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及有效应对策略
2022-03-16钱晓飞
钱晓飞
(陇南市徽县幼儿园 甘肃 徽县 742300)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作为幼儿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的措施,帮助幼儿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幼儿教师在正确处理这种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甚至对幼儿以后性格、人格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影响。想要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就必须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特点及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积极地引导。下面笔者从幼儿教育实践中实际存在的“告状”问题着手,就该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
1.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幼儿自身利益受损或人身受到欺负
大多数的幼儿,如果遭到同伴的言语和身体上的攻击,就会向老师告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较弱的幼儿身上,当强势的幼儿欺负较弱的幼儿时,较弱的幼儿由于害怕而不敢反抗,就会向老师告状,以获得老师的帮助。幼儿告状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某某打我。”当幼儿心爱的玩具、书本、零食等东西被其他幼儿抢去而不还时,幼儿就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就会跑去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来维护自己利益。
1.2 以告状的形式,渴望求得老师的关注
有时候幼儿通过检举同伴来获得老师的关注。在家庭中,幼儿往往是整个家庭的中心,被父母宠着、疼爱着。而到了学校,幼儿希望周围的人也能以自己为中心,渴望被别人关注。在这个时候,幼儿就会借助告状来获得老师的关注,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满足。
1.3 幼儿交往能力薄弱,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不足,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所以和同伴发生争执时,幼儿都会寻找老师来解决问题。
1.4 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受委屈的一方就会通过告状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当看到自己告状的对象被老师批评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平衡感和满足感。
1.5 害怕被老师批评,推卸责任
当幼儿之间发生打架、破坏公物等情况时,大多数的幼儿都会害怕被老师批评,于是,有些幼儿就会最先主动向老师告状,说某某犯了什么错,以此尝试逃避自己的责任,不被老师批评。
同时还有来自间接方面的原因,如幼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特别是爷爷奶奶 ,于是就给孩子灌输如果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就一定要告诉老师,坚决不能容忍的教育观念。受此观念影响的幼儿凡是遇到他认为有人欺负他的事情就会告诉老师。
2.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2.1 幼儿告状行为呈一定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由于身心发展速度不同,所表现出的告状行为也不同。一般而言,小班幼儿向老师告状的内容多是谁谁抢了我的玩具、谁谁打了我,目的是要求老师对自己进行保护;中班幼儿由于认知、道德评价有了一定的发展,告状的内容逐渐由自身转移到注意同伴的行为,其目的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得到教师的肯定;大班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初步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观,对周围的事物也能仔细观察,告状的内容多是与同伴之间的意见不统一等等,目的是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2.2 幼儿告状行为多发生在自由活动情境中
这里所指的自由活动,多指安排在晨间、游戏等活动中间的一些过渡性活动。比如,早晨起来,幼儿有秩序的去盥洗室洗漱,没有轮到的幼儿排队安静等待;发水果时,没有领到水果的幼儿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待。在这种情境中,老师一般会要求幼儿不要随意活动,但是一些好动的幼儿,往往没有办法安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越是老师要求不要动他越是动,起来跑跑或者惹惹周围的同伴,这时幼儿的告状频率就会增加。
2.3 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是为了求得帮助和得到老师的表扬
幼儿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也不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每当出现消极情绪时,无法进行自我排解,只能依靠大人。在幼儿园,幼儿脱离了原本很熟悉的家人与家庭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环境,这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寂寞孤独、焦虑不安等等的消极情绪,这时幼儿在学校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通过向老师诉说来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耐心的用积极的言语安慰幼儿,消除了幼儿的不良情绪,增加了幼儿的安全感,帮助幼儿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态。
2.4 幼儿告状行为呈一定的性格特点
小班的幼儿,年龄大都在3岁左右,正是最好动、最活泼、最能说的时候,上了幼儿园突然让他管住自己的行为去安静的听别人讲话,这种规则一般情况下多数幼儿是做不到的。而对于那些内向、平常就不怎么说话、守规矩的幼儿来说,老师要求说不能说话就是不能说话,谁要是触犯了规则,就必须告诉老师。活泼外向型儿童在幼儿园一般都是胆子大,不害怕同伴,喜欢说话,喜欢与人打交道,他们心中要是有什么委屈不会藏在心里,反而喜欢一股脑把委屈全说给老师。但同时也因为外向型儿童太活泼好动,喜欢惹事,这就更容易使他们成为其他孩子的告状对象。
幼儿的告状行为一般有以下四种表现:1.求助型告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告状形式。现在的小孩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之间的集体活动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所以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养成了凡事不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愿意动不动就找老师的习惯。2.检举型告状。这是一种常见的告状形式。幼儿用自身的价值观去评判同伴的行为,当同伴的行为与幼儿的价值观发生背离时,幼儿就会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制止同伴不正确的行为。3.试探型告状。这是幼儿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一事情或行为的态度、看法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例如,幼儿向老师告状说某某从家里拿了几块糖在休息的时间吃,如果老师对此是持默认允许的态度,则可能这个告状的幼儿第二天也从家里拿几块糖在幼儿园里吃。4.关爱型告状。幼儿的内心是善良纯真的。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同伴遇到困难或者处于生病的状态时,就会告诉老师,帮助同伴脱离困境。
3.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策略
3.1 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往往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在游戏中,不是所有的环节都是意见统一的。当与同伴发生意见分歧时,由于幼儿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就会去寻找老师。如果老师能正确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就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告状行为从侧面也反映出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水平。在诸多幼儿告状事件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幼儿说话口齿不清,吐字、词不完整,不能很清晰很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猜测或者再三追问才能知道幼儿说的是什么意思。相反,有些幼儿在告状中口齿伶俐,思维逻辑清晰,说完老师就能很快地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此,从幼儿的告状行为中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语言及思维发展的水平,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3.2 运用恰当的方式分析应对幼儿告状的行为。面对幼儿的“告状”,许多老师往往都敷衍了事,甚至有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幼儿的告状,值得每一位教师去学习。首先要弄清事实,幼儿向老师告状并不一定都是作为“受害者”,有时候有些幼儿会“恶人先告状”,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弄清事实,防止因听幼儿的“一面之词”而导致处理告状行为不当,对幼儿的心理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其次要区分幼儿告状的目的。幼儿告状的内容虽然形形色色,五花八样,但只要教师善于倾听和分析,总能从中辨析出幼儿告状的目的;同时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告状类型采取不同性的措施,分类进行有效处理。
3.3 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引导幼儿自己处理。在一些小的告状事件中,教师可以发挥能动作用,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一些矛盾。例如,有幼儿告诉老师告状“老师,他踩我鞋”,教师可以引导犯错误的幼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下次我会注意的”等语句向被踩的幼儿道歉,被踩的幼儿可以用“没关系”来回应,让幼儿逐渐习惯用礼貌用语来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
3.4 积极开展各类合作游戏,提高幼儿的分享与忍让意识。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这种受到太多宠溺的环境下生活,幼儿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的性格,不会合作,分享意识差,凡事斤斤计较。幼儿园多开展合作类的集体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提高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分享意识,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让幼儿学会与人的交往中有时需要忍让,从而减少幼儿告状的频率。
3.5 合理引导和解决幼儿告状的问题。作为教师,并不是所有的告状都要管。有些幼儿因为告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一天告状的频率大大增加,一些很小的事情都会向老师告状,对于这样的告状,教师可以表示知道了,不去管,从而减少幼儿告状的行为。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告状行为的目的,让幼儿懂得有些“状”可以不告,有些“状”必须得告。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幼儿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向老师告状,分清告状,有些如“他不好好听课”、“他乱动了”等状是没有必要告诉老师的,但是如果是同伴或者别人处于生病、危险状态或者在做危险事情时,就必须告诉老师或者警察叔叔。
综上所述,幼儿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告状”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作为教师,切莫等闲视之。如果漠视孩子们的告状,既不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又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幼儿告状的行为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同时幼儿善于模仿,教师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道德修养,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鼓励幼儿多说“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相信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幼儿的告状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孩子的身心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