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有效课堂的探究
2022-03-16曹换平
曹换平
(定西市临洮县洮阳初级中学 甘肃 临洮 730500)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教学过程、时间和空间都被打开了,激发了学生的思想。物理教学工作从枯燥的气氛中走出来,教室里充满了生机,但是,将“对话”转换为“师问生答”的现象仍然存在,把“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注重活动而不注重体验,许多不协调的现象,如注重形式而忽视效率,这是新课程发展的障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提出了几点粗浅的见解。
1.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从中长期来看,物理课形成了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辅助的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写”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们滔滔不绝地讲着物理的定义、物理规律、物理公式和注意事项。而学生们则是迷茫、被动地听、记。下课后,学生们没完没了地练习题。因为老师的讲课用词简单明了,缺乏引导和启发,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规则的归纳,学生们不知道这一过程,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不够透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方式会造成老师所讲的知识不够扎实,他们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来强化和反复练习,这样,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会感到很累,使学生们的学业负担变得更重,这使同学们的物理学习热情受到了影响。传统的物理课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思路有很大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构建有效课堂的具体办法
2.1 生活即教育,凸显物理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一个重要的学说是“生活即教育”,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在物理教学中要以生活为例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提高物理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降低异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参与,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活动组织。以《浮与沉》为例,“浮”和“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就要求老师讲授,从这些常见的现象开始,让物理学的知识变得不那么抽象,加强对知识的直观性和活动性的认识,让物理课充满乐趣。例如,笔者先请同学们讲一些他们所熟知的事物,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东西,什么东西沉入水底。然后让同学们把他们在课堂上找到的资料都拿出来,例如:泡沫板,钢珠,硬币,磁铁,空塑料瓶,空玻璃瓶,鸡蛋,桔子等,猜一猜水中的东西是什么,什么东西会沉下去,然后,让学生们把它们放入水中,自己去试试。把学生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用学生所熟知的方法进行教学,然后,从生活的现象来看,进行实验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与综合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室的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教育的质量[1]。
2.2 备课充分,奠定课堂基础
为了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在课堂上下功夫,课程之前的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准备的时候,老师应该认真分析,理解,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整理,逐步向学生介绍全部的课程,为了避免一开始就设疑问难,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果是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只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来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课程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一次好的物理教学与精心准备是密不可分的。
2.3 方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许多证据表明,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研究领域中都有很大的成就,都是因为热情,牛顿这个有名的物理学家,就是因为对“苹果落地”感兴趣。然后,才发现了地心引力。英国的发明家瓦特,也是出于对“壶水沸腾”的热爱,后来,经过不屈不挠地工作和研究,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到来。生活中的探索是由于兴趣而产生的,因此,成功的事例数不胜数。比如,在学习“测量”一节学习中,我们能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纸张厚度的测量方式;在学会了“大气压”后,然后向同学们讲解墨水和钢笔的吸墨原理,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触及的东西做个范例,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把物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物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4 巧妙激发唤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1)精心“设疑”
对于初中生,物理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精心设计疑问。聪明的问题一定会使学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老师们会在正确的指导下,这是一种“柳暗花明”的作用。在特定的教室里,“设疑”是否能奏效,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水平。提出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启发意义,与初中生认知水平相吻合。比如,可以问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进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像一只小鸟在高压电线上为何不会被电击,而人,却会有性命之忧?“设疑”应与物理教学协调,目标明确。同时,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确保学生能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2]。
(2)“正反”对比结合
初中生们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受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的局限,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往往会犯错误。当老师时,要容忍他们暴露出来的缺点,并协助同学们对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一“正反”对比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是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可以适当地提出几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像是摘一个苹果,必须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跳一跳”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
(4)鼓励学生提问题
如果老师仔细地设定了一个公开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利用问题的开放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物理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有益的。在物理教室里,老师们所提出的开放式问题,都有其不足之处,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想法,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的觉悟,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去。以《密度》为例,老师可以根据下列主题来设计:“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物理量有关系吗?如果真的有关系,那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有了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会受到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反映出这门课程的文化背景,比如“爆竹声中一岁除”,这颗炸弹是如何转化能量的?“一叶障目”是怎么回事?透过这些开放式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3]。
2.5 恰当评价问题,开发探索思维
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总结出教小孩四十条,第一条和第二条是: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回答,认真回答,“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和看法”。在教学预设问题时,另外一个关键点也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对答案的评判。良好的评估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改善问题的处理效率,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增强初中生的自信心。初中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想要得到老师的注意。因此,老师必须对每个答案进行严肃地评估,尽量使用正面的话语,凡是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给予鼓励,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敢于回答的个性。对答对的同学进行表扬,并根据正确的答案再次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加强记忆力,鼓励那些答错了的同学,及时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纠正他们的错误,让同学们知道,就算他们说错了也没关系,错误还能帮助我们不断地去发现未学到的东西。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反应热情就不会受到影响,逐步形成积极的思想,养成主动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2.6 主动探究,感受过程
老师要摒弃死板的教法,把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重新成为“科学家”。掌握基本的问卷调查法,学会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数据的收集和评价的分析,尽情地享受胜利的喜悦。就像“平面镜”的内容一样,教师创造了一个情景,让学生在观看“水浇不灭的蜡烛火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经过深思熟虑,学生提出“这烛光在哪里,是镜面,还是镜外?”“这面镜子里的烛光怎么会显得这么小?”把蜡烛往远处一点移动,“那像什么样子的?”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总结,需要对象的大小,形状,位置,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进行探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提出了许多类似的“像大小相同”“像大小不一定相同”“像在镜子里”“直立”之类的猜测,教师要求学生在做计划,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理论,得出结论,并就调查结果的内容与猜测相符,那些猜测是矛盾的。学生们在进行探索时,不仅可以获得物理知识,也可获得丰富情绪经验,体会到物理学的快乐[4]。
结束语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事业,为了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思维等方面着手,持续探索与新的教育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把老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索与学习,让他们有自己的物理思维能力,建立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建立起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