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视角下地域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探讨
2022-03-16赵慧慧
赵慧慧 宋 力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1.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的技术应用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中小学的美术课堂正在努力尝试转型,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1.1 美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及能力不足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创设有趣的文化情境,带领学生用美术语言描述多元的世界,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然而当前割裂式的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师多数为美术专科出身,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足,课堂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十分初级,美术课堂授课中技术运用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幻灯片制作,或者利用网络上现成的图片或视频作品进行课堂教学。美术课堂中部分知识和作品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中小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课堂内容枯燥无趣,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堂。
1.2 美术课堂内容缺少亮点,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较弱,教学设计不具当地特色
现如今多数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灌输式教育上面,授课依旧过于依赖课本,各地美术课堂大同小异,没有特色。中小学美术教材课程内容陈旧,与生活联系较少,课堂中使用起来存在较多局限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美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的教学课程。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大部分借鉴了西方,在课程选择和培养方式上面也多模仿西方,比如画画的基础课为素描教学,东方的写意文化受到西方写实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过分模仿依赖西方文化,会使得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缺失。美术教育理念同样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冲击,传统文化正被一步步挤出中心地带。长此以往,学生将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小学生代表了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养分,美术教师需要对所处地方特色文化作出甄别,吸取其中的艺术养分,将其开发成特色校本课程。艺术来源于生活,再得以高于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使得家乡文化对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教师应该巧妙的运用这种吸引力,将家乡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中。
1.3 学校硬件更新缓慢,不能满足新媒体课堂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多媒体课堂逐步代替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使教师直观地将思维过程呈现给学生,同时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它来呈现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把教师从受制于讲台前计算机操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增加师生互动空间,加强技术对于学生个体学习和社会协商的支持。大多数的中小学已经普及了电脑教室,但设备存在老化问题,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到及时更换,教育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提供给学生上课条件。美术课堂中有许多内容较为生涩难懂,学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和把握,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面,仍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更无法内化于心。这不仅达不到美术课堂的教育目的,还容易会造成学生“读死书”、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后果,中小学美术课堂的进行需要更快的教育设施普及。
2.地方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设计原则与依据
人类社会面对继承和发展两大主题,美术教育需要找到适合的方式去面对这两大主题[1]。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经历了千百年历史的考验之后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需要后代的继承和发展才能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同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传统文化得以散发出新的生命力;美术教育课堂得到新的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更亲切、更直接的接触到历史,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先人留下的文化宝藏。美术课堂的趣味性融合地域文化的时代性、地域性,十分有益于对学生创意与趣味的培养,进而达到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升级,最终使其自觉的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2]。
文化与国民性具有相互改变的关系,一方面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文化因子参与文化的建设会影响文化的品质,另一方面国民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到特定文化的改造,形成独特的国民性。特定的空间内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及风俗,中华大地56个民族,各民族各地区的大杂居小聚居更使得中华大地文化资源尤为丰富,正如尹少淳先生所说:“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中的一些宝贵的东西,传承到我们这一代如果断裂和遗失了,我们就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当滔滔不绝的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流经我们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为其增添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就是历史的庸人。丰富的传统文化都是掩盖在历史灰尘下熠熠发光的宝石,需要现代教育者拂去灰尘,将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中小学生是人一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烈的阶段,与众不同的课堂内容更能激发他们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教师应当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理解后将其应用乃至重构[3]。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将艺术生活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视频、音频等向学生展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作品,在课堂设计中着重突出地域元素,唤起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3.地域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运用
要将地域文化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并有效运用于中小学美术课堂中,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对新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美术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了解新知识,接触新领域,了解艺术、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联系,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及时性的拓展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探索文化本源,并充分利用到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提升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4]。例如在《折纸》一课中,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折纸的历史来源,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风格与传承,适度引入社会话题引起学生兴趣,结合地域性折纸风格引发学生对艺术风格的思考。课堂内容设计要关注中小学生年龄及认知现状,在教授较难的折纸技巧时注意适度原则。
解决师资力量问题之后,需要继续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占据中心地位。而在新型教育方式中,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科技感和前沿性启发学生用科技产品进行艺术表达[5]。例如,在讲述《折纸》一课前,让学生主动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关于《折纸》一课的资料,课堂通过多屏互动的方式将自己整理资料分享和公开讲解。学生在课堂分享资料和接受信息的同时,既锻炼到了美术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将折纸资料进一步整合之后,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实践,结合美术创作技巧和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再创作,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课堂中的《折纸》一课,受空间和材料的约束,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的美术课堂中,可以存在多种实践方式。教师可以抛弃传统的现场演示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视频演示和现场教学结合使用,学生可以更立体的了解折纸的细节,教师也增加了和学生交流的空间。较为复杂或者体积较大的折纸可以利用三维软件建模,多元的教学方式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效率更高。
最后老师可以在交互平台上与学生互动评价,在地域文化同美术的契合程度、新媒体设备运用熟练度、作品的独创性等方面对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给与学生展示平台,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更提高了美术创造能力和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的能力。
为进一步做好地域文化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工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传统文化正是由于其来源于生活,有着强大的现实基础,才展示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6]。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艺术作品,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类型的作品,并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艺术风格做出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了解。例如,在《折纸》一课中,教师可以找出详细的折纸教程视频,在视频引导中,学生掌握传统的折纸技能。教师控制视频播放的快慢,播放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查指导,实践过后教师补充传统折纸文化的相关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库。优秀技术手段的充分利用也会使教学目的事半功倍[7]。
结语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师首先应当立足于教材,同时做好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与再利用,将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课程相融合,转化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校本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更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体会到地域文化与美术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而主动学习并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