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2-03-16王世怀
王世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弱势群体,由于其经济地位较低,生活不太稳定,导致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为学校,有责任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关注度,进一步探索、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这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本文拟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提出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当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可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归属感不强
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孩子一样在城市里生活,但由于父母的职业多数不够稳定,且流动性较大,社会地位不够高,导致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缺乏城市归属感。
(二) 家庭教育缺失
因父母的文化水平多数不高,且忙于生计,与孩子的交流较少,无暇顾及家庭教育,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在日常生活中缺少陪伴和关爱,情感孤寂,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 缺乏学习动力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很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其子女就要随之经常改换学校。这种情况迫使孩子不断地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课程学习经常衔接不上,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遇到各种困难,不敢也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家长因工作压力大,对孩子的学业关注度不够,很少与班主任、科任教师联络,因而出现家校之间的教育不对等,信息不畅通,家校协同共育没有形成合力,给孩子学习上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
(四) 不愿与人交往,存在消极负面情绪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新的学习环境里会产生寄人篱下之感,面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出现焦虑、消极、胆怯、自卑或抑郁情绪。长此以往,他们的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五) 受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与城市家庭子女存在明显差异,致使他们较难真正融入当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除此之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被贴上“外地生” “打工子女” 的标签,容易在与人交往中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由于互联网日益发达,一些消极、不正确的信息也容易诱导他们,经不住社会丑恶现象的诱惑,引发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六) 家庭环境不利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单亲家庭居多,家庭教育缺失。加上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其子女“三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家庭,孩子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很多老人的教育观念落后,不懂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扭曲,自私任性、蛮横无理,甚至形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策略
(一) 创设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居住和教育环境大多不够理想,学校作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园,有必要为他们营造适合其心理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近年来,学校在遵循“以人为本,全面育人” 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从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个视角出发,创设人文精神的育人环境。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沙盘游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设备育人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渲泄,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将学校建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调试和疏导的重要场所。
(二) 构建“尊重教育” 的校园文化体系
尊重是人类伦理认识中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教育源于尊重,教育在充分尊重发展人的个性的同时,也规范着教育者的行为。在学校环境中,“尊重”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是尊重,教育的目标和归宿同样是尊重。
近年来,学校与时俱进,把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办学思想写进了学校章程。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尊重教育” 的办学理念,并设计和构建了符合学校实情的“尊重教育” 校园文化系统。学校始终把尊重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放在首位,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科学求知权利、自我教育权利、健康成长权利与个体发展权利等四大权利,努力做到全面、和谐地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 依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精神引领、言传身教
“学生学的高度” 是由“教师教的高度” 所决定的。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始终坚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基于这种基本认识,学校不断增强专业发展型示范校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辐射作用。教师是学生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者,肩负着指导学生言行举止的教育任务。学校良好的精神环境离不开教师高尚的职业情怀和优雅完美的人格形象。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应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为此,学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心理团建工作,通过心理沙盘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养,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巧和方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言行去引领学生,用健康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人格的引路人。
(四) 家校协作共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培养人是一个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完成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生家长作为最关心孩子成长的人,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疏于对子女的管理。为了增强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校联谊活动。例如:举办教学开放日和家长咨询日、成立家委会、给家长写一封信等活动;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心理专家云课堂,为众多家长提供心理教育的前沿信息,教给家长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导、调试、教育的方法,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于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在家长配合、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采用叙事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系统支持疗法,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通过适当的认知行为调整,配合积极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包括对家长态度、关心程度的合理调整,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
(五) 注重个案研究和个体疏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学校在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疏导时,应采用全体与个体相结合的疏导策略,注重他们的心理体验,可用倾诉、音乐、运动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对症处理。例如,可教给学生掌握“蝴蝶拍” “自我暗示法” “认知疗法” “冥想放松法” 等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应教给学生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可通过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观赏影视节目,教给学生掌握交往策略以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注意不威胁、吓唬学生,消除其特定性恐惧,并能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给出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个体,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从生活、学习、心理和行为上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辅导,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六) 构建同伴心理互助协作体
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生间发生的、以心理健康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心理健康而开展的自我提升心理素质、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心理建设活动。在班集体里,班主任可引导学生自发成立多个学习小组,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小组里的同学互通、共享信息,彼此交换学习心得和经验,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鼓励学生彼此关心,相互协作,通过同伴心理互助,构建心灵协作体,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良好的同伴互助氛围中缓解心中的焦虑和不安,增加集体归属感,共建心灵港湾,放飞心灵梦想。
(七) 利用课余和节假日组建兴趣活动小组
在“双减” 政策下,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延时服务把学生积极组织起来,组建各类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得到了培养与发展,个性得到了尊重,视野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学校开设的兴趣活动小组有书画社、合唱队、舞蹈队、键盘电子琴、足球队、田径队、滕氏布糊画、文学社等,通过这些特色活动,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心态,愉悦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同时,学校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时间,开展了以研学之旅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大爱教育,以开阔眼界、陶冶心智、净化心灵。
(八) 注重实效,开全、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为了提升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确保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比较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与社会心理教育机构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体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进行了针对性专题培训。同时还开展了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的岗位大练功活动,引导教师精心上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试方法,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提高自己抗挫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保持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状态,懂得人的本性是富有理性的、积极的、向上的,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而走向成功的。
(九)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平教育权
学校大力推进班级文化、生态建设,让班级从教师管理转向学生自主管理,从管理学生的外在行为转为关心学生的思想追求。学校尊重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做到的事一定不包办代替。学校的学生会、班委会、广播站、各类评比、文明礼仪岗、大课间管理均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与进来。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创意、策划、主持等皆由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全体学生共同负责。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支持与帮助。近年来,学校始终把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作为学生全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努力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唤起他们的内在动力,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积极参与到班集体文化的建设当中。如班级组织的架构、文化主题的确定、文化标志的设计、班级制度制定的探讨等均应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的智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有效活动,使班级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体,成为我校学生自主管理的一大亮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探索,我们经历了从迟疑到肯定、从懵懂到清晰、从关注形式到关注内涵的过程,我们的研究成果也从“形似” 开始走向“神似”。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有一些研究结论还缺乏全面的总结与验证,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研究成果的层次还有待提高。我们仍将继续深化对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深入思考,不断地总结提升,以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