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2-03-16王国乔
王国乔
(永靖县刘家峡中学 甘肃 永靖 731600)
前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活化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生活化教学是指以生活为依托,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场景、生活实践、生活资源等,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由此推动他们探索知识、熏陶思想、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就初中学生而言,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是符合他们成长需求的。而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思想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而与此同时它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所以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课堂就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目前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1.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知识是产生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之中,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而就学科本身而言,它偏向理论性,不易于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时容易陷入枯燥、排斥的境地,所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必须寻找一种契合学生需求以及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而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聚焦生活,以生活的眼光去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这无疑增加了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所以结合实践,我们发现生活化教学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深入探究。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引入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而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他们渴望探索生活、体验生活,由此,就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学生能够有效融入,继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熏陶学生思想,引导良好行为。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是熏陶学生良好德行的最佳媒介。将生活化的内容引入初中课堂,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有效接受道德思想和法治意识的熏陶,还能够联系生活,落实优良思想下的有效行为,提升行为能力。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拓宽学生视野,促成学科能力。生活绚丽多彩,其间充满了丰富的可供学习的素材,是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的广阔平台,利用生活化教学,学生就能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知识,从多样而深入的层次看待问题,由此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具多元思维,从而推动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有效形成。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转折点,此时良好的引导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本身就具有了良好的与育人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带领学生共同探秘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提升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行为能力。
2.1 挖掘丰富生活资源,开启趣味教学
道德与法治知识本就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又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生活,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不能与生活割裂的。由此可见,在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需要用多彩的生活元素来辅助教学。而生活是广袤的,可供教育的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尝试去挖掘不同的生活资源,用多样的生活资源装点课堂,于是学生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学科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融入其中。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教学为例,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它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都是有关生命的一些议题,而对于这样的议题,初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教师就可以从生活入手,挖掘多样的生活资源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利用大自然的素材,为学生演示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又或者是生命起源的传说及探索内容等,让学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是生命。而后再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及其历程,如人的出生、人类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中显示出的生命的脆弱以及克服或战胜困难时体现出的生命的坚韧等等。通过多样的生活资源的补充,课堂就变得更加趣味,学生也就能够积极地融入,有效地吸收。
2.2 利用生动生活情境,推动情感塑造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同时注重理解性与应用性的学科,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能够有效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同时还要在生活中有效地应用,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最重要的目标。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所接触的生活事件少,生活经历较为单一,所以要想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就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体验环境,引导他们从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创设具有多样生活元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借助情境深入理解和思考,发掘其中的知识内涵,理解生活中的情感元素,从而推动自身情感的塑造,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以七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教学为例,班集体是学生生活的“大家庭”,对于学生来说,集体应当是他们需要共同为之努力的目标。而在集体中,难免会有摩擦、有矛盾,同时也会有互助与共勉,这是引导学生发展社会性、提升集体道德品质的重要契机。所以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不同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相互换位思考,体会不同立场的想法,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理解能力。比如以班级舞蹈表演排练为情境主题,学生需要去模拟班级排练的合理安排及最终排练目标的达成。而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站位或者出场顺序等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与想法冲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分别从组织者、参与者的角度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同时还能够理解不同角度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继而就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理解集体活动的不易,从而从大局考虑合理地解决问题,并且以此塑造谦让、温和的行为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3 借助有效反思活动,促进思想提升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较明显的特点,他们排斥传统的灌输或者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而是更加倾向于自主的、开放的、灵活的学习方式,只有在这样的方式下,他们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空间,推动他们自主吸收和接纳。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它理论性强,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已然不适应,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利用自身的动力去开展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反思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为题激发有效的反思,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深入地吸收和理解知识,也能够助力他们内心思想意识的有效提升。
以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教学为例,法律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学生也不例外。那么就初中学生而言,什么行为是违反法律的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社会道德联系起来教学,利用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比如教师提出问题:“有学生在操场捡到一块手表,等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寻找,于是自己留用,他的行为对吗?违反了什么规则呢?如果他捡到手表后,失主要求其归还他拒绝,那么此时他的行为又违反了什么规则呢?”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积极开展反思,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行为的对与错,并衡量出行为所违反的具体规则层面,由此,学生不仅深化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内容,同时也从这样的行为中收获了思想的提升。
2.4 依托实际生活实践,实现综合能力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思想发展的主阵地,那么生活实践活动就是学生综合能力形成的核心场,多样的理论知识或者思想意识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来内化与吸收,继而才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践行道德思想与法治意识的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还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依托生活实际,利用体验生活的契机,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内化课堂知识,实践道德思想,感悟法治力量,从而不断地提升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守法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永担社会责任》教学为例,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看似较为遥远,但实则与他们息息相关。那么在了解了什么是学生自身的责任后,教师应当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带领他们在生活中体验真实的责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到养老院,尝试去关爱和帮助老人,让他们理解尊老的责任。还可以组织他们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帮助调研或者解决居民的困难,维护公共秩序,让他们理解生活的责任。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义务活动,让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保护环境的责任。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就能够从身边的事情着眼,去理解如何实施自己肩负的责任,继而逐步积累,由小见大,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最终内化思想,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关键课程,它关系着学生价值观念的有效形成,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不容忽视。虽然对于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知识较为枯燥,有时也较难理解,但如果教师能够采取合适的方法,用生动的形式去呈现知识,那么知识也就会变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要从符合学生需求的生活化角度入手,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案例或者生活思想、情感,引发他们反思,使得他们可以真正在生活中有所收获、有所提升,继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观念及行为能力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