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课文《社戏》,探寻解开文本奥妙的路径
2022-03-16刘立国
刘立国
《社戏》 一文的主要学习重点包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特色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四步解读法,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文本的奥秘,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初读课文谈体会
初读课文,学生难免有些摸不到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初读任务,让学生读完后围绕这几个任务,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同时,为了预防学生回答方向和格式不至于太偏颇,教师还可以给出示例,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将初读成果进行表达、展示。在加深对文章印象的同时,对文章的重要元素也有了最基本的认知。
任务一: 社戏是鲁迅故乡的民俗活动,你的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的活动,请你在初读课文后与同学进行分享,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
【示例】 社戏是每年迎神赛会或节庆时平桥村特意演出的戏。我很期待每年的社戏,因为每次都会上映精彩的戏文,我还可以喝着超级好喝的豆浆,看着舞台上出现的蛇精和跳老虎,最值得我怀念的,还有和我那些小伙伴一起看社戏的美好时光。
【预设】 我想说的是我的家乡杭州的一项民俗活动——赛龙舟。每年端午节,来自各个地方的人都会组成一支队伍,在西溪湿地进行龙舟比赛。最令我期待的是比赛时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和比赛者脸上青筋暴起的表情,最令我怀念的是赛会上卖的粽子以及同家人一起去逛赛会、看龙舟赛的时光。
任务二: 《社戏》 一文中出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你对哪个人物形象最感兴趣? 请你参考示例,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说说对其感兴趣的理由。
【示例】 我最喜欢的是桂生这个人物形象,桂生由于没有帮“我” 买到豆浆,于是便想尽办法各种补偿,先是提议喝水,再是提议吃罗汉豆,都是为了弥补“我” 没有喝到豆浆的遗憾,他全心全意地对待“我” 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他的真诚和热情令我十分难忘。
【预设】 我最喜欢的是双喜这个人物形象,因为双喜在“我” 无法出行去看社戏时替“我” 打包票,让“我” 得以顺利出行;在“我” 看戏时又给“我” 讲解老生翻斗的场景;回来偷豆时又考虑到不能偷太多;面对六一公公的责怪时又可以巧妙化解,可以说他既机智又细心,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任务三: 《社戏》 虽然是一篇小说,却处处充满着诗化的语言,请找出最打动你的语句,参考示例,做好朗读设计,进行多次的朗读体味。
【示例】
摘录: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朗读设计: 经过几番波折,“我” 和小伙伴们终于得以成行去看社戏,因此此处要读得轻快一点,以突出“我们” 轻快的心情。同时“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 等描写夜景的细节要读得欢快一些,以突出鲁迅回忆起这一切时的美好与怀念。
【预设】
摘录: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传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朗读设计: 本以为这一次的社戏很好看,结果看完之后觉得很无聊。在同伴的提议下,“我们”离开了赵庄,“我们” 的心情变得很轻松,这个时候看到的月光、灯火,听到的横笛,都显得格外美,格外悠扬,所以这个地方读起来要舒缓一些,读出作者心中的轻松和愉快。
以上初读阶段的小任务,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的任务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培养起了语感,也对课文的重点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体悟,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再读课文找快乐
在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后,需要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进一步的专题探究。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课文写的是鲁迅童年时代到赵庄看社戏的故事,温馨而又不失趣味。真正去看社戏时,没有看到蛇精和跳老虎,却看到了老旦直接坐下来唱,可以说这是一场枯燥乏味的表演,但作者却说“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的快乐。请参照示例,找出文章关于“快乐” 的描写,思考“快乐”的原因,并将你的发现总结出来。
【示例】
“快乐” 的描写: 小伙伴们抓的虾通常都会归“我” 吃,因为“我” 是大家共同的客人。而且在没船去赵庄看戏的时候,小伙伴们立即撺掇起来,说可以坐八叔的航船去,并且在回来的路上,阿发还主动要求偷他们家的豆。
“快乐” 的原因: 因为“我” 在平桥村有一群关系要好的小伙伴,“我” 在这里有朴实而真挚的友情。
我的发现: 在平桥村,“我” 的小伙伴都千方百计地让“我” 开心,不但想方设法地让“我” 去看戏,还和“我” 一起偷豆,请“我” 吃豆,他们的善良天真,他们的热情好客,他们的纯朴无私让“我” 十分感动。
【预设1】
“快乐” 的描写: 在平桥村,即使只是其中一个家庭的客人,几乎也算是公共的客人。“我们”偷完豆后遇到六一公公,双喜说这豆是请客时,六一公公也承认了这是应该的。
“快乐” 的原因: “我” 在平桥村有一群关系要好的小伙伴,“我” 在这里有朴实而真挚的友情。平桥村这个地方的民风非常淳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非常和谐,令“我” 十分的怀念。
我的发现: 村子里的人都对“我” 超级好,不但有八公公借船,不计较“我们” 用他船上的柴和盐,六一公公也不计较“我们” 偷了他的豆,反而还送来了一大碗煮好了的豆,平桥村这种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令“我” 怀念,给“我” 带来了不少快乐。
【预设2】
“快乐” 的描写: “我” 和小伙伴们在去看社戏路上看到的两岸景色及美丽的夜色。
“快乐” 的原因: 这里有无忧无虑的游戏环境,这里的乡下景色迷人,这里的风光秀丽,给“我”带来了无限怀念。
我的发现: 在去看戏的路上,两岸的景色令人陶醉,在“我” 的心里,美到如同仙境一般,这样的景致给“我” 带来了美的享受,使“我” 爱上了这里,可以说,这里是“我” 的乐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 “发现 ‘快乐’ ” 这一探究活动,从体验友情之乐到钟爱淳朴民风之乐再到醉情于乡间美景之乐,进一步体会鲁迅对平桥村的一片深情。理解到这个层次,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课文接下来的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1]
三、品读课文悟语言
《社戏》 虽然是一篇小说,但是却有田园牧歌般的抒情基调,因此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篇“诗化小说”。诗化小说文体下《社戏》 的语言呈现出含蓄隽永、明澈清新的特点,加之作者回忆的视角,使得全文呈现出特别的美感和启发性。事实上,《社戏》 的语言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鲁迅通过精选词语,精练语句,完成对情感活动和情绪状态的直观描述,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使读者从这种真实而准确的表述中体会情感的流动;二是写景极富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完美地融入景色描写中,传达给读者双重的审美体验;三是借鉴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即通过运用押韵、长短句式的有规律的变化、前后内容的呼应等手法,对文章的节奏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处理,从而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充分表达,使得课文的叙述呈现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特点呢? 不妨采取圈点批注的方法,指定经典片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批注,批注后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最后呈现观点,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及学习方法的掌握。
片段一: 文章第10 段对儿时鲁迅及小伙伴终于获得家长同意乘船出门的描写。
片段二: 文章第11~13 段关于鲁迅及小伙伴夜间行船前往赵庄一路上两岸景色的描写。
片段三: 文章第9~21 段关于鲁迅及小伙伴看戏前后心情的描写。
【预设1】 在文章的第10 段,作者写乘船出行的场景,没有用大篇幅的铺陈,而是简练地通过“望” “跳” “拔” “点” “磕” 等一连串的动词,不但写出了这些农家少年率真、能干的性格特点,更表现出了一行人因获准前去看戏的兴奋、激动、兴致勃勃的心情。
【预设2】 在文章的第11~13 段,作者用了两种表达方式,分别是抒情和描写。作者描写了两岸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几点渔火和宛转悠扬的横笛,写得有色有味更有情。不但在笛声中暗藏悠哉的心情,写出了连山的动感,更写出了零星渔火缥缈的感觉。在这一片段的描写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将月色下的江南水乡美景写得温婉动人,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色的无限怀念和憧憬。
【预设3】 在文章的第9~21 段,作者很巧妙地处理了文章的节奏。先是写大家“一哄的出了门”“飞一般前进”,突出了急迫而紧凑的节奏,表现出了此时小伙伴们急切而又兴奋的心情;在行船途中,大家一路上感受着月下水乡美景的美好,以至于达到“自失” 的程度,在这里,作者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轻快的节奏,体现的是大家沉浸于美景中的幸福感。看戏过程中,大家先是抢着、挤着看大戏,看了一阵后又变成“支撑着” 看小丑表演,最后看到老旦坐下来唱时又“破口喃喃” 地骂。从这一系列描写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人物心情的变化,这些张弛有度的变化又构成了时而缓慢时而紧凑的节奏,并通过这样的节奏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可谓巧妙之至。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究,学生得以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体会课文明澈清新、含蓄隽永的情感,进而体会“诗化小说” 这一陌生文体的基本特点。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摘录和仿写,更进一步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赏读课文析视角
《社戏》 虽说是一篇小说,但同时也带有回忆性散文的典型特点,那就是成年、儿童的双重视角,这种成年与儿童相结合的视角在小说中称为复合型视角叙事,就是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同时故事中又包含着成年人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式教学方法,即面向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赏析带有儿童视角或成年视角语句,面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赏析一句话中既有儿童视角又有成年视角的语句,加深学生对两种视角的体会。[3]
【预设1】 我选择的句子是: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看不成戏使“我” 满怀委屈,以至于产生了幻听和幻觉。这样的描写不禁让读者对其产生怜爱的感情,充满儿童的真性情。
【预设2】 我赏析的句子是: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里的描写充满儿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因为心里欢喜,起伏的连山都变成了奔跑的小兽,因为内心着急去看戏,船实际上已经走得很快了,内心却还觉得很慢。这样的描写既充满童趣又十分真实。
【预设3】 我选择的句子是: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 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从儿童视角来看,这里写出了平桥村小伙伴对“我” 的热情和友好,表现了我在这里的逍遥自在。从成年视角来看,作者感受到平桥村文化落后的情况。
【预设4】 我赏析的句子是: “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从童年视角来看,六一公公对“我” 真的很好,体现出六一公公的淳朴热情。从成人视角来看,作者看到了六一公公生活的不容易。
成年与童年的双重视角是鲁迅文章的常用写法,作者在《社戏》 中既用儿童视角使得童年回忆充满了童真、诗意和温情,也用成年视角审视了笔下乐土背后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才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四步解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理解,领悟了鲁迅之所以把平桥村当成“乐土” 的原因,也对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叙事视角进行了有效的探究,使得学生对《社戏》一文的理解更全面,更有深度,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