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探析
2022-03-16祖苹
祖 苹
小学班级管理是约束学生在校日常行为,优化学生社交及学习的必要工作。班主任教师应摆正自身工作态度,尝试从多角度思考学生负面情绪形成及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应用尊重、平等、关爱等理念进行班级学生管理。只有切实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教师才能保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的交流及指导更加贴合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求。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 “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的内涵
尊重理念的融入,可帮助班主任教师尝试转换视角,思考学生成长发展期间身边各类因素对其行事态度的影响。尊重理念可令管理行事相对严厉的班主任教师再次找回育人初心,尝试包容、理解小学生各类不符合班级、校内行事规则的行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检讨、自我改正的机会,协同促进学生形成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和帮助他人的愿望。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小学生深受家中父母、亲朋偏爱,较易在与长辈、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形成叛逆心理。启蒙教育阶段,幼儿园教师亦多重视学生愿望的满足。而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凭借自身尊重式教育行为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接受他人尊重态度的同时,同样学会尊重他人。[1]
平等理念的融入,可帮助班主任教师加强对自身管理教育触及学生深层次思想的探索。学生在班级内受到一视同仁的管理指导后,能从教师那里收获更加纯粹的“善意”,进而更愿意主动消除心防,尝试与教师进行更多深层次的沟通。部分学生在家中受到家长的影响,其负面情绪积压过多。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能平等对待每名学生,可显著减少误解的产生,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平等管理中进行自省,思考分析自身生活中存在的可优化状态,并在慎重思考后,选择寻求教师的帮助。这也是平等理念柔化班主任管理工作 “硬派” 风格的主要优势。
关爱理念的融入,可帮助班主任教师丰富班级管理认知,探索更多创新班级管理的策略。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使得父母对孩子存有一定“关注不足” 及“管理不周” 的情况。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时间仅次于家长的成年人,可在渗透关爱理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加贴合其全方位发展需求的约束。
二、基于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的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 理念在各教育阶段的应用已初步实现。在实行班级管理期间,班主任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 理念,多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优化自身对学生课间行为及课中学习互动的教育指导,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尊自爱的行事态度,参照教师的示范行为,培养社交礼仪,提升共情能力。
考量师生年龄、身份等因素,学生与教师“平等” 互动的实现或许相对较难。但平等理念的应用,可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增添诸多活性。平等思想是促成人与人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师生沟通及班级管理中落实平等的教育理念,可令学生重视自身在班级中的重要性,严于律己,效仿教师的优良品行,在积极向上、和平共处的和谐气氛中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在课中学习及课后社交过程中给予周边同学更加良好的互动印象。
班主任教师作为学生校内身心发展的监督管理者,应注重向学生施以正向鼓励,开展有效的情绪疏导,让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逐渐柔和、可亲起来。在此基础上延展关爱理念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给学生送去温暖,促进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心态的塑造。
三、基于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的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 定期修订班级管理制度,广泛采纳学生建议
从尊重角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小学班主任应尝试在更多的管理互动场合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例如,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上进心,愿意协助教师管理班级事务。教师可在班委选任时着重启用“毛遂自荐” 的竞选模式,突出自身对学生任职态度的尊重,并协同应用常规的“票选模式” 进行任职学生的最终确定。
在制定班级管理规则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期望参与规划及优化的主动性。在给予学生充分尊重的同时,班主任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制度的规划及设定,后期班规的执行也须张弛有度,令学生意识到,要通过自身优秀品质及良好行为获得尊重。对于不良行为的批判,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自省,并结合班级管理规则要求学生自行考量惩罚的具体执行。班级管理意在规范学生行为,各项惩处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令其明辨是非,从过失中总结经验。如学生能在尊重理念引导下的班级管理中形成自省态度,则后续的惩罚也可由学生自行决定,这也是给予学生一个审视自身错误行为,明晰行为意识的机会。[2]
为展现尊重理念的切实应用,小学班主任教师可在阶段性班会中组织学生定期修订班级管理制度,广泛接纳学生建议,合理修订班级管理制度中不适合当前班级学生学习及思想发展引导的内容。例如,班级学生近期存有明显的上课听讲问题,教师可优先在班会中抛出此类问题的分析讨论,并以柔和的语气邀请学生主动说明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能主动发言的学生,便可参与相关管理制度的规划,提出管理建议。如后期能切实起到约束管理效果,教师可在奖励表上为其赠予嘉奖的小红花。采纳学生建议,将学生建议切实融合到新班规制定中本身便是一种尊重学生互动感受的行为,而后期进一步的奖励制度则鼓励学生沿着持续关注班级管理成效的层次迈进。经过此类管理活动的“洗礼” 后,学生也将逐步增强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在收获教师的尊重后,班级普通学生及班委学生的后期互动也将变得更加友善,彼此也能放下争执,优先倾听对方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理解班级管理平衡把控的不易,后期也会以尊重的态度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
(二) 开创新式管理评价制度,展现学生各自长处
从平等角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首先,教师应保证自身能给予班级全体学生“平等审视” 的待遇。在常规教学管理中,一个班级多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优生、活跃生、学困生及性格略显“顽劣” 的学生。如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各类学生均能展现“一视同仁” 的态度,则各类学生成长发展的优势便可得到很好的发掘。当前我国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了较大关注,多数班主任教师不会单纯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判一名学生是否优秀。[3]融合平等理念,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会更重视学生的固有差异,从学生视角考量自身教育引导策略的合理性。其次,教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缩短自身与学生的身份差距,鼓励学生应用“平等” 思想与教师进行交流。部分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时,多会受身份差异的限制,不敢直抒胸臆。即使对教师严厉的管理手段存有不满,依旧会将此类感受“深埋” 心底,默然接受教师的管理及惩罚。但沟通失衡导致的负面情绪如长期积压,教师后期对学生再进行管理,其管理实效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当探索自身与班级学生身份“持平” 的管理策略。
为展现平等理念的切实应用,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在班级中开创新式管理评价制度,平衡各类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展示,规避凭借课中表现、阶段性学习考核成绩等评价内容对学生成长进行的“片面” 评价,引导班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变化。教师可在教室设置“发展评比墙” 及“能力领先墙”,鼓励学生在不同发展领域进行探索。发展评比墙可记录学生各类正向发展成绩。教师可将学生可能实现进步的发展领域大致分为三类: 学习类、品德类、管理类。学习类主要指各科课中学习表现及学科测验成绩,尽管不能“免俗”,其同样是班主任教师关注的重要管理内容。品德类则涵盖课中及家中展现学生优良品行的行为,如义务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清理校内公共区域的涂鸦、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管理类为学生任职班委后受到其他科教师、班级同学的口头称赞,也涵盖上文提及的班级管理制度实效成绩等内容。而能力领先墙则会着重展示每月发展评比墙中获得成绩奖励前三名的学生,并允许学生发表一篇手写的成长心路历程。在这样的管理评价制度下,班级身处各类发展境况的学生均有展现自身长处的机会,多元的评价参考内容也能给予学生更加开阔的奋进探索视野。
(三) 优化师生沟通渠道设置,给予学生成长建议
从关爱角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教师应提升自身对身边学生行为状态分析的敏感度,思考学生为何会这样做,是否存在促成此类情绪及行为的隐情,进而合理选择管理过程中的沟通态度。[4]落实关爱管理理念,教师要适当减少处罚行为,积极探索各类柔性处理手段,更新自身班级管理思想,给予学生补救自身错误行为的机会。在与相对不愿打开自己心扉的学生沟通时,班主任教师也应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学生性格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调节自身行为。如学生遇到校内社交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在课后进行协调;如学生存在与家长的冲突隐患,教师可从孩子视角代其向家长发声。小学生较难用相对理性且妥当的方式表达自身所思所想。如上课无法认真听讲,便想着课后再认真学习;课后作业碰到不会解答的内容,便想着教师迟早会讲;同学与自身脾气不和,便在生气时一句话也不说;家中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个人要求,便撒泼打滚尽力相争。但此类行为都会让与其相处的人产生不良的互动体验。小学班主任教师应以关爱的状态和耐心的启发,引导学生梳理近期的学习发展及社交互动逆境,从中明晰自身做得不够的部分,再从前期共情能力的积累及现阶段个人不足的查找着手进行优化发展探索。
为展现关爱理念的切实应用,小学班主任教师应着力优化师生沟通渠道的设置,为学生提供能令其更加自在地寻求帮助的方式。过去学生寻求教师帮助,或期望进行心理咨询时,学生需要课后自主前往教师办公室。而班主任教师自身或因教务繁忙无法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寻求帮助给予回应,延后的畅谈更有一定概率因为其他事项不断延期。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课后向自己传递信息的便利,对应的应用软件最好有匿名提交功能,给予学生隐私保护。此类交流是否延续可由学生自主控制,如学生已经收获想要的解答,便可主动停止向教师再发送消息。在此类自由交流的互动中,教师也可广泛搜集学生中的常见问题,并在后期进行延展分析,重新规划班级管理工作重点,保证做到“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对于需要班主任教师出面干预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后单独约见学生,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家访,利用自身已经获得的信息展开疏通引导。随着此类管理活动经验的积累,班主任教师也可将研讨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其制成班级管理“贴心” 手册,给予更多学生以思想教育引导,提示学生在各种境况下做何种抉择才能保证自身健康快乐成长。
结语
随着“以人为本” 理念的应用推行,小学班主任开展基于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为学生未来成长发展奠基。在此三个层面,学生所受到的思想引导不同,后期与教师互动态度也会不同。只有基于尊重、平等、关爱理念,稳步推行班级人本化管理,师生的关系才会越发融洽,教师对学生学习、社交的教育指导才会愈加得心应手。小学班主任教师应总结经验,不断优化班级管理策略,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