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跃龙年谱》补遗

2022-03-16余晓聪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余晓聪

(雷跃龙纪念馆,云南 玉溪 653100)

明世宗朱世熜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

继母梁氏“嘉靖丙寅年八月十九日辰时”出生于新兴州。(《皇明钦赐谕祭勅封安人梁氏雷太夫人柩》)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丁丑(1577)

八月初五日,生父雷同声出生于“吾州新兴玉溪里”。(《明勅封太子赞善府君之墓》)

万历八年庚辰(1580)

生母周氏于秋八月初六日辰时出生于新兴州,为本地处士世远女。(《皇明勅赠安人雷太夫人墓》)②上述三通明代中晚期墓志碑石,原碑藏红塔区博物馆,为民间收藏者尹开旭于2022年1月所捐赠。参见:熊长清.居民捐赠雷跃龙父母墓志铭 碑文暗藏玉溪地名演变历史[N].玉溪日报,2022-02-28.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

雷同声时年二十,以新兴州贡生入国子监。学成,初授赵州判(从七品)。

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一岁

雷跃龙出生于新兴州城南十里地高仓屯(村)一座两层小木楼内。据民间传说,雷跃龙夜晚降生之际,一片红云(当地俗称火烧云)从天而降,整个高仓村上空被映照得一片通红,老远就能看见,十几里外的哨坡人误以为是村子里的房子着大火。邑人诧异称奇,世代相传至今。

按:新兴州,元代立普舍、研和、休纳三县。后以休纳为州治,下辖普舍、研和二县。明代裁除普舍、研和两县并入新兴州。清代沿用新兴州。民国二年(1913)改新兴县,民国五年(1916)改玉溪县。1983年设玉溪市(县级),1997年改红塔区。高仓,为新兴州古城昌人城故地,又名南古城,汉时筑,元梁王重修驻兵,后废除。

万历三十三年乙巳 (1605),四岁

弟雷起龙出生于高仓村。民国二十七年(1938)续修《新兴雷氏宗谱》:“十世祖,例赠修职郎雷公,讳起龙,妣何氏,同声公次子。”按:雷同声生育二男二女,二男:跃龙、起龙;二女:长女嫁段佺迪,次女许聘张柄枢(《明勅封太子赞善府君之墓》)。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至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06~1615),5岁至14岁

自幼聪颖过人,人称神童,族谱、方志有载,如《先祖石庵公传》:“十岁入学,十一岁食饩,试辄冠军。”幼时过继给伯父雷一声。生父雷同声,继父雷一声皆为新兴州贡生。崇祯年间,雷同声任福建连城县令、甘肃平凉府通判,雷一声任河南新郑训导,有政声。玉溪首部地方志清康熙《新兴州志》,共收录雷跃龙事条(含70余字小传)30余条(次),诗8首,其父母与族人条目近40余人(次),所涉志序、科举、人物、乡贤、孝义、烈女、诗文、碑记等,贯穿全书,成为后世采录底本。这些珍贵家族原始资料得以延传,全赖州牧任中宜筚路蓝缕五年修志之德。朝代鼎革,礼仪犹存。

按:此间,宁州(今玉溪市华宁县)人,著名言官,吏科、工科给事中王元翰(1565~1633,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在朝廷为官。从时间上看,王元翰年长且早于雷跃龙进京,且在雷跃龙考中进士入京前就已辞官返乡,彼此或从未谋过面,但同为滇中乡人,以王元翰在朝廷的名声,雷跃龙应该知道这位前辈。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年),十五岁

生父雷同声由赵州判擢升福建连城县令(七品)。在其撮合下,雷跃龙与连城李氏联姻,为李氏宗祠撰写碑记。(《连城县志》)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十六岁

何腾蛟(1592-1649)之父何东凤任新兴州学正。“何东凤,贵州平溪人,万历四十五年任。”(《新兴州志》)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十七岁

赴昆明乡试中举,名列戊午科第十名。主考官洪启初,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四明列传十一《四圣苗裔洛闽功臣洪葆原》有载:“戊午典试云南,所取之士,如雷跃龙、戈允礼、陈奇遒、李大受、廖大亨皆一时名士。”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十八岁

赴北京会试,连捷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成为年纪最小的庶吉士。刻有雷跃龙姓名的进士题名碑原物,现藏北京国子监博物馆碑廊①这块青褐色石碑通高近2.5米,宽约1.5米,造型大方,碑身宽厚,上面刻有200多位进士的姓名、籍贯、甲次。雷跃龙的题名“雷躍龍雲南廣南衞”比较清晰,和他并排的,是右边“葛应斗山东”(三甲一百九十八名)、左边“陈序山东”(三甲二百一十八名),这两位进士的题名字迹亦可辨认。。

据《神宗实录》卷五百九十一载:“二月辛亥,改授考选进士,雷跃龙,胡尚英为庶吉士,与同一甲进士孔贞运等送进翰林院进学。”;谈迁《国榷》载:“十二月朔,选翰林院庶吉士丁进,……雷跃龙、胡尚英。”

按:同科进京会试的47名云南考生仅考取4人:雷跃龙(新兴州)、段高选(剑川)、何可及(剑川),贺文明(昆明)。新兴州明、清两代共产生13位进士,论官职声望影响力,雷跃龙位居其首②玉溪地区旧志丛刊.府志两种:澄江府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58-259.这13位进士是:陈表、雷跃龙(明);管灏、郭伟、马瑛、舒伟才、李立道、郭良贵、王兆熊、魏宗曾(钦赐)、陈赐名(钦赐)、李本芳、马椿龄(清)。又,《新兴州志》记为7人、陈泰敏《玉溪明清进士》记为12人,备考。。

明正德至万历年间,新兴雷氏“一门两进士”:雷应龙(1484-1527),巍山分支,明正德九年(1514)甲戍科三甲二百二十五名;雷跃龙(1602-1681),新兴州,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己未科三甲二百零八名。这在文化科举相对落后的云南边疆极为少见③饶平.新兴雷氏“一门三进士”[N].玉溪日报,2017-09-06.。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二十岁

雷同声连城县令任满六年,调任陕西平凉府事(六品),元配周氏随居。(《皇明勅赠安人雷太夫人墓》)

贺王盛考中举人。贺王盛(?-1654),江苏丹阳人,后为南明江南地下抗清组织人物。

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二十一岁

任翰林院庶吉士。成婚,原配李氏,传为连城大姓李氏女。家谱未记其籍贯,依据雷跃龙为李氏宗祠撰写碑记、《新兴雷氏宗谱》“娶李氏”、崇祯皇帝勅封安人圣旨“雷跃龙之妻李氏”、《新纂云南通志》载雷跃龙墓碑碑文“妣李氏”等多种史料推断。继配张氏(籍贯不明),生育二子,长子润、次子玺。李氏、张氏及雷润、雷玺的生平生卒年均失考,当年雷跃龙在京为官期间,母子四人是否去南京、北京居住过亦不得而知。据明代官制,官员离家为官,无论路程远近皆可携带家眷仆人赴任,随从人数按官阶品级不同,从十数人、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由官方提供经济补贴及住房。此事待考。

禄丰才子王锡衮(?-1647)赴京会试,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成为雷跃龙同僚。

天启三年癸亥(1623年),二十二岁

秋八月十四日子时,生母周氏病逝于平凉府,享年四十四岁(1580-1623)。讣文发往北京,雷同声辞官,护送夫人灵柩回籍。(《明勅封太子赞善府君之墓》)

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二十三岁

翰林院庶吉士。雷跃龙第一次回籍丁忧。生母周氏灵柩回归故里,暂厝研和,“卜魂于研和乡凤凰山客土权厝”(《皇明勅赠安人雷太夫人墓》)。

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二十四岁

丁忧(解职)在籍。姜思睿考中进士,留京授行人,结识雷跃龙。

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二十六岁

丁忧期满回到北京,授翰林院检讨,充日讲官(正七品)。

《国榷》载:天启七年二月,“庶吉士姚明恭、雷跃龙服除(按:指守丧期满),授检讨。”①(清)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5359.

《崇祯长编·卷二》记录了一次雷跃龙参与的在北京故宫文华殿给天启皇帝“讲学”,连续讲了三天之经过:“己酉(十月十六日,昨日小雪),始日讲。御文华殿,礼部侍郎孟绍虞、王柞远、□中允孔贞运、翰林院侍讲徐时泰、检讨雷跃龙、李若琳,是日讲《大学》《尧典》各首节,《帝鉴图说》一则。上退,御便殿,召阁臣、讲官。讲官示以御书,故事。读五次御随读。……越三日,免讲《帝鉴图说》,改《祖训通鉴》。”②(清)汪楫.崇祯长编:卷二[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二十七岁

二月,继母梁氏封授安人。六月,升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编修(从五品)。十二月,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学士(正五品)。王锡衮升詹事府少詹事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本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150.。

任会试同考官,举荐贺王盛与史可法、郭之奇(郭子仪后代)、刘同升等名士。贺王盛考中进士,历任山东诸城县令、大理寺副使等职。

崇祯三年庚午(1630年),二十九岁

任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学士。姜思睿升任御史。

崇祯四年辛未(1631年),三十岁

春,王锡衮任会试同考官,录取卞应聘等名士。据李根源《明滇南五名臣遗集》录《王氏家谱·王锡衮传》“崇祯四年,同考会试官,取卞应聘等,俱名士。”

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三十一岁

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读学士。王锡衮升南京国子监司业,“正月辛亥,升黄锦、王锡衮同为国子监司业。”④(清)汪楫.崇祯长编:卷五十五[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3199.

姜思睿出任巡按御史,派往云南。平定阿迷(今云南红河州开远)土官普名声叛乱、治理“两坝一城”水患(澄江坝、浪广坝及江川老县城江城)。据清雍正《云南通志·澄江府堤闸》记载,这可能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人工干预抚仙湖水位⑤蔡传斌.御史姜思睿与玉溪[N].玉溪日报,2018-01-09.。江川民众捐资为他建生祠,雷跃龙撰《姜巡按生祠碑记》。今江川界鱼石公园保存着一块立于崇祯年间的姜思睿撰《题界鱼石》七言诗碑。《澄江府志》有其传。姜思睿与四次回籍丁忧的雷跃龙及沐天波多有交往唱和,三人合撰昆明昙华寺碑记。

雷跃龙胞弟雷起龙病故,享年廿七(约1605-1632),葬梁王坝祖坟地①据雷氏长者回忆,雷起龙墓地位于梁王坝,早年修筑田房水库时被毁坏,碑文不详,卒年暂系此年。。去世前将年仅七、八岁幼子雷翥托付给雷跃龙,“雷公讳翥,起龙公长子,跃龙抚。”(《新兴雷氏宗谱》)经多方考证,雷翥与长期跟随在雷跃龙身边的“义男雷佐”是同一个人,为“佐”“翥”的方言口传笔误(《宗谱》里还出现将雷翥写成“雷煮”)。另据2015年初大茔庄墓地出土的两块立于崇祯、永历时期雷跃龙生父母、继父母合葬墓碑,两处立碑人落款均为“孝男跃龙立石”,没有雷起龙。将碑石与宗谱所记互为印证,表明早在其中三位老人过世前的明崇祯早期,雷起龙就已经去世,否则墓碑上不可能不刻上他的名字。

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三十二岁

正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正四品)。据《吏部尚书李长庚等推陞年深官员事题本》载:“吏部尚书李长庚等谨题:为推陞年深官员事文选清吏司案呈,崇祯伍年拾贰月贰拾日奉本部送吏科钞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周延儒题前事,内称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加贰品服俸曾楚卿,词臣叁品中资俸最深郎佐铨,亦将及叁年合当陞转。臣等拟将本官量陞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充《实录》副总裁官。又,坊局史官中资俸久深者,有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雷跃龙、翰林院侍讲加俸壹级张四知。臣等拟将雷跃龙量陞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四知量陛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伏乞勅下吏部察炤施行,等因。伍年拾贰月贰拾日奉圣旨:是,吏部知道。钦此钦遵。钞出到部送司,相应炤复,案呈到部。既经该司具呈,前来相应覆请合无将曾楚卿陛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充《实录》副总裁官。雷跃龙陞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四知陞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恭候命下,臣部行令各钦遵到任管事施行。崇祯伍年拾贰月贰拾柒日。陸年正月初壹日奉圣旨:是。”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80):崇祯存实疏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这是目前唯一一件存世雷跃龙朝廷任职原始档案。

按:七月二十日,一生坎坷、贫病交加、走投无路的王元翰抱憾病卒于南京客舍,享年六十九岁。友人捐资殡殓,葬于江宁太白乡吉山。

十一月十五日,继母梁氏因“忽感风寒,医治罔效”病故,享年六十八岁(1566-1633)。讣文从新兴州发出,五个月后才到北京。

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三十三岁

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王锡衮任詹事府司经局洗马并掌管司经局③孙秋克.明代云南文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39.。

四月初十日,在北京收到继母梁氏病故讣文,草拟“解职丁忧”奏疏《奉为循例陈情恳乞天恩俯赐恤典以光泉壤以隆孝事疏》,第二次丁忧回籍,处理继母后事并着手生母移葬事宜。(《新兴雷氏宗谱》)

秋八月,由姜思睿倡导修建的曲江新城提前完工,雷跃龙应邀作《曲江新城碑记》④秦光玉,等,纂.滇文丛录:卷八十二:杂记类六[M].昆明:开智印刷公司,1946.。

按:从时间上推算,上年十一月中,雷跃龙在京收到讣闻,告假回乡丁忧。从北京回到玉溪,有一万余里路程。待他回到家乡己是第二年的四、五月份,正是曲江新城即将落成之时,姜思睿或当地官绅请他作碑记当在情理之中。再从碑文内容看,雷跃龙在新城落成时应该去过曲江参加竣工典礼,并与文中提到的人会过面,否则碑文不会写得如此详实感人。《曲江新城碑记》应为作者回到玉溪当年写下的第一篇文章。

崇祯八年乙亥(1635年),三十四岁

丁忧在籍。七月间,接朝廷圣旨,继母梁氏获崇祯皇帝赐祭:“梁氏看照例与祭一坛”⑤梁氏赐祭圣旨载于《新兴雷氏宗谱》,抄本。。云南布政司管守临元道事按察司副使宋云霄(按:《雷跃龙年谱》误作朱云霄)奉旨前往新兴州谕祭,姜思睿参与。雷跃龙遵旨“费千金,于沐氏勋庄研和大茔庄后山择得一片”山地,作为梁氏墓地。梁氏为入葬大茔庄凤凰山墓地第一人。

崇祯九年丙子(1636年),三十五岁

丁忧在籍。二月,生母周氏灵柩迁大茔庄,葬于梁氏墓右侧数丈处“丙子二月天子朔,奉太夫人安葬于本山之阳”。雷跃龙撰继母、生母墓志《皇明钦赐谕祭勅封安人梁氏雷太夫人柩》《皇明勅赠安人雷太夫人墓》。

五月二十二日,守丧期满,接吏部咨文,正月二十四日奉圣旨,提拔雷跃龙为礼部侍郎(正三品)。

在家人催促下正欲动身回京之际,继父雷一声(?-1636)突然“偶感风痰,溘然长逝”,病故家中。雷跃龙上疏朝廷《陈情恳乞赐典以彰孝治疏》,继续守制丁忧(按:二次连忧)处理后事,未能赴任。此时,致仕返乡多年的雷同声痰疾加重,“臣本生父同声风痰之恙,六载未愈”(《新兴雷氏宗谱》)。雷一声与梁氏合葬大茔庄凤凰山墓地。

按:《新兴雷氏宗谱·特恩录》载,雷跃龙在京为官期间,继父母、生父母相继过世,从1624年至1641年间,他曾经四次回籍奔丧,时间累计长达八年,在云南生活了一段时间。据赵尧生《明代丁忧制度述论》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史研究[J].2007:115-128.,明代官员丁忧(亦作“接丧”)回乡,需要原籍报官备案②据《澄江府志》《新兴州志》载,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至崇祯十七年(1644)时任新兴州知州是:柳芳阳,万历四十五年任;郭君聘,崇祯七年任;张尹志,崇祯十二年任;赵璧球,崇祯十七年任。,丁忧期满要有地方“保结”,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如违甘罪,结状是实”。丁忧时俸禄减半,官龄递减,就连离职服阙候补的时间都要扣除。由此可知,雷跃龙的四次丁忧,曾经对他的仕途升迁多少产生过影响。此间,雷跃龙结交好友,创作诗文,关注民生,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他的两部主要著作诗集《葵谷草》(1卷)、文集《逸余集》(2卷)中的一部分,包括备受诗家推崇,可与顾应祥名篇《昆明池歌》媲美的600字长歌体代表作《昆池篇》,应发端(成型)于此一时期。《逸余集》现已失传,对于存世版本《葵谷草》及其它几首杂诗文的创作及成书时间,笔者现倾向于《雷跃龙诗文校注》从作品内容、风格,“葵谷草”书名含义等综合析出之新观点,即:《昆池篇》和描写玉溪景物的10余首诗歌(《玉溪桥》《九龙池倚树问溪》《玉溪杂兴四首》等)属于前期作品,创作于天启、崇祯年间的四次丁忧期间。其余《葵谷草》中大部分诗作(含与方神生唱和的9首诗)创作于1644年国变之后,成书在南明后期至作者去世时期(1644-1681),系晚期作品。《校注》作者对《葵谷草》的潜心研究和对该书创作时段的梳理界定,在“暂系于四次丁忧期间”(《雷跃龙年谱》)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步③李翠芬.雷跃龙诗文校注[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该文补遗3篇:《曲江新城碑记》《奉为循例陈情恳乞天恩俯赐恤典以光泉壤以隆孝事疏》《陈情恳乞赐典以彰孝治疏》(此篇补遗残缺不全)。。

2012年初,雷跃龙入选由昆明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十八家谱主(兰茂、杨一清、杨士云、张含、王廷表、木公、李元阳、唐尧官、王元翰、王锡衮、苍雪、文祖尧、担当、赵炳龙、高应雷、雷跃龙、陈佐才、何蔚文)之一。玉溪市首批入选6人中,有3人形成年谱:雷跃龙、王元翰,陆天麟(后替换雷跃龙),其余3人(陈表、马明阳、万瑔)进入358位云南明代文学家名录,但没有年谱。后《雷跃龙年谱》因故退出,另行发表④孙秋克,姜晓霞,李艳峰,等,著. 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目前,雷跃龙研究成果的来源仍以雷跃龙纪念馆为主,但学界的介入力度正在加大⑤迄今正式发表的12 篇雷跃龙专题学术论文中,雷跃龙纪念馆占9 篇,其他来源占3 篇。。

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三十六岁

丁忧在籍。王锡衮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王锡衮,十二,乙卯,廿一,任。”⑥张德信,明代职官年表[M].合肥:黄山书社,2009:387.

秋月里,与知州郑清胤一行畅游抚仙湖并夜宿孤山寺。郑清胤当晚即兴赋诗一首《同鹿翁雷太史游环玉》:“海上孤峰峰上楼,巍然形胜冠南州。窗吞四面千山色,座纳三湖万里流。把酒正逢天气爽,凭栏更爱月轮秋。夜深共醉归禅榻,不觉钟声报晓筹。”①(清)任中宜,徐正恩,纂修.梁耀武,点校,新兴州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雷跃龙生父雷同声,字玄初,别号鹿门,诗名中的“鹿翁”考为其人。“雷太史”即雷跃龙。

按:据地方古民建文物专家考证,今玉溪老州城新兴路片区民宅,为云南省17个地州市中心城区最后一处成片保存下来的明清建筑群体。而新兴路88-93号,雷跃龙当年几次丁忧期间居住过的雷氏老宅所遗留的部分覆盆石(柱础)与木构件,具有典型明代风格,是玉溪城区仅存明代建筑,具有较高保存价值。

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三十七岁

丁忧在籍。撰《石淙杨文襄公传》,后录入《杨一清集》②(明)杨一清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附录二.1121-1122.。

八月间,接朝廷圣旨,雷一声获崇祯皇帝赐祭:“雷一声准照例与祭一坛”③雷一声赐祭圣旨载《新兴雷氏宗谱》,抄本。,比照雷跃龙同僚、保山籍四品文官翰林院侍讲闪仲俨之父闪继迪(15?-1637),云南布政司右参政王得育奉旨前往新兴州谕祭。雷跃龙派随身义子雷佐(翥),协助礼部及云南布政司办理“赐祭”对接事宜。“……为此具本,耑差义男雷佐賫捧具奏。崇祯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新兴雷氏宗谱·特恩录》)”。整个过程记录被雷跃龙合为《特恩录》,藏于谱牒。其中有两道奏疏:《陈情恳乞赐典以彰孝治疏》④《陈情恳乞赐典以彰孝治疏》,录入民国秦光玉编纂《滇文丛录》。《奉为循例陈情恳乞天恩俯赐恤典以光泉壤以隆孝事疏》。据此推断,崇祯皇帝两次赐祭和雷跃龙丁忧期间,雷佐(翥)回来过新兴州。

冬月,雷跃龙撰《大茔庄墓志》。开篇写道:“崇祯十一年孟冬月,作新阡于玉乞城西,实研和大茔庄后山之麓,循《泷冈阡表》故事也。予自万历己未通籍,由庶常而历叨部郎,显扬稍遂而温情实缺。欲迎养京师而道路荆棘,莫伸子志。欲终养回籍而王事鞅掌,难已臣心(《新兴雷氏宗谱》)”,表明雷跃龙效仿先贤欧阳修、范仲淹,购买墓地以“尽孝道”“惠宗族”的心愿和长期在京为官,远离故土,忠孝难全的愧疚与纠结。

冬十二月十五日,生父雷同声“痰疾”不治,猝然病故,享年六十二岁(1577-1638)。雷跃龙上疏朝廷继续丁忧(按:三次连忧)。

按:笔者从《中国明朝档案总汇》里查找到一件明天启四年(1624)雷跃龙第一次从北京回籍丁忧当年的《兵部为滇南道路险阻请免预定试期事行稿》。奏疏开头陈述元代开辟的由滇入京主要官道贵州路段严重受阻,往返内地官民及赴京应试考官、举人改走另一条通往内地的道路⑤“自古中州(中原)达滇三条路”:(秦)北行五尺道(由川入滇道)、(汉唐)西行蜀身毒道(川滇缅印度道)、(元)东行滇黔通京官道(由黔入滇道)。参见:郝正治编著.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04-157.之艰难险阻和严峻考验:“滇南远居天末,隔绝万里,昔黔戢宁之时犹多跋涉之难。今逆苗为梗,邮传不通,遂间关于蜀道,借径于蛮荒。自成都以西虽连云绝栈,犹可攀缘。而进自雅州以至建昌,以达滇境,迂回几千里,密箐参天,蛮夷杂处,汉法不行,邮传绝而轮蹄罕见,中途阻扼者不少。所以言滇差者无不趔趄却步,孤旅深经虎穴犬戎,倘有不测之变,长途不能如期而至。崇山峻岭,如春夏以及秋初,阴霖连月不休,瘴气终朝四塞,犯之者有性命之忧。臣等闻滇中新登贤书者,会试大半不至。”结尾处有皇帝敕命,自此由兵部派兵护送往来考官、生员:“行文滇、蜀二巡抚衙门知会,去则蜀省择遣将领督兵送至滇界交接。事竣回京,滇省仍遣将领督兵送至蜀境交接,始往返有卫而事保无虞也。”并宽限抵京期限:“主考奉命往来,着该省巡抚官严兵防护。试期不必预议,会试罚处,不到举人着通行。钦此钦遵。”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1)[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94-499.据此可知,雷跃龙首次丁忧回籍,往返走的正是这条让人望而生畏的“蜀道”。虽然它并非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秦岭陕川道,但其艰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时隔十年后崇祯时期的三次丁忧,情况好转,雷跃龙往返滇、京或转而行走更为安全顺畅的由黔入滇主官道⑦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富源县胜景关,为由黔入滇古道“汉民入滇第一关”。至今还保存着古驿道、古驿站。五尺驿道铺路石上,当年千军万马和无数云南汉民祖先留下的马蹄印痕迹随处可见。。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三十九岁

丁忧在籍。二月二十九日,雷同声葬大茔庄凤凰山墓地“先安人兆西数武”处(原配周氏一侧),雷跃龙撰墓志《明勅封太子赞善府君之墓》,遗址今存。在现存雷同声夫妇、雷一声夫妇两座合墓中,葬制有异,而此墓保存较好,残存墓穴及碑石、棺木、长条石、棺扣。另一座(雷一声夫妇合墓)墓穴早已被盗掘一空,今存地表神道石兽数只。2001年4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曾对该墓地进行过一次抢救性发掘,出土部分文物①普云辉.发掘明代礼部尚书雷跃龙墓葬[C]//红塔区年鉴.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336.。

四月十三日,王锡衮升北京礼部右侍郎:“十三年,擢礼部右侍郎。”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150.

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年),四十岁

五月,三次连忧毕,返京。五月二十日,接旨升北京礼部右侍郎署詹事府少詹事(正三品)。十二月,改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此间完成代表作《昆池篇》。

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四十一岁

五月,王锡衮举荐马士英为凤阳总督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7938.。六月二十六日同日,雷跃龙任北京吏部右侍郎、王锡衮任吏部左侍郎④(清)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5931.。九月至次年(1643)年底,雷跃龙调任南京礼部右侍郎。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四十二岁

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为何腾蛟之父何东凤、母廖氏合墓题写碑文:“何东凤,号鸣宇、廖氏墓”,右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雷跃龙题。”⑤吴谋高,主编.黔东南风物志[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568.原文何东凤“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兴州学正”有误,应为:“曾任云南澄江府新兴州学正”。据考,何父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何母卒于天启元年(1621),雷跃龙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时间为崇祯六年(1633)。因立碑时间不详,暂系于此年。

三月,王锡衮丧母,回滇丁忧。按:在整个明代云南籍官员群体中,王锡衮甲申之变前的入仕经历、历任官职与雷跃龙如出一辙:从考中举人、中进士,入翰林、任庶吉士、詹事府冼马,到辗转于北京、南京,任会试同考官、少詹事、詹事、礼侍、吏侍。最后,两人于崇祯十五年(1642)同期担任北京吏部左侍郎和吏部右侍郎。从1622年至1643年,从万历朝至崇祯朝,两人前后金榜题名,跻身翰林,远离家乡,在京为官,同朝同僚同事长达21年之久,堪称一段官场奇缘。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四十三岁

一月,南京吏部右侍郎改北京吏部右侍郎兼教习庶吉士。

三月,甲申之变发生。三月十九日北京失守,李自成进驻京师并于紫禁城登基,崇祯自缢煤山。42天后,大顺军撤离,北京被清军占领。雷跃龙趁乱逃离京城,南下,开始他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后半生。甲申之变,实为雷跃龙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分界点⑥著名诗人、原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于2012年9月雷跃龙纪念馆开馆日题书一副楹联:“一代帝师远小人居官以正 九州名士全高节报国惟忠”,高度概括了雷跃龙不同凡响的一生,抒发了作者对其才智品行的推崇和功业未就的感慨。近期,由玉溪民间雕刻大师王文襄制成木匾联悬挂雷跃龙纪念馆正门。。

按:高仓雷氏祖籍地为江宁府(南京)上元县。明初,始祖雷震伍随军入滇落籍新兴州。雷跃龙长期在南京、北京两都交替为官,义子雷佐(翥)一直跟随在身边,对南京一带很熟悉。但他此时为何舍近求远,不去投奔路程较近、仍被明军所控制的陪都南京避难(当时通过各种渠道逃往南京的官员不在少数。再说义子雷佐(翥)当时也可能没跟来北京,还留在南京),却不辞劳苦、万里奔波,辗转回到西南,推断他一是牵挂家人,二是对形势发展有自己的预判。

南明安宗朱由崧弘光元年乙酉(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十四岁

逃离北京南归途中。此时南方大部和整个西南地区仍然为明(南明)政权掌控。雷跃龙途经湖、广时,很可能与时任湖广总督的何腾蛟有过交往,甚至于在何处调养、居住,离开后仍有书信往来。但有关两人交往史料极少,《葵谷草》亦无记载,有待发掘。此间创作部分诗文,如《秋思四首》《绿珠楼》,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五月十七日,清军进入南京受降。弘光帝于此前弃城南逃芜湖,后被俘获,押往北京囚禁。清军攻占江南,贺王盛拒绝出仕,暗中秘密串联,与原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的榆林军头目平一统联手组织地下反清力量。

雷起龙独子雷翥(佐)在江苏昆山死于乱兵之中,享年廿五岁(约1620-1645)。《新兴雷氏宗谱·谱系》载:“十一世祖,荫生,客死江南,雷公讳翥,起龙公长子,跃龙抚,妣李氏,请旌表”。《新兴州志·烈女》载:“雷翥妻李氏,河西进士李思恂女。翥客死昆山县,李年二十二,矢志守节,静默寡言,秉礼严肃,行不踰阈,年八十卒。”①(清)任中宜,徐正恩,纂修.新兴州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204.《澄江府志》亦载。雷翥(佐)或在逃出南京城后在昆山被清军杀害,后由一同逃难的幸存者将噩耗转告家人。幸存者中不排除有雷跃龙当年从家乡新兴州带去的家丁随从,存考。

南明绍宗朱聿键隆武元年丙戌(清顺治三年,1646年),四十五岁

五月,弘光帝与南明秦王朱存极、晋王朱审烜、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王之明(伪太子)等十七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弘光帝年仅四十岁。

雷跃龙继续南下途中,是年行实模糊。另据考证,地方文献所载雷跃龙归滇后“间赴沅江,征兵谋恢复”之地名“沅江”,即今滇中玉溪市境内的元江县一带。当地亦有类似史料记载和传说。

南明昭宗朱由榔永历元年丁亥(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四十六岁

二月,永历帝自广东进入广西桂林。三月,孙可望、李定国采纳龙在田建议,率大西军入滇。四月大西军进入昆明。

王锡衮回籍丁忧期间遭遇国变,返京无望。先后被隆武帝、永历帝敕封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适逢沙定洲叛乱,攻占昆明,沐天波逃往楚雄避难,王锡衮正在省府招募兵员,被沙定洲裹胁囚禁,末能赴任。传闻孙可望入滇,沙在望风逃窜之前的四月十九日,将王锡衮杀害于云南贡院,归葬禄丰。永历朝廷以“一代纯儒,千秋劲气”褒奖,谥文毅、忠节。袁嘉谷以“仪型一代”赞其气节②孙秋克,姜晓霞,李艳峰,等,著.明代云南文学家年谱:王锡衮行实录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04-435.。

八月,大西军政权以昆明为首府,改年号“大顺”为“兴朝”,并为张献忠建立世庙,追尊“太祖高皇帝”,滇、黔二省地方官皆由孙可望委任。雷跃龙经过两年多长途跋涉,穿越大半个中国回到云南,在孙可望、李定国大西军中担任幕僚,族人雷申《石庵祖传》载:“丁亥,流兵入滇,遁至沅江,四府差官征取,为太守催逼就道,不得已见之,待以优礼。”

按:王夫之《永历实录》卷十四载:“永历元年……可望得滇平叛乱,詹事雷跃龙出降,以为伪相,绅士皆署伪司、道、府、州、县吏,以甲子纪年。”③(清)王夫之.永历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表明雷跃龙已经归滇,依托孙可望,于动乱中寻求对策。

雷弘熙(雷跃龙次子雷玺的长子)过继给客死他乡的雷翥(佐)为嗣子。“十二世祖,例赠修职郎雷公,讳弘熙,字亮公,妣李氏。玺公长子,继翥嗣,生子一名春畅。”(《新兴雷氏宗谱》)

永历二年戊子(1648年),四十七岁

四月,永历帝在南宁。八月返回肇庆。东南沿海郑成功水师迅速壮大,形成一支对清朝构成直接威胁的军事力量。郑成功派人前往广东,面见永历皇帝,欲在永历帝领导下共谋复兴,被封延平王。

永历三年己丑(1649年),四十八岁

孙可望派杨畏知、龚彝前往肇庆,联络永历朝廷,表达联明抗清并请求加封秦王的意图。是年底,白文选率大西军先头部队进入贵州,同明贵州巡抚范鑛结下抗清之盟。

永历四年庚寅(1650年),四十九岁

八月,雷跃龙跟随孙可望、李定国所部大西军主力移师贵阳。年底,贵州全省处于大西军管辖之下。

永历六年壬辰(1652年),五十一岁

二月六日,永历朝廷自肇庆播迁贵州。雷跃龙向孙可望力陈匡扶大义,迎永历帝驻跸于云、贵、桂三省交界处安龙,以为陪都。此时的南明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安龙永历朝廷,二是贵阳孙可望大西政权,相互制约。

《明季南略》卷十四《永历实录》载:“永历六年,时上在安龙。可望居省城贵阳,大造宫殿,论文武百官,凡四川、云南、贵州文武大臣数百人。授衔,以吏侍雷跃龙为宰相,贵州总督范鑛为吏尚,御史任僎为礼尚,四川总督任源为兵尚,御史张重任为科给事,方于宣(方神生)为翰林院编修,铸八叠印……”由此可知,此时雷跃龙转至贵州继续辅佐与清廷对抗的大西政权,受到重用。玉溪民间流传的雷跃龙为“南明宰相”一说应由此而来。《袁嘉谷文集·滇绎》亦有记载①袁嘉谷.袁嘉谷文集:第三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64-165.。

永历七年癸巳(1653年),五十二岁

南明延平王郑成功下令发动长江水路进攻,南明舰船数百艘、水师两万人直抵长江口,拟溯江北上抗清,收复江南失地。与郑成功保持着联络的贺王盛、平一统,指派眭本、姚志卓携带含有钱谦益意图的密信,前去贵州,找到贺王盛的房师雷跃龙,再通过雷跃龙与在贵阳的孙可望和在安龙的永历帝取得联系,共商如何实施东西联合出兵,最终会师长江,钱谦益和夫人柳如是慷慨解囊,出资募兵②顾态.南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永历八年甲午(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十三岁

大批南明水师舰队先后三次进入长江,直至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遥祭明孝陵,整个东南为之震动,南京危在旦夕。姚志卓从贵州秘密携带南明信札潜回江南,贺王盛联络各方里应外合,准备实施军事行动,但不慎泄密。这是明末清初复明运动的要案,清廷震动,派兵四处搜捕义军首领,贺王盛等随后被俘处斩。姚志卓带回的三件永历帝敕书与孙可望札檄、雷跃龙回书五件被烧毁③(清)江南总督马国柱残题本《欽命總督江南江西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今休致候代臣馬國柱謹題為首獲叛逆、公審已確、請旨正法事》[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己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7:184-188.。此案牵连大批复明义士,被清军捕获者,或斩、或绞、或刑辱,没收家产,妻妾子女送人为奴,亲属流放两千里或流徙关东。江南一带几个地下抗清组织亦连带被破获摧毁。一场雷跃龙参与策划、声势浩大、原本有望成功的大西军、内地义军与东南沿海水师三方联合出兵、收复故都南京的南明重大军事行动,中途变故流产。顾城《南明史》称“(这一事件)是由内地隐蔽着的复明分子钱谦益、姚志卓、朱全古、贺王盛等人经过调查研究,秘密策划,东西联络后形成的。”

据三馀氏《南明野史》载:六月,孙可望自黔还滇,急谋僣号。及期,冕小不可冠,自辰及午后大雨,震雷交作,可望不择而止,遂还贵州。

永历九年乙未(1655年),五十四岁

是年初,张名振、张煌言率领南明水师主力退出长江,回到沿海一带驻扎待命。这就是南明史上著名的、对清廷造成重大打击的“会师长江之役”。

永历十年丙申(1656年),五十五岁

三月底,李定国迎奉永历帝入云南,驻跸昆明。雷跃龙从贵州回云南辅佐永历帝,出任礼部、刑部尚书(正二品)。“永历十年……雷跃龙、扶纲、张佐宸、王应龙、龚彝(亦为甲申之变逃出北京者)皆可望党也。上欲安可望心,以跃龙、纲为大学士,佐宸吏部尚书,王应龙工部尚书,龚彝户部左侍郎。”④(清)徐鼒.小腆纪传[M]//贵州省安龙县史志办公室.南明史料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882.《南明野史》载:“二月,启用先朝礼部尚书雷跃龙入阁办事。跃龙为可望宠任,时告假在家,故持起之。”⑤(清)三馀氏.南明野史[C]//周宽文,杨亮功,吴幅员,等.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7.

永历帝颁发雷跃龙“褒封四代一品”(按:曾祖父雷霄、曾祖母姜氏;祖父雷鸣元、祖母李氏;继父雷一声,继母梁氏;雷跃龙及原配李氏)圣旨,加封其太子少保、光禄大夫(从一品),誉为“甘盘”“雾豹”。下旨扩修大茔庄凤凰山雷跃龙继父母、生父母墓地,按照一品规格重修墓园,辟拜台、神道、享亭,立牌坊、诰封碑及石标、石兽“石狮、石象、石马、石鹿各一对”(《新兴雷氏宗谱》)。圣旨中有一段话:“矧乃累朝旧德,表仪久著……丰神肃穆,器宇渊泓……摅《六经》为混噩,燥湿不刑夫险夷。”从中可见雷跃龙的个人气质修养与声望。

按:大茔庄凤凰山雷氏家族墓地,埋葬着“尊享一品”封号的雷跃龙生父母、继父母,明代曾三次被崇祯、永历皇帝下旨“赐祭”,如此高规格的明清墓葬,在玉溪市境内绝无仅有,堪称“玉溪第一墓”。但据最新考证,并结合雷跃龙长孙雷弘绪《告白书》和大茔庄村一块立于清咸丰年间的记事碑所载,在明清鼎革之后,从清乾隆年间新兴州学正王泷①(清)乾隆《新兴州志》卷六载:“王泷,字韶山,建水州戊子科举人,由直隶清河县知县告补,雍正八年八月任”“乾隆二年服阙再任”。卷十收录其两篇碑记《重修龙门桥碑记》《同善所义会碑记》,两首律诗《玉溪桥落成》。仗势无理强占坟地,在该墓地永历皇帝诰封碑下偷葬其母,气死雷弘熙(雷跃龙孙子)开始,一直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雷氏亡人入葬被视作“盗葬”,当地彝寨村民与雷氏族人之间数次发生争执冲突械斗,惊动新兴州、嶍峨(峨山县)官府出面调停(墓地位于新兴州与峨山县交界处),立碑为据。从清初到清末,围绕墓地的产权纠纷前后持续130多年(1734-1869)。最终,以雷氏家族被迫放弃而划上句号。

永历十一年丁酉(1657年),五十六岁

在云南辅佐永历朝廷。年初,加封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一品),至此,雷跃龙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永历四个皇朝,见证了大明由盛而衰的全过程,走完了他从七品到一品的所有官阶②朱供罗,雷兴龙,余晓聪.雷跃龙年谱: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获得了数十年从政生涯之最高荣誉。钱海岳《南明史·雷跃龙传》:“十一年正月,晋太子太保、文渊阁,上呼先生而不名。”

雷跃龙于上年三月入滇辅佐永历帝。是年五月,方于宣(按:号神生,贵阳人,南明大臣,孙可望编修,与雷跃龙多有诗词唱和并收入《葵谷草》)还在贵州,雷、方二人应分开于此间。附考:“《雷石庵遗集》有《寄方神生》诗九首,神生方于宣,孙可望编修,见《有教无类》篇”“……始知方神生与孙可望有关……《大雅·崧高》诗,有‘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语,神生之号,当取于此,此即方于宣也。”③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36-439.据陈垣先生考,方于宣的归宿,有被“凌迟处死”和“学佛告老”两种说法。因《雷跃龙诗文校注》作者否定方于宣即方神生,认为“方神生不可能是方于宣”,特节选小传证之。由于史料模糊,笔者之前也曾被困扰。在收到友人蔡传斌先生赠书并提供其它史料前,曾一度误将随同徐霞客入滇并前往新兴州拜见过雷跃龙的吴方生视同方神生。

孙可望挑起内讧,与李定国反目交战。兵败,携妻子逃往湖南降清,从根基上动摇瓦解南明军事力量,“前后战争,骁勇将帅十死九八”④(清)冯甦.滇考校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375.,南方版图迅速丢失,加剧了南明覆亡进程。

永历十二年戊戌(1658年),五十七岁

六月,清军三路大军南下大举进攻云、贵。十一月,清军攻取南明陪都安龙,进逼滇都昆明。永历朝廷原定迁播四川或安南(越南),后改为向滇西方向撤退,李定国护驾。雷跃龙跟随永历帝西撤,中途失散。

永历十三年己亥(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十八岁

正月初三,清军未遭遇大的抵抗即占领昆明。正月二十六日,永历帝抵达中缅边境,在下令随行文武官员“尽释甲仗”解除武装后,获准进入缅甸避难,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流亡外邦的一国之君。雷跃龙仍然名列永历朝廷宰辅,但他未必和永历帝一道进入缅甸,或有意留在国内,另有图谋。雷跃龙脱离永历帝的具体时间不详,待考。

二月,李定国部署在怒江以西磨盘山一带伏击清军主力,因叛徒泄密失败,南明军损失惨重。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对占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

四月,郑成功企图挽救南明残局,再次发动旨在攻克南京的军事行动。他亲率舰船三千多艘,水军十几万人,倾巢而出,势如破竹,直逼南京。沿江所至,传檄而降。南京指日可破之际,清军表面上纳款伪降拖延,暗中派人出城各处紧急调兵增援。因大意轻敌上当而寡不敌众的郑成功被迫下令收兵,匆促撤离南京,退回海上。复兴大业又一次功亏一篑。郑成功组织的这次南京战役,是晚明、清初反对满洲贵族推行暴虐民族征服政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

滇中元江大土司那嵩(?-1659),于清军入滇之际举兵抗清,守疆护土,抵御外族入侵,“永历帝授都督云南”“李定国以敕印招土司,联合古剌(缅甸)、暹罗(泰国)、并通郑成功海上,图大举”。终因寡不敌众,被吴三桂困于元江县城,不屈不降。元江城破,那嵩携妻带子举家自焚于城,“士民十余万尽巷战死”,那氏几乎灭族。钱海岳《南明史》赞曰:“嵩一门俱烬,节烈尤著。”①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3530-3532.

永历十四年庚子(1660年),五十九岁

隐居中缅边境腾越(腾冲)一带。李根源《景邃堂题跋》援引尹树人《廿我斋集》载:“永历奔滇,以前礼部尚书雷跃龙为刑部尚书。从驾西行,中途兵乱散失。跃龙薙发为僧,隐腾越雪山(今腾冲与缅甸交界处)中。”隐居者还有胡璇、周东华、徐宏泰、萧道明等南明大臣。陈垣先生将雷跃龙与唐泰、钱邦芑、邓凯等26人列入“遗民之逃禅者”②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云南丛书:明雷石庵胡二峰遗集合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9:21380.另见: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09-410.。又据,李根源《七绝·吊北斋公房阵亡团长覃子斌》附注载,腾云寺,为当年未追随永历帝入缅的南明遗臣逃隐聚会之所,旧时曾供奉着胡二峰、雷跃龙、徐宏泰,以及李根源先生第十代先祖李镇雄之神主排位。清末,李根源曾往拜谒,亲眼见到过雷跃龙的神主。

按:“送于洪经略(洪承畴),中途痰疾作而卒,时庚子十月二十八日也。”(雷申《先祖石庵公传》)

永历十五年辛丑(1661年),六十岁

三月,郑成功率南明水师进兵,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以为抗清复明基地。四月,缅甸发生政变。七月十九日,咒水之难事发。跟随永历帝入缅甸的42名大臣被杀害,但殉难大臣名单中没有雷跃龙。

九月,吴三桂率清军进入缅甸,索要永历。缅王派人将永历帝移交给吴三桂带回国内。

按:“辛丑正月二十八日卒于家。”(雷申《石庵祖传》)

永历十六年壬寅(清康熙元年,1662年),六十一岁

三月,清军押解永历帝抵昆明,囚禁翠湖边金禅寺内。四月,永历帝父子被缢死于昆明。五月,郑成功闻滇讣噩,暴病卒于台湾。六月,李定国暴卒于中缅边境。十一月,南明鲁王(监国)亦卒于台湾。“从1662年4月到6月,永历帝及其太子、郑成功、李定国相继离开人世,标志着南明复兴最后一线希望的彻底幻灭。”

按:《雷跃龙诗文校注》作者,对黄膺(湖南善化人,民国初年与李根源合纂《明雷石庵尚书胡二峰侍郎遗集》)较早提出并广为后人采纳的《杯湖亭忆旧》一诗为咒水之难雷跃龙留下的”绝命词”一说提出质疑。认为该诗属于崇祯朝前期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回到故乡去杯湖亭游览时有感而发的“与亲人的离别之恨”,“史料记载,雷跃龙并未随扈永历帝入缅甸,黄膺此说值得商榷。”③李翠芬.雷跃龙诗文校注[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其考论颇具新意与求实精神。据咒水之难幸存者邓凯《也是录》,经多方考证表明,雷跃龙“死于咒水之难”缺乏证据,纯属附会。

永历十八年甲辰(清康熙三年,1664年),六十三岁

自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之变逃离北京,南下云、贵辅佐孙可望、永历帝,到永历十二年(1658)跟随永历帝撤离滇都(昆明),最终隐居腾越,雷跃龙在颠沛流离的十多年时间里,先后创作了一批应景抒情诗作并结集署名《葵谷草》(共收录78首诗)。书名“葵谷”源于作者住所园子之名“退谷”一字之改,而“退谷”或又源于唐代元结与友人(武昌县令孟彦深)隐居的山谷“退谷”,后人以此代表归隐,雷跃龙亦借书名寓意归隐之意和对大明王朝不变的忠诚。

三月,与雷跃龙交往颇深的滇中大土司王耀祖(?~1666)发动大规模抗清复明起义,“云南大震”。按:今红塔区研和镇东山王氏与高仓雷氏祖籍地均为南京上元,王、雷始祖王自龙、雷震伍同于洪武朝随沐英平滇,后落籍新兴州。东山与高仓相距不远,王、雷有联姻世交之谊①(清)任中宜,徐正恩,纂修.新兴州志[M].梁耀武,点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00.“王敬(王耀祖祖先),南直应天府上元县人,洪武中从沐英入滇。滇平疾休新兴。”。

永历二十年丙午(清康熙五年,1666年),六十五岁

四月间,王耀祖义军宜良竹子山战役失利,王耀祖被俘,被杀害于新兴州大营。当年十月,这场声势浩大、持续一年多的复明义举宣告失败。李鸿祥将军曾在民国《玉溪王氏族谱序》中写道:“清初,吴三桂入滇,涂炭生灵,耀祖义愤难遏,于康熙四年檄令诸土司讨吴,不幸败挫,弗屈而死。临终遗嘱妻子,言悲壮不能卒读,直与日月争光矣!”②陈宝贵,主编.东山土司:雷跃龙、那嵩和王耀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12-18.其时,宁州(华宁)遗民诗人陆天麟,曾以七言《还村三绝》记录下避乱归乡后亲眼目睹的战乱给宁州百姓带来的灾难:“尸横道路泪如麻,不料余生尚到家。入室青青三尺草,晚来相聚有鸣蛙。风腥蝇闹路旁尸,谁为无辜老稚悲。日日鬼妻犹避走,青磷照夜到家迟。避兵儿女半无魂,四月五月犹出门。布谷催耕声断绝,只闻鸠妇哭荒村。”③(明)陆天麟.烟坪诗钞[M]//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整理.云南丛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11547.

按: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艰难过程。甲申之变后的几十年间,因圈地、剃发、屠城所引发的以江浙为中心的复明大案迭起,蔓延各地。可惜,这类大案在清初因政治上的敏感性,使其在公私史籍中被有意抹杀,世人绝少了解,这对史学无疑是一种损失,关于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因此遭到削弱④何修龄.平一统贺王盛复明案始末[J].历史档案,1990(1).。事实上,在明末清初,在全国范围内,曾经存在着长期、广泛、有组织的复明运动,云南边疆也不例外,新兴州王耀祖、元江那嵩两大土司奋起抗清就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年辛酉(南明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八十岁

过世于新兴州。留下一部《葵谷草》、一枚“南明铜印”和数座衣冠(疑)冢,真实墓葬地至今成谜。《新兴雷氏宗谱·雷跃龙传》:“公中万历戊午科(1618)第十名,乡试联捷己未(1619)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检讨、洗马春坊庶子、经筵日讲官、知制诰记注起居、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吏、礼二部尚书兼翰林院教习庶吉士,晋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祀乡贤。娶李氏,封一品夫人。次娶张氏,生子二,伯名徐润、仲名玺⑤对雷跃龙直系后人谱系名讳的考证,近期最新发现的三通雷跃龙撰父母墓志碑刻所记,均为“孙二长翥起龙出次壮跃龙出”,与《宗谱》所记不符,待考。。张氏亦封一品夫人。后享年七十九寿。”

钱海岳《南明史·雷跃龙》载:“为僧腾越雪山,后死新宁。”⑥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2678.清《澄江府志》载:“礼部尚书雷跃龙墓,在州南梁王坝后玉屏山麓”⑦(清)府志两种:澄江府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351.。民国32年《新纂云南通志》载:“雷跃龙墓,新兴州南梁王坝后,官至礼部尚书。”“雷尚书墓碣,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显考雷公诰封一品显妣李氏之墓。高四尺,广二尺,正书,在玉溪县。见拓片。”⑧李春龙,牛鸿斌,点校.新纂云南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386此拓片来源地不明。

按:2014年6月,失传多年的大茔庄凤凰山雷氏家族墓地被重新发现并确认。2015年底,在同一座山雷跃龙父母两座主墓下方山脊丛树林中,又发现明代滇中大土司王耀祖侄子、清代第一任世袭新兴州研和东山土司王凤(1634-1693)墓地墓冢十余座。东山土司当年管辖新兴州4山49座彝寨,从清康熙二十二年至民国十九年(1683-1930)止,传十代247年。2017年,总规划投资5.6亿元人民币、占地1,900亩的研和玉溪新陵园公墓(含玉溪殡仪馆新馆)福寿世博园项目正式动工。次年,占地437亩的主体陵区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该主陵区位于原雷跃龙家族墓地核心区域内,大致分布为:最上方山顶中央处,为雷跃龙生父母、继父母两座明代合墓遗址保护区;下方200米处,为新建当代著名企业家褚时健(1928-2019)父女墓园;再下方400米山腰处,为清代东山土司王凤及后八代世袭土司墓遗址区,新建的公共墓区及配套景观设施穿插其中。至此,这片远离城区的龟背形野岭荒山,承载着雷氏家族一段漫长的辉煌与屈辱相交织的历史,见证了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和明、清、民国、新中国沧桑之变,随着时代变迁、殡葬改革与传统土葬历史的终结,最终,从600年前显赫一时的沐氏勋庄、300年前皇帝“赐祭”专用墓地和“明代玉溪第一高官”家族墓地,逐步演变成为当今滇中地区一座集殡葬祭奠、文化传承、观光游览为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化大型陵园公墓。

又考,2018年12月,在江川区雄关乡麦冲雷居头村当地雷氏家族墓地十八座坟冢里,发现一处清道光11年(1831)冬月18日所立,疑似雷跃龙胞弟雷起龙第五代孙雷文傑的墓地及墓碑。该墓地对于考证雷起龙是否有后代(含继嗣)传世至今,以及江川分支的迁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经初步考证存在很多疑点和模糊之处:一是,碑文所记七人名字均与《新兴雷氏宗谱》对不上号。二是,前述《宗谱》《州志》所记“雷翥,客死江南”“翥,客死昆山县”。三是,《宗谱》里对雷翥嗣子雷弘熙的后人有这样一条记录:“十三世祖,雷公讳春畅,妣孙氏,亮公(雷弘熙)长子。”后面谱系断缺,在十四世祖名录里找不到雷春畅后人相关记录,有无后代存疑。四是,此事还牵扯到谱系有载的“雷翥”和谱系无载的 “雷佐”是否为同一个人等等,相互掺杂,真伪难辨,需要作进一步梳理考证之后才能下结论。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南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

10月15日,坚持抗清复明数十年、始终奉永历帝为正朔的南明延平王郑成功后人、末代延平王郑克塽(1670-1707)降清,献出台湾,40年的南明终亡(1644-1683)①柳亚子先生曾提到“南明史料这个名词,是我杜撰出来的。所谓南明的范围,是从公元1644年,即明历崇祯十七年甲申五月三日弘光帝监国南都起,到公元1683年,即明历永历三十七年癸亥八月十三日,汉奸施琅入东宁,延平幼王朱克塽出降为止,其计40年。”参见:柳亚子.南明史纲·史料[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4.291.史学界至今对“南明”的断限理解定义不一。。起于石头城,终于台湾岛,最惨烈悲壮者,莫过于安龙、缅甸、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