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个向度

2022-03-16王韵璐张学会巨传友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党史校园文化中国共产党

王韵璐 张学会 巨传友

结合我国近些年的教育体系改革现状来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常规的专业教育以及生活化教育融为一体,其中将党的发展历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挖掘历史事件融入当前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传承党的光辉形象,更能宣扬科学的道德观念。因此以理论分析法以及文献研究法作为主要方式,探讨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策略,打造立体化的向度分析体系,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关键研究课题。

一、基础理论分析

(一)党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大量坎坷,这些坎坷将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党史学习不仅是落实党政思想的学习,也是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分析各阶段的理论路线以及方针政策,建立在宪法以及法律的基础上,将国家意志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分析,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实际发展需求转化成个人的思想认知[1]。简单来讲,党史教育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来影响人、塑造人。需要接受党史教育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基层党组织、一线团队、职工、青少年,这是新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调整的根本保障,也是进一步传承党的思想的重要策略。

(二)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关联

从高校思政课的角度来讲,思政教学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以及科学的理论作为主要依据,通过现实案例以及生活实际,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思想认知与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实践融合起来,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认知的塑造和优化[2]。

而党的发展历史中涵盖了大量的典型案例以及榜样人物,这些要素可以传递正确的思想认知以及精神,这些精神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二、党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向度定位原理

从学术角度讲,向度主要指的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视角,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向度观是一种把控全局的观点,需要从不同的向度来观察事物或者客观主体之间的联系。

例如党史教育和高校的思政课之间有着多种联系,党史主要通过思政课进行宣传;相反,思政教育是创建未来党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保障。而建立在宏观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党史教育以及思政课,都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社会不同发展状态下的战略思想,又是党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本文着重建立在理论、实践、文化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三个方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体系,将提升党史教育以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力度。

三、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三个向度及策略探讨

(一)将党史融入思政课程的理论框架中

1.明确思政课程的理论核心

思政课程是传达党政思想的专业性课程,同时也需要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融为一体,其中可以通过历史来实现理论核心的提炼,也可以综合理论所表现的具体内涵还原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层面来讲,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相关理论时,便可以综合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坚持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进行分析。阐述这二者之间的历史使命以及共同价值,发展趋向,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又比如可以将党史中的中国革命实践、“两个百年计划”、农村包围城市、共同富裕等政策,作为解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一问题的依据,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相关概念,又能够阐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以及革命过程中的能力以及勇气。

给各位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人物故事,例如邓稼先精神、钢铁洪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4],这些将作为学生情感引领的依据,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理论认同感,更可以实现共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2.挖掘党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

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中,为学生讲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这些理论体系将和中国革命以及建设发展期间的相关战略思想构建关联。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深深扎根在中国革命以及建设发展规律中的指导性思想,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因此积极挖掘党史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带领学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体系,结合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案例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起源、发展、总结、优化各个阶段的特点。这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党史发展脉络,能够让学生纵观古今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成败得失。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自信心以及自豪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3.坚持党史和现代史相融合

将党史资源与当前的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要发挥历史的引导性和升华作用,也需要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单纯地进行党史教育还不完善,还需要结合中国近代史纲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党史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为学生定位英勇悲壮的基调;然后展示现代社会发展的状态,感受和谐生活带来的美好愿景。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现代政策体系以及战略思想与党史中的相似性。以现代生活为分析对象,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为评价标准,用党史内容来展开说明,使党史内容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更可以发挥历史的指导性作用。

(二)以高校思政实践课挖掘党史发展脉络

从当前的现代化教学里面来看思政教学,属于常规的理论教学,但是单纯的理论引导不足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需要配合实践教学来增强理论的内化质量,因此当前各个高校已经纷纷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加强学生理论理解能力和理解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逻辑,并且能够与现实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思政实践教学必须具备精准性和全面性,并且能够展现党的发展历史。

那么实践教学的整体内容就需要进行针对性分析,让思政理论、党史教育以及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同样的目标,打造生态性的融合性教学体系。比如某高等院校借助十一国庆节放假的机会,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核心要素,引导学生综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革命纪念场所等相关具备历史内涵的标志性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学生秉承着院校布置的任务,将整体的实践活动划分成了三个层次,首先是“他们如何讲述党史”:积极地与战争英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进行对话,通过线上采访的方式进行对话,明确优秀共产党人以及先进模范的英雄事迹和思想动态。其次为“我们如何宣传党史”:学生结合社区、社会志愿者团队以及相关公益部门,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其中学生组建了流浪动物救助、关爱老人、公益募捐等活动。涉及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动物保护等各项内容。再次为“大家如何描绘党史”:借助高校的校内广告以及校外论坛积极征集文章。征集的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在校大学生、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基层群众,描绘的对象主要以推广地区博物馆、红色文化遗址、档案馆、纪念馆为主。借助普罗大众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和党的发展有关的素材以及资料,不仅实现了一波宣传,也将这种模式构建成了人民群众和党政之间联系的重要通道。

(三)以党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党史融合起来,不仅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还需要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进行调整。因此积极地构建校园文化,落实好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文化的提炼,不仅可以扩大党史教育的影响力,还可以实现生活要素的深化和补充,并且让党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据。

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党史、校园生活环境、思政教育主题这三个层面进行针对性分析。比如某高校积极地响应了党史与思政教学融合的号召,并且落实各项细节的挖掘,将党的理论以及党的故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体验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挖掘党的发展故事,定位重点人物的核心思想以及精神,通过提炼的方式来构建校园文化主题。营造“学党史,感党恩”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党史文化—校园文化—思政课教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三全育人”机制。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传承科学的党政历史发展精神,又可以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性以及科学性,让文化成为引导人进步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单纯地是以思想意识形态为主的建设,还需要将文化凝聚成不同的实体元素,这样才可以让文化建设更具影响力。比如某院校结合党政意识在院校内构建了生活文化馆,文化馆中按照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提炼不同阶段的发展主题以及战略思想,采取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立体模型、3D影视的方式进行展出。所有展品和相关资料都由学生收集并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联动了院校的美工社团、摄影社团、雕塑社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党史学习以及创新中。

这种具象化的文化体系建设,不仅联动了实践教学以及理论学习,更丰富了院校内文化体系,让党政发展历史融入各项细节中,真正实现了多个维度的整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落实党史教育不仅是党政发展的要求,也是思政教学的核心要求,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拓展思政教学的领域,因此探究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个向度,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质量,实现党史的传承。

猜你喜欢

党史校园文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第一次学党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