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深入到世俗生活深处的神话思想
——以冯紫英酒局为例

2022-03-16朴,杨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酒令酒局贾宝玉

杨 朴,杨 旸

(1.吉林师范大学 中文系,吉林 四平 136000;2.航天工程大学 基础部,北京 101407)

整部《红楼梦》的故事叙述与贾宝玉的“来历”神话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红楼梦》主题就是由贾宝玉“来历”神话赋予的。就像一个人的灵魂通过神经等支配着人的生命一样,贾宝玉来源于女娲所炼“宝玉”神话意义伸展到作品的方方面面,即使在最世俗的贵族公子哥奢靡生活描写中也闪射着神话思想的光辉,从而使整部作品蕴藉了深刻的意义。

曹雪芹在这样一部表现现实生活的长篇巨著开篇的时候,首先讲述贾宝玉来源的神话,其目的就是要给他的主人公贾宝玉及其作品安放一个灵魂。贾宝玉“衔玉而生”就是带着“宝玉”灵魂的伟大象征。贾宝玉的思想行为是受他灵魂支配的,而他的灵魂是来自女娲所炼“宝玉”的,因而他的思想行为便自然体现着“宝玉”——女娲补天精神。

贾宝玉特殊的神话“来历”使他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形象,我们在思考贾宝玉形象和《红楼梦》的具体内容时,必须联系他的“宝玉”出身,根据贾宝玉的“宝玉”“来历”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行为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对贾宝玉的形象有一个最基本的贯通性的把握方式,对《红楼梦》的纷繁内容有一个整体化的统一性的把握线索。离开了贾宝玉“来历”神话,不仅贾宝玉超越常规的百般花样思想行为不好解释,《红楼梦》的主题无从理解,即使是对《红楼梦》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也是不得要领的。

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①[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启功,注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本文所引《红楼梦》原文如无注明版本均见该书.不另注.,其中“情赠茜香罗”的情节就源自于冯紫英组织的一个酒局,宴请者是冯紫英,参加者有呆霸王薛蟠、锦香院妓女云儿、唱小旦的蒋玉函和唱小曲的小厮们。从表面上看,贾宝玉与这些人一起喝酒,是贾宝玉这个“富贵闲人”的“无事忙”的一种,或者是贾宝玉这个公子哥的逢场作戏,或者是贾宝玉这个纨绔子弟奢靡享乐生活的一个方面。但是,从贾宝玉为这次酒局所设的酒令和所唱“红豆曲”来看,特别是与贾宝玉“来历”神话相联系来看贾宝玉的酒令和小曲,贾宝玉参加冯紫英酒局的性质就大不一样了。

一、贾宝玉的“无味”与“有味”

冯紫英的酒局是由唱曲儿的小厮敬酒和妓女云儿唱曲儿开始的。冯紫英先向大家说明酒局原因,“然后摆上酒来,依次坐定。冯紫英先叫唱曲儿的小厮过来递酒,然后叫云儿也过来敬三钟。”(第二十八回)酒局开始的走向,是一种与性有关的低级情趣的娱乐,而薛蟠对此是心领神会并推波助澜。宝玉及时制止了饮酒趣味向薛蟠包括冯紫英指引的方向发展,宝玉笑道:“听我说罢:这么滥饮,易醉而无味,我先喝一大海,发一个新令,有不遵者,连罚十大海,逐出席外,给人斟酒。”(第二十八回)宝玉虽然来参加了冯紫英酒局,虽然与粗鄙的薛蟠一起饮酒,但是他觉得像薛蟠那样喝酒和像云儿那样唱小曲是“无味”的。因而他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发一个“新令”,喝“有味”的酒。

贾宝玉的新酒令是这样的:“要说‘悲’‘愁’‘喜’‘乐’ 四个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个字的原故。说完了,喝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第二十八回)

贾宝玉为什么要以女儿的“悲愁喜乐”为题呢?——在贾宝玉看来这才是“有味”即有意味的,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味呢?

贾宝玉第一个说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接着女儿的这个“悲愁喜乐”贾宝玉又唱了一首《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酒底说了个“雨打梨花深闭门”。

贾宝玉说的女儿“悲愁喜乐”集中于女儿的青春,唱的新鲜曲子关注的是青春女儿悲剧命运,酒底则象征了是对女性的悲剧命运。从女性青春到女性命运到女性遭际,贾宝玉酒令和小曲表现的是女性悲剧的一生。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那是因为女儿并没有找到她的如意郎君,或者她有了如意郎君却并不能如愿以偿地嫁给他,就像黛玉、晴雯和妙玉那样,等待着她们的是郁郁寡欢的日子,但又不止是“守空闺”,“青春已大守空闺”的结局是别无选择的必然毁灭。“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使人自然联想到王昌龄那首著名的《闺怨》),女儿所嫁的郎君可能是她满意的,但是,他去从军或者为了走仕途之路而离开了她,刚开始女儿还是充满喜悦的,但是,她的丈夫长时间地离开了她,或者是为了“觅封侯”而成了另一种人,因而她后悔不应该支持她的丈夫去从军或者“觅封侯”,她不仅深深陷在得不到丈夫爱的痛苦之中,也深深陷在自责的痛苦之中。“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那仿佛是电影蒙太奇回闪的镜头,女儿从“守空闺”和“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悲”与“愁”回到了女儿豆蔻年华阶段,“对镜晨妆”和“秋千架上”是少女美丽欢乐最典型的两个意象:女儿对着镜子梳洗打扮,也欣赏陶醉着自己的美丽,少女是如玉般的清纯与美丽的,少女的情感是由衷的喜悦与欢乐的。同时,她也由自己的鲜艳美丽沉入自我的无边想象,她还不知道未来命运的样式,还不知道将来的“守空闺”或者“悔教夫婿觅封侯”等等的必然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女儿“悲愁喜乐”一开始就集中在了女儿的青春阶段。

但是,到了《红豆曲》的主题就转换为对女儿悲剧命运的吟唱上来了。《红豆曲》是从女儿“对镜晨妆”和“打秋千”的“喜”和“乐”重新回到了女儿的“悲”与“愁”,“红豆曲”无疑是从青春女儿角度的歌唱。“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那是对青春女儿无尽相思悲愁的刻画。“不尽相思”带来的不仅是泪,而且是“血泪”,“抛红豆”是形容每一滴“血泪”都是女儿相思的红豆,可见相思之苦之痛之愁之绝望。那相思的泪是由整个生命泣血凝聚而成。“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大自然的春花春柳是满画楼的,但是女儿却没有了她的美好春天,女儿的美丽春天是转瞬即逝,倏忽就结束了的。“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青春女儿的精神世界是被风风雨雨和日暮途穷所笼罩的。“忘不了新愁与旧愁”,那是因为新的愁绪又加在旧的愁绪之上的。“咽不下金粒玉波噎满喉”,对于陷于悲愁之中的女儿来说,什么美食佳肴都是难以下咽的。“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表现女儿被愁折磨得日渐消瘦,失去青春光鲜的样子。“展不开的眉头”,紧缩眉头是因为“悲”“愁”日复一日,而这日复一日的“悲”“愁”是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青春女儿的身心,度日如年。“捱不明的更漏”,形容长夜漫漫,“悲”“愁”是难以捱到天明,一个“捱”字把青春女儿“悲”“愁”的体验表现得极为传神。“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表现的是青春女儿那种悲愁“捱”的情绪就像那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青山和那没有源头没有尽头的悠悠江水一样,永无止境,永无尽头。

宝玉的酒底是“雨打梨花深闭门”。“雨打梨花”的意象是花儿受到雨也许还有风的摧残;花是青春女儿的象征,这不仅在悠远的文化传统中是约定俗成,即使在《红楼梦》中也是最为醒目的象征。第十七回写到的怡红院中的西府海棠花就是对大观园女儿最典型的隐喻。因而,“雨打梨花”就不是对古诗词的引用,而是一种隐喻、一种象征、一种符号性的表达。联系上文对女儿“悲愁喜乐”的表现,那其实就是对青春女儿受到无情摧残的象征性表现。

贾宝玉“悲愁喜乐”和“红豆曲”的整体是表现女儿的悲愁的,特别是“红豆曲”,它脱出了对相思的表现,呈现出了青春女儿的命运悲愁,是由女儿的相思迁移到女儿对自己命运的悲愁。宝玉的“有味”是情系女儿命运。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红豆曲”是唱给黛玉的:“宝玉唱的《红豆曲》不能作为普通的相思小曲理解,实际上他是在唱他的情人林黛玉。”①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85.还有学者认为:“如将此曲视作‘女儿’林黛玉自诉心声,倒是颇为适合的,写‘相思血泪’正合佚稿中将来宝玉流落在外久久不归、黛玉日夜苦苦思念的情态。”②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21:204.《红楼梦》研究专家白先勇也认为:“这是讲一个女孩子在春闺里闺怨的诗。宝玉对于女孩子的心思很细致的,所以他能够体会,而且有一定的境界,《红豆词》等于是宝玉在写黛玉的心境。”③白先勇.细说红楼梦[M]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3.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却把“红豆曲”的意义窄化了,把贾宝玉的精神世界矮化了。贾宝玉所唱的“红豆曲”并非单指林黛玉,而是指向所有青春女儿,他所虚拟的是所有青春女儿的“悲”与“愁”:青春女儿“对镜晨妆颜色美”和“秋千架上春衫薄”的“喜”和“乐”——自由自在欢欣喜悦无忧无虑的生活,只是短暂的一瞬,之后漫长一生的情绪就被“守空闺”与“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悲”和“愁”浸淫、笼罩与弥漫着了。

贾宝玉对所有青春女儿“悲”“愁”理解的“味”,与其他人所唱女儿“悲愁喜乐”小曲“无味”中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冯紫英的酒令是:“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第二十八回)与薛蟠后面的酒令相比,冯紫英的令还是较文雅的,但是他的“喜”和“乐”“悲”和“愁”毕竟不是贾宝玉关于青春女儿生命自由与爱的,而只是女儿生活的日常写照。而关于小曲,就更可以看出冯紫英的思想境界了:“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这个所谓的“新鲜曲儿”是从冯紫英的角度唱给女性的。“疼与不疼”只能是男性说给女性,而不是女性说给男性的。它反映了冯紫英这类公子哥对女性海誓山盟而背信弃义的欺骗行径。冯紫英的酒底是“鸡声茅店月”,它一语双关,既是冯紫英说的酒令,同时也隐喻了冯紫英话的不可信,他说的话是在“鸡声茅店月”里,“鸡声茅店月”的下一句“人迹板桥霜”则暗喻了冯紫英的“疼与不疼”正是逢场作戏的一种说辞而已。冯紫英的酒令从侧面反映女儿的“悲”与“愁”,女儿不过是男性的“过客”中的一个玩物而已。

妓女云儿的酒令就相对复杂些,既有对妓女生涯悲愁的表现,又有妓女身份对淫秽色情的流露:“女儿悲,将来终身依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云儿的“悲”是因为当她这个妓女人老珠黄没有人再光顾于她的时候,她依靠谁呢?这是她内心深处永远的“悲”;当她不能像老鸨要求那样不停的接客为她赚更多的钱,就要不断地遭到“妈妈”的打骂。妓女也可能有“喜”,那就是嫖客钟情于她而不愿意归家;而“乐”呢?那就是住了箫管弄弦索了,因为,那样可以强颜欢笑,暂时可以逃避嫖客任意蹂躏而得以在音乐中抒发自己的“悲”与“愁”了。

但是,云儿毕竟是妓女,妓女的职责就是迎合男性取悦男性就范于男性,因而她就必须唱淫秽意味的的曲儿,这是由她的身份决定的,作为一个妓女,她必须迎合男性需要的那种低级趣味。

在所有的酒令中薛蟠是最为粗鄙下流、粗俗不堪的,女儿的“悲”“愁”“喜”“乐”完全是从他这个呆霸王血管里流出来的“味”(低级的兴味趣味),而不是女儿的“悲”“愁”“喜”“乐”。他完全没有青春女儿的概念,是从他这个把女性作为性工具的男性霸权思想来理解女儿的。

蒋玉函是一个旦角艺人,他既不同于冯紫英那样的公子哥,又不同于把女性作为性工具的薛蟠,同时也不同于对女性怜悯同情和关爱的贾宝玉。他的关于女儿的酒令是另一种:“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灯花结双蕊”和“夫唱妇随”正是普普通通女儿美好婚姻的期盼。蒋玉函唱的小曲是:“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姣,恰便似活神仙离碧宵。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巧。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说的古诗是“花气袭人知昼暖。”他所理解的女儿“悲愁喜乐”是关于女儿日常生活的,唱的小曲却是关于女儿的理想憧憬的。蒋玉函酒令和小曲的境界显然是高于冯紫英和薛蟠的,但也显然还与贾宝玉的境界相距甚远。蒋玉函酒令和小曲所表现的“味”对婚姻的憧憬也恰恰成了蒋玉函与袭人未来婚姻的预言。作品的结尾,花袭人嫁给蒋玉函为妻,也正是蒋玉函追求之“味”的实现。

二、贾宝玉的“味”从哪里来?

冯紫英的酒局为的是联络大家族的子弟贾宝玉,把蒋玉函介绍给贾宝玉,当然也有与呆霸王薛蟠和“戏子”(旧时代对艺人的贬称)蒋玉函会一会的内容。酒局当然要饮酒,但是其根本趣味并不在酒,而在创造一种趣味,酒只是创造这种趣味的催发剂和媒介。从冯紫英的身份来说,他一定不会创造那种文雅、古雅或高雅的情趣,而一定是庸俗的趣味。冯紫英是凭借着父亲的权势地位花天酒地骄奢淫逸寻欢作乐之徒。这从他请的酒客也可以清楚看出他的意图来。他请的居然有“呆霸王”薛蟠,最说明问题的是,他还让锦香院的妓女云儿来陪酒。他是想用这些人来创造一种酒局的氛围和情趣,以此笼络贵族子弟贾宝玉,讨得贾宝玉的欢心。但这也正是冯紫英一厢情愿的理解,它并不符合贾宝玉的情趣,冯紫英并不是贾宝玉的“知己”,他也并不能讨得贾宝玉真的欢心。

贾宝玉与冯紫英等同是出身贵族,甚至同属纨绔子弟,为什么贾宝玉要以“女儿”的“悲愁喜乐”为酒令,为什么对青春女儿悲剧命运有深深的悲悯与同情,而其他人或者是把女人作为性对象或者是泄欲的工具呢?这里面是有深刻的思想原因的,这个深刻的思想原因,既有一个近因,又有一个远因。

近因是林黛玉对贾宝玉情绪的影响。在冯紫英酒局之前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贾宝玉去葬花,恰好遇见林黛玉在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贾宝玉“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正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黛玉的“葬花”实际是葬自己,葬女性,葬青春,葬生命,葬自由,葬美,葬爱。因而,贾宝玉的整个生命状态就被这《葬花词》所引发的花儿凋落——“花落水流红”——女儿红颜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花儿毁灭、女儿毁灭、青春毁灭、美的毁灭,一切都归于毁灭的情绪笼罩着、沉浸着、统驭着。当贾宝玉去赴冯紫英的酒局的时候,就是带着这种生命情感情绪状态去的。也可以说,贾宝玉的身体虽然来参加冯紫英的酒局,但他的灵魂仍然留在了林黛玉的《葬花词》所表现的情感状态里。贾宝玉所出的酒令和所唱的“红豆曲”与林黛玉“葬花”和所唱的《葬花词》之间有一条隐秘的思想线索紧密相连。

但是,这个近因又是与另一个远因相连的,并且这个近因还是由那个远因决定的。那个远因就是贾宝玉来源于女娲补天所炼“宝玉”的“来历”。

黛玉的“葬花”是与饯花节联系在一起的,在曹雪芹的描写中,饯花节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需要饯行。闺中更兴这种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棉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第二十七回)饯花节是曹雪芹的一个伟大创造,它是具有隐秘的象征意义。表面是祭饯退位的花神的,实际上是象征祭饯女儿青春的。曹雪芹虚构了这一个饯花节的象征,就使女性主义的主题得到了最深刻的表现。它的深刻性在于,它以饯花节这样一个春去夏来的节日,内含了一个过渡礼仪模式。饯花节深刻的象征意义实际是隐藏在这个过渡礼仪模式之中的。

在冯紫英的酒局中,贾宝玉规定说出女儿的“悲愁喜乐”的酒令,并吟唱了与林黛玉《葬花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红豆曲》,在贾宝玉的酒令、《红豆曲》和饯花节之间,隐秘地存在着贾宝玉的一个思想联系的线索。

贾宝玉的情绪为什么会沉浸在饯花节和林黛玉吟唱的《葬花词》之中,在一个贵族子弟寻欢作乐的酒局中仍然要表现女儿的悲愁主题呢?这就与他的“来历”有关。据周汝昌先生考证,贾宝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①周汝昌.红楼艺术[M].周伦玲,编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27.,而四月二十六日正是饯花节!贾宝玉出生在饯花节是有深刻的寓意的。贾宝玉出生在饯花节那日实际是隐喻他为青春女儿——怜悯、同情和关怀青春女儿所生的。

贾宝玉在饯花节那天所生是由他的神话学“来历”决定的。贾宝玉的肉身虽然是由王夫人所生,但他还有一个神话身份:贾宝玉由女娲所炼而成“宝玉”,“宝玉”又置换成神瑛侍者,神瑛侍者的使命是“灌溉”绛珠仙草,而正是这个神瑛侍者转世投胎、衔玉而生成为贾宝玉,并且是在“饯花节”那天出生。

在女娲炼石成玉和警幻仙子使“宝玉”成为神瑛侍者的神话讲述中,隐含着“补天”的两种内容:一种是天的坍塌是由于男性的占有、争斗和霸权所表现的男性主义价值观破坏了女神创世所象征的孕育、创造、容纳和奉献的女性主义价值观;另一种是女性主义价值观被男性主义价值观替代的同时,也使女性沦为男性的奴隶,呈现为必然的悲剧性命运。贾宝玉进入现实世界所带着女娲“补天”的基因或原型就是这种对女性价值观的重新肯定和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怀、怜悯与同情。但是,贾宝玉却出生在饯花节那一日,这就构成了耐人寻味的深长意味。

在冯紫英的酒局中,贾宝玉规定说出女儿的“悲愁喜乐”的酒令,与他出身于女娲炼石补天的“宝玉”是有重要关系的。女娲炼石补天的“宝玉”是贾宝玉思想情感的源头,“宝玉”被女娲所炼而凝聚的补天精神也可以说是贾宝玉的思想原型。

三、贾宝玉的精神之根

曹雪芹以非常绝妙的艺术手法呈现了女娲补天和太虚幻境两种神话对贾宝玉产生的原型作用,非常绝妙地表现了在神话原型和贾宝玉思想行为之间的潜意识思想联系线索。那条长长的潜意识思想线索虽然是极为隐秘的,但又是不难觉察的。贾宝玉出生后的“抓周”、与林黛玉见面的“摔玉”以及与林黛玉的一见如故等是贾宝玉最初被神话原型支配的潜意识表现;而他的“女清男浊”的女儿观、“爱红”的毛病以及愿意与青春女儿“厮混”则是他对女性价值观的另一种张扬,对男性价值观的蔑视;他对悲剧命运中青春女儿的怜悯、同情和关爱那就是他在现实中的“补天”性行为;而他在冯紫英的酒局中规定的女儿“悲愁喜乐”和吟唱的《红豆曲》就是对青春女儿“补天”使命和意识到青春女性悲剧命运不可改变两种情绪综合作用所使然。

神话史学家阿姆斯特朗曾说:“人类却很容易陷入绝望之中,因而从一开始我们就创造出各种故事,把自身放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之上,从而揭示出一种潜在的模式,让我们恍然觉得,在所有的绝望和无序背后,生命还有着另一重意义和价值。”①[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M].胡亚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人们用神话给现实创造了先例和范型,这是人们讲述神话的唯一目的。但曹雪芹显然不是重新创造神话,而是通过贾宝玉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方式,使补天神话深入到了贾宝玉生命的内部,使女娲补天神话成为贾宝玉精神的原型,成为贾宝玉生命的灵魂,贾宝玉的“衔玉而生”就是带着出身女娲补天神话精神原型的象征。而贾宝玉参加冯紫英酒局的描写,就是神话深入到世俗生活之中,深入到那种肮脏、龌龊的生活之中,深入到那种俗不可耐的低级趣味之中,对世俗生活发生影响,对肮脏、龌龊的精神情趣发生实际的影响。在贾宝玉酒局新酒令和《红豆曲》与出身于女娲补天所炼“宝玉”神话之间,存在着一条隐秘的思想联系。正是这条隐秘的思想联系线索,表现着曹雪芹以神话原型给现实树立一个价值坐标的创作意图。不重视贾宝玉出身于女娲补天神话,或者不把贾宝玉思想行为同他出身女娲补天神话相联系,我们就很难或者根本就不可能理解贾宝玉的思想行为,也不能理解曹雪芹开篇就创造一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架构,更不能理解贾宝玉出身于女娲所炼“宝玉”的神话想象,以及贾宝玉“衔玉而生”的奇思妙想。女娲补天神话是贾宝玉的精神之根,贾宝玉的一切都要从这个精神之根获得最根本性的解释。

猜你喜欢

酒令酒局贾宝玉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古人酒令花样多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酒局圈”是个什么怪胎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长安酒局,终将酿成珍贵回忆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唐朝定居指南·贰 酒令
丰富多彩的酒令文化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