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背景下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2022-03-16高青兰李梦真
高青兰,李梦真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021年5月6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5个文件,明确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标准,有利于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源头上提升教师队伍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作为未来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本文所指公费师范生为省属高校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开启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也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一、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特定职业领域内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发展潜力,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完成实际教育任务、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3]。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他们职业规划发展的基础和综合素养的体现,更是师范院校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老师职业能力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大教师职业能力。从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这一特定主体出发,在师德践行能力上,不仅要注重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引导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形成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更要涵养他们的乡村教育情怀,为未来扎根乡村教育,更好地做乡村学生的引路人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实践能力上,不仅要传授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政治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更要加强实践教学技能的训练,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政治学科特色教学能力;在综合育人能力上,要着重引导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充分发挥政治学科的德育性质,将学科德育和综合育人融合渗透[4],做到以人为本实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自主发展能力上,要激发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不断以实际行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适应社会对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任务。
二、一体化背景下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发力,协同作战。作为未来乡村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主力军,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一)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乡村要振兴,教育须先行。巩固推动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关键在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未来就业方向基本固定在乡村中小学校,是乡村思政课教师常态化的补充源头,他们的到来能为乡村教育注入生机勃勃的“年轻力”,让乡村学校参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了最扎实的基础和最厚重的底气,打通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能为乡村教育注入活水,有利于发挥乡村思政课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地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步伐,巩固一体化建设成果,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二)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特别要重视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养,配齐建强乡村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职后的实践成长,更取决于职前打下的教育教学能力基础。作为未来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有利于为办好思政课提供关键助力,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储备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后备力量,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锻造一支政治信仰坚定、专业水准精深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提高乡村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支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乡村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乡村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关键在以理服人,贵在改进教法[5],这些都与乡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能力紧密相关。作为乡村思政课教师的后备军,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可以为乡村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增强教学实效。首先是能筑牢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根基,为未来站上讲台奠定基础;其次是能帮助师范生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培育;再次是能涵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在教学中发挥出思政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关键任务;最后是能帮助师范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注重专业成长不断研究吸收新知识,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自我诊断,反思教学,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是提高乡村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力支撑。
(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坚实保障
中小学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军,肩负着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仰的重要使命。为此,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有利于他们涵养教育情怀,提高政治站位,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因此,在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他们“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能力,有利于帮助乡村学生筑牢思想根基,树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三、一体化背景下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兴未艾,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都需担负起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未来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公费师范生政策体系不完善
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发展既要“螺旋”又要“上升”,这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一体化建设中的短板备受关注。目前,乡村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化补充来源于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主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虽然我国在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但其中仍然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作为其中的重要主体,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遴选机制不科学。首先,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进入机制较为单一,实行志愿填报一次性选拔,制度设计又从“入口”给予了优惠政策,最有可能吸引的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却不一定能保证这些学生有志于从事乡村思政课教育事业。其次,入学前没有进行职业性向测试,对毕业后履约的思想准备不足,造成部分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不愿意从教,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再次,政策规定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有编有岗”,这意味着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拥有入学资格的同时也获得了就业保障,缺乏多重选拔机制和职业竞争,难以有效激发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机。
二是培养措施不健全。当前,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但从内容来看,政策多还停留在阐述公费师范生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对于如何培养公费师范生仍着墨不多[6]131。首先,在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上,政策制定较为偏向公费师范生这个整体,缺少针对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具体制度、体系和标准,无法为各大师范院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实施细则。其次,作为公费教育政策与公费师范生之间的执行主体,各大师范院校从各自学校发展角度出发“重构”政策,选择有利于自身的部分执行,最终可能导致政策执行重形式轻实质,无法保证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的实施效能。因此,针对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体系还需在细化专业培养方式、构筑培养质量标准上下功夫[6]132。
三是退出机制不完善。由于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和趋利性,导致部分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在入校后缺少学习思政学科知识的兴趣,从教信念不坚定,产生转入其他学科师范专业或退出师范专业的想法。虽然政策大方向已经明确公费师范生要建立退出机制,但由于其“订单式”培养的特点,导致在真正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想要改变专业学科、从公费专业转入非公费专业很难实现,最终出现教育政策和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是就业激励不明确。公费师范生毕业后按入学前签订的协议规定须到农村学校任职,然而目前政策对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属于强制规定,政策的制定没有征求公费师范生的主体意愿。作为公费师范生的一员,在完成学业后,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须到农村学校任职,环境的转变导致部分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出现心理落差,加之工作压力、文化差异和专业发展等问题的出现,最终选择远走高飞,农村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仍然陷入“留不住人”的尴尬境地。因此,应该更为关注并不断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问题。
(二)师范院校的培养定位不清晰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源头储备。”[7]作为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储备力量,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所需要接受的教育应该是与未来职业相衔接的。然而,就目前高校对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宏伟蓝图的建设。
一是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培养脱节。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这是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的突出问题。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师范院校具备优秀的师资力量对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基础。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教学能力。要实现知识的传递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技能,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教学科学、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虽有着教学实践的环节,但教学技能训练不力,实践效果欠佳,师范生缺乏足够的学以致用的锻炼,导致教学实践能力不足,这正是当前师范生教育的短板,也是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是实践环境与未来就业环境脱轨。作为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多在乡村,理应在见习、实习阶段熟悉乡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了解乡村学生的身心特点,为未来更快适应乡村教学,成为合格的乡村思政课教师打下基础。但就目前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来看,在见习、实习阶段,与高校对接的实习基地多为县级以上中小学,乡村中小学实习基地少之又少,缺乏与未来就业环境相对应的乡村教育实践基地,这容易导致他们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产生环境落差感。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落差进一步导致他们归属感缺失,产生主体自觉性危机,最终出现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引得来”却“留不住”的现象,影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布局。
三是考评体系与专业发展需求错位。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评判认定上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评价主要依赖院校师资力量,缺乏外界新鲜活力尤其是一线优秀教师的注入,缺少多维度视角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方式千篇一律,主要的考核方式为传统的期末考核、课堂作业和课堂表现考核,缺少针对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如微格教学、说课、试讲、教学设计、集体研课磨课、班主任工作等[8]。再次是评价具有滞后性,这主要表现在实习过程中,一些一线中学指导教师工作繁重,在上多个班政治课的同时还兼班主任工作,有的还跨年级上课,难免疏于对思政公费实习生进行及时评价指导;加之高校实习领队教师受自身专业的限制只能起到带队作用,无法指导不同专业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且他们常常不在实习学校,这必然导致指导不力和实时性评价不足,不利于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内驱力不足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他们自身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由内而外地推动自身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部分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学习内驱力的不足却成了阻碍他们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乡村教育情怀缺乏。教育情怀作为教师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叙事,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9]。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旨在培养志愿服务乡村教育的优秀青年教师,从根本上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公费师范生毕业后需要到乡村中小学任教6年,然而就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而言,他们之中有的当初选择就读该专业并不是因为乡村教育情怀的驱使,仅仅是迫于分数的限制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还有的是冲着“公费”名称二字才选择就读,但毕业后根据协议他们必须从事乡村思政教育工作,难免产生“强制”而不是“吸引”的感觉,这往往导致他们在入职后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影响一体化建设中乡村思政课建设的进程与实效。
二是自主发展意识不强。政策保障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毕业即“有编有岗”,意味着他们已经提前预定了工作岗位,有着政策的兜底,不必面临市场的挑选。这也导致一些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意愿和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的主动性,很少自主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一味等待政府的统筹安排,最终造成自身思政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不强,达不到社会和学校所期望的思政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这是当前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一体化背景下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前途与命运,也关乎乡村思政课的教育质量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要想下好“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这盘棋,赢得一体化建设“满盘活”,必须依靠相关责任主体,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培养模式、激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主体自觉性,统筹各方力量,培养高素质乡村思政课建设接班人,进一步提升乡村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质量,群策群力地激活一池水。
(一)强化国家政策保障,确保培养实效
公费师范生政策是国家发展高质量教育事业的时代所需,它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也焕发了乡村教育的活力。作为公费师范教育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来确保培养实效。
一是把握方向,立足大局完善相关政策。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不仅是师范院校的使命,也是推进教育强国进程的关键环节。在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上,首先,国家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与师者情怀,筑牢他们理想与信仰的情感根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使其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其次,国家要结合社会需求制定具体的培养政策,加大指导力度,形成统一的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标准,指导各高校的培养工作,使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制度化、体系化、标准化,让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有章可循,赋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健全机制,保障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入职后的相关利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思政课教师为中心,为他们参与一体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大多到乡村任教,国家要完善乡村思政课教师生活补助、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周转宿舍等必要的生活条件,以及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职业发展空间,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他们有热情、有尊严、有底气、有能力去做好自己所从事的思政育人工作,让他们“下得去”,也“留得住”。
三是搭建平台,助力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是保障。一项职业的吸引力更多地体现在其社会地位和能否为就业者未来发展提供支持,如果未来发展受到限制或者没有好的发展平台,即使免费接受教育,也不会有人愿意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10]。确保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除了待遇的适度倾斜,还需为他们创造专业发展的平台与机会,给他们打“强心针”,吃“定心丸”。乡村地区信息资源落后,不利于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国家要大力发展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平台,探索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培训基地,打通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链条,为乡村地区的思政课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成为乡村孩子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传承者和道德的示范者。
(二)完善高校培养方案,加强源头培养
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师范院校要精准制定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通过优化培养模式,建立职业能力考核制度,全面提升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加强乡村地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源头培养,满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小学段的需要,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螺旋式上升与发展。
一是明确定位,精准制定培养目标。师范院校在培养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注重乡村教育的需要,明确其作为未来乡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定位,为乡村教育培养具有扎实教师职业能力的优秀思政课教师,确保乡村思政课建设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接轨。其次是要注重培育乡村教育情怀,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是未来乡村思政课建设的主力军,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知识素养,还要结合乡村教育现状,通过开展乡村教育调研、与乡村教师结对、到乡村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让他们提前适应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养成乡村文化认知力和乡村教育情怀等内在职业品质,形成新时代乡村思政课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留住人才。
二是结合实际,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师范院校在制定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时,首先,要以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开设好思政专业知识课程的同时,注重补充通识教育和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加强专业课和选修课深度融合,完善理论课程体系。其次,要重视实践训练,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协同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强化校内教学实践训练,例如让学生集体备课、研课磨课、同课异构,定期进行试讲,或助推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参加各级教学比赛,以赛促练等;另一方面又要高度重视校外实践训练,建设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定期进行教育观摩、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参与一线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引导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做到知行合一。再次,要构建校内外师资共同体,统筹各方力量,打破培养的“独角戏”模式,引进外来优秀师资力量,聘请中小学优秀思想政治教师参与课程教学,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深度协同共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
三是多元导向,完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合格的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不仅要具有教学实践能力,还应具有师德践行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各师范院校要根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建立相关考核制度。首先,加强高校、学院、领队教师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评价主体的联系,形成多元化评价主体,建立系统评价体系。其次,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丰富的职业能力内涵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多样,因此要细化考核制度,做到考核工作精细化。再次,配备“一对一”专业指导教师,对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做实时评价,促进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师范生教师意识,锤炼育人本领
提高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政策完善、高校培养等都是外因,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本人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后备军,要加强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锤炼育人本领。
一是树立教师职业信仰,提高育德意识与能力。首先,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作为准思政课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紧密相连,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时代使命,应该树立教师职业信仰,做到乐教、善教、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要做传授知识的教书人,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因此,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要立足于人格的养成,注重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将“立德树人”内化于培养全程,激发他们的教育责任感和育人情怀,提高他们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更好地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培养学习内驱力,提升教师职业能力。首先,教师需要精心指导,让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认识思政课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发展趋势,激发学习思政专业知识的欲望和内驱力,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领悟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行动力。其次,师范院校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教育要回归师范性和职业性,弘扬师范传统,突出思政专业师范特色,用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统领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培养过程,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师范技能实践,提升其师范职业能力。
三是加大激励力度,激发自主发展意识。首先,师范院校应该完善相关奖励机制,设置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专项奖学金,完善公费师范生奖助体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健全就业制度,毕业时依照学习期间综合表现给予一定程度的优先选择工作的权利,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激励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最后,建立职后发展机制,在从教后为思政专业公费师范生优先提供获得国培、省培等培训学习和职称评定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提高他们参与一体化建设工作的能力,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