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索形迹演变考述
2022-03-16李艳秋
李艳秋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三国志》正史中,有记录的关羽后代只有长子关平、次子关兴,并无关索。宋代史料笔记中有关索之名,但与关羽无关。明清《三国演义》部分版本中,关索成为关羽之子。有的版本将其一笔带过,如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诸葛亮南征前才安排关索来投,旋即被任命为先锋;而明万历中期《三国演义》的一些刊本,如万历二十年(1592)双峰堂本、万历三十三年(1605)郑少垣联辉堂本《新镌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万历三十八年(1610)杨起元闽斋刊本《重刻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等,则详细叙述关索荆州认父、刺杀杨龄、擒拿王志,随诸葛亮征云南并镇守当地的事迹①欧阳健.关索考辨[J].东南大学学报,2005(6):80.。关索究竟是否为关羽之子,乃至是否真有其人,明清学者中尚有争议,而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关索则已然被纳入三国故事,是被认证过的关羽的合法后人、一个被神话了的英雄形象,成为云南广大地区的民间信仰。
一、“小关索”“赛关索”“关公子索”文献梳理
关索之名,最早见于宋代一些史书笔记中,《过庭录》《三朝北盟会编》《梦粱录》《武林旧事》《浪语集》《金史》记载了不少以关索为绰号的艺人、军士及草莽绿林。南宋范公偁《过庭录》是一部记录祖德的笔记,其中记录了一名号“小关索”的贼人:“时汉上有巨贼曰罗堑,拥众雄视一隅。忽直压郡界……有酒吏秦生请行。……贼副小关索者,领十余骑饮马河侧……秦复射中贼关索心而死,数十人骇散。”②范公偁.过庭录[M]//孔凡礼,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2:339.徐梦莘编撰的史书《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以关索为绰号的有三人:一为‘小关索’李宝,此人为开封百姓,擅角抵③角抵,一作角觝,古代一种角力竞技的体育活动,《史记·李斯传》裴骃《集解》:“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曰角抵也。”,靖康二年因散播流言被擒杀:“四壁军民见圣驾未回,上下疑惧,妄造言语传播不一……乃捕造语言诳众者一十七人戮於市,李宝其首也。宝善角抵,都人号为小关索。”④(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79.一为“赛关索”李宝,为屯守京西的下级士兵,与“小关索”应并非一人:“建炎三年……岳飞、桑仲、马皋、李宝诸军皆屯於京城之西……官兵大败,赛关索李宝被执。”①(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77.一为贼人“袁关索”,被刘光世所杀:“(刘)光世遣将……命王德斩邵谈(一作谭)、袁关索、刘文舜於饶州……招降河北贼郦琼并众五万。”②(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26.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也有“关索”,作为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其角抵条目下有两个号“赛关索”的个中高手,其中一人还是女性:“杭城有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等,及女占赛关索、三娘、黑四姐女众,俱瓦市诸郡争胜,以为雄伟耳。”③(宋)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95.;周密创作的杂史《武林旧事》中,卷六诸色伎艺人条目下也有记载四名以“关索”为号的角抵艺人:“张关索”“赛关索”“严关索”“小关索”④(宋)周密.武林旧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259.。薛季宣在其《浪语集》的《笺先大夫行状》一篇中叙其伯父于虔州讨贼,有贼人以关索为名:“(伯父)讨积年名贼俞三、古五官、朱关索……三州遂安。”⑤(宋)薛季宣.薛季宣集[M]//张良权,点校.温州文献丛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506.张良权先生在点校薛季宣《浪语集》时增加《古书文训》若干篇,将其更名为《薛季宣集》。《金史》卷八十也有一名陕西军帅张关索:“(突合速)及伐宋……宋河东军帅郝仲连,张思正,陕西军帅张关索……合兵数万来援,皆败之。”⑥(元)脱脱,阿鲁图,别尔层布哈,等.金史[M]//傅乐焕,张政烺,点校.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20:1802.
据余嘉锡先生《宋江三十六人考实》考据,早期水浒故事《宋江三十六赞》《大宋宣和遗事》中即出现“赛关索”王雄,一作病关索杨雄⑦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6.,《水浒传》将宋江等人扩充为一百单八将时将其沿用,而其余冠以先代历史人物为号者有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⑧尉迟即唐代名将尉迟恭。,赛仁贵郭胜,能与李广、尉迟恭、薛仁贵这些历史上确有其人且深入人心的猛将并列,可见关索之勇猛在宋代以来的民间流传甚广,且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1.关索的民间初期形象
尽管关索之名有书可查,但“关索”在这些文献中并不是确定的人物,而是冠在人名之前,用以表现某种品格特质的绰号,以关索为名者多为孔武有力的角抵艺人,或军官流寇,可见是为了突显用名者之勇猛,因而关索在民间的早期形象当是武艺高超的代名词,否则不会出现如此之多以关索为号为名者,正如余嘉锡所说:“盖凡绰号皆取之街谈巷语,此必宋时民间盛传关索之武勇,为武夫健儿所忻慕,故纷纷取之以为号。”⑨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57.此时关索之骁勇善战在民间流传已久,但尚作为一种武力象征,且看当时以关索为名号者,不乏民间艺人、强人,更有被官方讨伐的存在,并非后来根正苗红的正统将帅形象,而官方正史、民间野史中并无其人具体的生平事迹,更未与三国挂钩。
2.关索的民间形象演变
元代以后,关索被纳入三国传说系统,成为关羽之子。元至治年间刊行的《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征孟获时便存在关索其人:“(武侯)到云南郡……招安了百姓。数日,到不危城,太守吕凯言军师分军五路,杀害百姓。引三万军出战,关索诈败。吕凯赶离城约三十里,人告吕凯言,诸葛使计夺了不危城,拿了家小,吕凯复回。”⑩佚名.三国志平话[M]//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古本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5.由此可知在最初的“说三分”故事中,便已出现将关索立为确有其人的独立形象、作为关羽后代为蜀汉战斗的情节,并参与了诸葛亮征孟获,关索与云南的关系就此建立起来。
3.关索的民间形象定型
关索被吸纳进三国故事后,一方面摆脱了过去作为人名或绰号的身份,成为独立存在的英雄人物,另一方面他身上的正统色彩更浓。梳理当前可查的宋代史书、笔记中出现的以关索为名号者,可发现这些人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民间有一定武力,甚至啸聚山林、为祸一方的强人;一类是官方军士,受朝廷驱策保一方平安。初期,这两者中都有人号称关索或以关索为名,可见关索在早期民间只是某种勇武能力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武力的崇尚和追求,百姓可用,军官可用,绿林强盗也可用,并无正反之辨。而在与三国挂钩后,关索在民间不但脱离了过去仅作头衔的意义,且被定性为为国征战、保家卫国的武将,一如李广、尉迟恭、薛仁贵,不但勇猛,还有忠义品德,这一点从明代说唱词话《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四种》中对关索事迹的发展便可看出。
二、文献到民间的关索:以《花关索传》《三国演义》为例
明成化年间有重刊《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四种》,即《花关索传》,包括《花关索出身传》《花关索认父传》《花关索下西川传》《花关索贬云南传》4部,详细叙述了关索幼年流落在外,后认父归蜀、杀敌效忠的故事。其情节大致为: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关张二人要杀对方家小以绝回心,关羽之妻已有身孕,逃回娘家生下关索。关索7岁走散在外,被索家庄员外收养,9岁拜师习武,得知身世后决定与父亲相认。途中关索降伏草寇为民除害,在鲍家庄、芦塘寨分别战胜、迎娶鲍三娘和两位女寨主,一番波折后终与关羽相认,成为蜀汉猛将。后关索与刘备义子刘封发生冲突,被贬云南,关羽被孙权斩首后,关索被刘备召回,参与伐吴替父报仇。及至刘备“中道崩殂”,关索有感大业未成而先辈接连亡故,抑郁成疾,一病不起①薛若邻.关索考略[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4(1):60.。
可见《花关索传》中,关索的形象事迹已相对完整,且与三国故事穿插照应,不再是从前民间传说中面目不清、事迹模糊的英雄代名词。
李伟实先生在《花关索故事非〈三国志演义〉原本所有》中考证,明万历中期的一些《三国演义》刻本也有具体刻画关羽之子关索事迹,主要有余氏双峰堂本、郑少垣联辉堂本、郑世荣本、杨起元闽斋刊本、汤宾尹本、熊冲宇本、雄飞馆合刻英雄谱本,学界将这些刊本称为《三国志传》系统②沈伯俊.《三国演义》版本研究的新进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4(5):151.。以首尾完整的郑少垣联辉堂本为例,情节基本为关索出生前父亲关羽便因杀死恶霸逃难江湖,关索7岁与家人走散,被索员外收养,9岁拜师学艺,得知身世后西行寻父,先后经过鲍家庄、芦塘寨,击败鲍三娘、王氏姐妹并结为夫妻。到荆州后关索自叙身世,与关羽相认,随父征战沙场,屡建战功,被加封为镇南校尉镇守云南,于伐吴前病故③李伟实.花关索故事非《三国志演义》原本所有[J].明清小说研究,1994(4):128.。
由上可见,包含(花)关索故事的《三国志传》系统中,关索生平与《花关索传》大致相同。但二者依然存在不同处,即修改了关索流落民间的原因、与关羽相认的细节、去往云南的缘由。
《花关索传》中关索母子与父亲关羽离散的原因,现今听来也令人瞠目结舌:为了所谓“绝回心”,便要让关、张分别杀死对方家人,而关张已结为兄弟,这种做法不符合常人对“义气”的理解及价值观,却以一种近乎极端、不人道的方式,表现出关张二人追随刘备“革命”的坚定与决绝,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下层民众与儒家文化所代表的正统意识产生对立的一个缩影。而在父子相认的情节中,这种缩影更进一步:当关羽对这个儿子存在怀疑时,《花关索传》中的关索大怒翻脸,要挟父亲若不认他,便要上山落草,甚至投奔曹操来擒拿关羽等人④谭良啸.《花关索传》对《三国演义》研究的启示[C]//四川省社科院文研所.三国演义研究集.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393.。毫无疑问,这个情节完全违背了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古往今来秉承的孝的道德和价值观。
《花关索传》这些离经叛道的情节,究其原因与故事形成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学界一直有观点认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花关索传》便已广为流传,如赵景深先生认为其初刻时间可推前100多年,因万历刻本中标明“成化戊戌仲春,永顺书堂重刊”,既是重刊,面世时间自然应前推⑤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J].文物,1972(11):19.。考虑到《花关索传》中对人物的称呼,如“鲍员外”“鲍三娘”并非三国时期称呼人物的方式,而是元代以后才出现,可见《花关索传》最早问世也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剧烈动荡,百姓在异族统治下苦不堪言,既渴望能保家卫国、结束动乱的英雄,又对强权及不公的命运生出抗争之心。另一方面,元代时社会地位低下、丧失大量上升空间的儒生文人在更加艰难困苦的社会环境中有一部分逐渐转变为江湖说书艺人,这些知识分子有别于传统上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且社会地位较高的文人,有的渴望大动乱、大变革来打破现有社会局面,以获得地位流动机会,有的为谋求生计创作通俗文学作品时,不得不迎合其受众下层百姓的喜好,因而作品中表现出猎奇或反传统、反权威的绿林习气也顺理成章。
明王朝建立后,为维护社会稳定及统治阶级权威,统治者大力宣扬程朱理学教化民众,清代统治者也继承了明代统治思想,明清两朝社会意识以理学和伦理教化为主导,通俗文学作品亦不可避免受到当时风气的影响,沾染了伦理教化的色彩。于是,在后来文人学者参与评改、刊刻的《三国演义》中,纳入其中的关索故事便产生了符合正统观念的改变,形象更符合儒家思想影响下文人的价值观。
《花关索传》中的关索,大致仍是宋元时流行于民间的英雄形象,无论是修习武艺还是降伏草莽,都体现出民间崇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肝义胆,向往快意恩仇的英雄情结。关索参与伐吴为父报仇,亦是自古以来以牙还牙、以直报怨心理的体现,而与父亲关羽的冲突,也反映出反叛传统、挑战世俗的一面。《三国演义》中有关索形迹的《三国志传》系统则修改父子相见的冲突,删去关索与刘封的龃龉,将其去云南的原因由贬谪变为赐封,关索形象由此祛除了词话中不符合儒家传统礼教的一面,成为忠孝双全的英雄。清代时,正统色彩更浓、流传更广的毛宗岗父子评本《三国演义》对关索便只一笔带过,笔墨最多见于诸葛亮征孟获前:
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帝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听得东吴仇人已皆诛戮,径来西川见先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特来投见。”孔明闻之,嗟呀不已;一面遣人申报朝廷,就令关索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744.。
虽然《三国演义》中关索的存在最终被大大削弱,其事迹却在民间得以流传,保存于地方县志中。《霞外攟屑》载:
《古今图书集成》引《蕲水县志》:王氏名桃,女弟悦,汉末时人,俱笄年未字,有膂力,精诸家武艺。值兵乱,聚芦塘,保乡里。每相谓曰:‘天下有英雄男子,而材技胜我者,则相托终身。’时绝少匹敌者。适河东关公长子索,英伟健捷。桃姊妹俱与较,俱不胜,遂俱归之。先是,邑中有鲍氏女,材行与桃、悦似,而悍鸷差,胜亦归索。三人皆弃家从关,百战以终②(清)平步青.霞外攟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52.。
自此,关索为关羽子,幼年流落失散,后修习武艺,与鲍三娘等结亲,认父后成为蜀汉大将的故事在民间基本形成,关索护卫一方的将帅形象也就此定型。
三、“玩关索”:云南民间的“关索信仰”
明清以来,关索信仰在西南地区广泛流传。明末时,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中出现西南地区有关关索行迹的记载:“……二里,有观音阁当道左……是为马跑泉,乃关索公遗迹也……由阁南越一亭,又西上者二里,遂陟岭脊,是为关索岭。索为关公子,随蜀丞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有庙,肇自国初,而大于王靖远,至今祀典不废。”③(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652.其中《滇游日记四》又记:“晋宁之水……其内有二溪,一为大壩河,即河涧铺之流,出自关索岭者。”④(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762.谈迁《枣林杂俎》第728条笔记记载关索南征时破石通路的“关索石”⑤(明)谈迁.枣林杂俎[M]//罗仲辉,点校.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347.。这些以关索为名的地理事物大量出现于西南地区,可见至少在明末时,关索在西南地区已有一定影响力。
云南省玉溪市现今仍有关索庙,香火不绝,原澄江市阳宗镇小屯村内,至今流传有一种古老的傩戏关索戏,又称“玩关索”,内容是每年春节期间,由特定演员佩戴面具演出三国故事,演出前后伴有严格的祭祀仪式。民间相信祭祀关索可以驱邪避灾,求得来年五谷丰熟、风调雨顺。
关于关索戏的流传,吴艺在其《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与戏剧仪式——对云南关索戏形成与传承的个案研究》中有一番考证:在民间传说中,明清时小屯村有几年瘟疫横行,人们唱花灯、烧大香,却徒劳无功,后经风水大师勘探,断定需要玩关率(索)才能克制邪气,关率(索)是五虎大将,这样才能压制得住。而唱了关索戏后,果然瘟疫停止,自此关索戏能压制瘟疫的传说就此流行①吴艺.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与戏剧仪式——对云南关索戏形成与传承的个案研究[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1:293.。而关索戏的起源,朱红华在考据了远古巫傩、军傩、清代起源说三种学界现有说法后,认为关索戏是从远古就有的巫傩演化而成②朱红华.关索戏传承现状及文化转向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1(2):27.,康保成认为“关索”一词是从民俗文化中系长索、长锁、朱索、五色索等驱邪避难的传统中因口口相传以讹传讹③康保成.花关索是谁[J].民间文化,1999(1):35.,则远古巫傩关索戏的关索或并非人名,只是发展过程中与三国故事相结合,这与诸葛亮南征的背景息息相关。诸葛亮征南时助西南地区平定叛乱,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力,并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了汉文化,因而对于西南地区的人民来说,蜀汉大军、尤其是统领诸葛亮无异于英雄神仙,历史人物演变为具有超凡力量的神灵,这些事迹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逐渐成为神化后的传说。而到了明清时期,“关索戏”的“关索”悄然变为纳入三国系统中关羽之子关索,并同其父关羽一同被神化,从保家卫国的将领变为祭祀后可保一方平安的神灵,现今可见的关索戏演出状貌也已看不出远古巫术的影子。
有学者指出,关索可能为其他历史人物的讹传,薛若邻先生在《关索考略》中梳理诸多说法,明清时的文人学者对关索是否确有其人便有考证,清许禶认为关索即是关兴,因“帅”“父”“爷”“率”“索”读音相近而以讹传讹,明王士性、清王士祯等认为关索其实是关隘绳索,最初并不是人名,现代顾颉刚先生引用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认为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而汉寿县在西汉时称索县,因而关索即是汉寿亭侯关羽④薛若邻.关索考略[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4(1):63.。
据现有史料看,关索此人的真实性不能确定,即使真有其人,只是未见于史,亦应与关羽无涉,关索为关羽之子是元代以后的民间传说一代代加工演变、并最终为部分《三国演义》版本所吸收,由此广泛传播直至深入人心的结果。关索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最早可追溯到宋时,而云南地区虽早在战国之时便受制于当时的楚国,并为后来的秦王朝接管,但由于云南复杂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原王朝对于云南地区的制约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在宋代时云南尚作为大理国的身份存在,只是臣服于宋朝,至元代才彻底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明清时对云南的用兵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于云南的管控。而西南地区大量以关索作为地名的记载,如明王士性《黔志》、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清蒋廷锡《大清一统志》出现的贵州、云南各地的关索岭,都是明清时大量出现,因此关索之名在云南的广泛流传与明清时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征战密不可分,甚至很可能就是随着南征大军传入西南,并与三国时因诸葛南征而在西南地区产生的三国英雄信仰相结合。关索在后来的传说故事中与诸葛亮南征并镇守云南,与云南地区的关系比“其父”关羽更为密切,因而在一代代的流传演化中,成为云南地区信奉祭祀的神祇。
尽管关索的故事存在许多疑点,但正如户华为在《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以沈万三传说为例》中指出的那样:“虚构的东西并不因为原于时人或后人的有意杜撰而不值得分析,恰恰相反,我们有必要以一种新的视角,通过这一承载某些历史记忆的文本和符号,去透视其中的社会底蕴。”⑤户华为.民间传说与历史记忆——以沈万三传说为例[J].晋阳学刊,2004(5):55.关索在一代代的传说中被神格化,尤其是在明初与清初的一次次征南行动中,为使西南地区顺利归附,统治者鼓励了关索传说的宗教化,不但让关索成为“官方认证”的关羽后代,更令其成为庇护一方的神灵。小屯村所谓“关索戏”虽以关索命名,其实主要表演三国故事,洪加智先生主编的《关索戏志》中可见关索戏剧目共34种,关索登场的只有两种①洪加智.关索戏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81.,而使用关索命名,或许是出于这样做便于将关索作为关羽之子的存在进行“官方”定性,从而纳入中原地区的关帝信仰中,通过将西南地区地方信仰变为中原地区信仰之“子”,潜移默化中使当地人民认同对中原王朝的依附和臣服。
嘉靖三十二年时关索庙对联云:“揭冠裳,仰见圣人有后;全忠孝,何妨青史无名。”②严屏,王丽.云南关索戏的源流及艺术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13(9):79.可见在此时的云南地区,关索已成为公认的关羽之后,成为忠孝代表,并作为圣人信仰的一部分接受民间祭祀供奉。关索从民间传说到地方信仰的形迹流变过程中,既有下层平民对尚武精神的追求,渴望强者庇护的寄托,又有儒家思想影响下文人学者的喜好投射,而其最终的神化,虽然离不开统治者的“官方推动”,但也不能脱离被推动的民众对英雄神灵的崇敬和美好期冀,是多方面因素的混合体,关索的人物形象和事迹也从带有绿林习气、身怀反叛个性,又为民除害、为国尽忠的非传统英雄,变为忠孝两全的典型化英雄,最终定格为受百姓祭祀、庇佑一方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