导将陈述性、抽象的知识通过语义理解引起学生认知脑的反应。画龙点睛(理):通过程序性知识引导,将知识付诸行动以解决某些问题完成某些任务,将认知脑和行为脑结合。循循善诱(思):通过对学生个体行为的选择和解答提炼出价值化、性格化的“潜意识”“行为认知惯性”,将认知脑和情感脑结合。例如教学中要求学生能通过真实案例复述消费者利益纠纷解决途径,通过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走向超市、市场、网络等区域,调查写作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让学生树立权利意识和正确恰当处理纠纷意识。
(三)丰富评价体系
本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理论中知识、技能、态度三大体系,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分别是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个方面,通过具体章节框架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
总成绩以百分制计,其中:经济法思政报告成绩50%,平时作业成绩50%(含出勤5%、课堂讨论10%、调查报告10%、实务模拟10%,案例分享10%,宣传图画制作5%),具体细节在教学大纲中体现。
例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复述合同特点,可以区分合同、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债务,教师通过案例讲解“简易版”“进阶版”“高阶版”合同,让学生自拟合同,评阅后让学生认识到细致耐心对合同法人文精神的意义。学生通过电影、广告、字画、商标、工业技术、文学作品等形式复述知识产权的范围和保护情况,区分知识产权保护的界限,让学生创作图片、漫画、视频等参与宣传保护我国新兴的民用知识产权的行动,通过实地(校内为主)宣传场景展示,构建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
(四)课程反思
从期末评改作业来看,虽有增加了课件制作、实务模拟、案例分享及海报制作等实践环节,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待提高。例如案例的解读,同学们对于社会热门案例的进一步认知需要社会阅历和时间积淀,让大家认识到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要满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律人,还要在后续的实践和课程学习中加强分析实际意识,增强生活案例实际经验,为将来毕业后迅速融入工作实际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思政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知识方法论,也不是口号式的宣泄,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塑造。在课程教学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科体系认同、巩固话语体系。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在课程实施推进中也有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完善思政案例和章节知识点的布局。 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思政元素融合和知识点的覆盖,还需要改进,需要时间累积磨炼,熟练把握进度和要点,能化繁为简,高质量完成教学效果。2.统筹课程考核论文的深度和写作质量。高质量论文的写作需要长时间创作和修正,而课程需要在完成后学生才能提炼写作要素,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学生写作的深度难免不够,整体质量欠佳。今后教师需要提前给学生辅导论文写作技巧和要领,同时批量查重,保证论文形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