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探析
2022-03-16祝英霞
祝英霞
(邢台市第五中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前言
古诗词文化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更是高考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大多数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不惜采用填鸭式教育,专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还会导致学生学习过于吃力且效率低下。在高考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最重要的,高中生的知识储备足以支撑他们对古诗词进行基本的鉴赏,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首先帮助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爱上古诗词鉴赏,从而自主的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其次,教师应当在响应高考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教师应当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试教育的要求达到一个平衡,这是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所有面临高考的授课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1.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相对枯燥
在高考的背景下,无论学生还是授课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压力,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不惜采用“死记硬背”这种极端的办法,学生的大量时间都被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所充斥,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倦怠情绪。再者,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了解古诗词的情感主旨,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只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果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完成教学目的,就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革新,激发学生赏析古诗词的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2 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错误认识
由于现代科技及现代文学的飞速发展,在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学习古诗词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基于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没有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教师如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当从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出发,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不单单是为了应对考试,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从中不仅可以窥探到一个时代的缩影,还能切身感受到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处境及情思,让学生学会享受学习古诗词的过程。
1.3 对于古诗词学生只会背诵
古诗词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中,早已淘去糟粕,留下的都是古人的精华思想,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先充分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只有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让学生产生更轻松且深刻的记忆,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2.古诗词教学要旨
2.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只有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才能够保证古诗词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语文课学习古诗词充满期待,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习基础的不同,对古诗词的领悟能力也不尽相同,在面对同一篇古诗词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其感受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自行赏析,并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及能力,还能帮助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打开赏析新思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对于教师来说,他们的任务是辅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提高对美的感知度及赏析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对古诗词最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抛出问题:“秋天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提到杨柳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从这个方面切入,自然的引申到古诗词的描述场景及意境,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古人对离别的刻画,体会到此人的离别愁绪,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
2.2 引导学生习惯朗诵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诵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同时,学生也能够根据重音字词、朗读节奏感受到作者情感的变化,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情感转换手段,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教师可以在让学生朗诵之前,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节奏划分,之后再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艺术的力量,例如《春望》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划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寄情于景,反托出荒凉凄惨的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意境揣摩的自主意识,朗诵的语速与停顿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含义,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2.3 讲解古诗词创作背景
古诗词能够真实地反映作者当时的境况以及心态,要想真正读懂一首古诗词,那必然离不开这首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因此教师在讲授一篇古诗词之前,应当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只有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这篇古诗词。例如,教师在讲解李白的诗时,应当先让学生对李白的生活经历以及写诗的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该诗蕴含的情感及中心思想。
2.4 解析表达技巧
在作古诗词时,作者会借助一些表达技巧以达到情感更好的展现,常见的表达技巧有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并熟练掌握诗词的表达技巧,就能更好的赏析古诗词。
3.古诗词教学策略
3.1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完善教学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现状,教师首先应当尝试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常常为了高考只针对考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就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秉承一个原则,既要针对考点进行重点讲解,又不能因此忽略学生对其他知识内容的需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诗词整体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加迅速的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深刻体会了作者的意图,学生才能够对古诗词进行更好地掌握及应用。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透过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上阕诗歌的壮美场面还有下阙中作家关于自已"早生华发"的无可奈何苦笑,体会上下阙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及感染力。
3.2 改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改变对古诗词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明白古诗词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美好愿景。古诗词中蕴含着广阔情怀,又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李白的浪漫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3 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欣赏古诗词
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系列教学工作的展开中,应当为授课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诗人的生平小故事,或者诗人在创作该作品的时候的人生阶段,由故事作为切入点展开对古诗词的讲解,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长安晚秋》一诗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眼中的秋景,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教师就可以通过作者的小故事引入这首诗:西晋时期,吴郡人张翰因为见秋风起,心中泛起了“莼鲈之思”,于是毅然辞官回乡。吴江古名“鲈乡”,张翰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幼饱尝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中。后来,不少诗人受到张翰莼鲈之思典故的影响,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并非他们家乡的产物,但他们也常常借题发挥,抒发思乡之情,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在一起。故事的延伸不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思乡之情。
3.4 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表述方式与中国古诗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较大程度的差异。在经典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进行教学指导,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的能力,多注意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掌握到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反馈信息,解决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意境和诗词内容的困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局限,不能尽善尽美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因此充分有效的合作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教学《采薇》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区分诗词中两种不一样的“忧心”,教师可先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合作进行学习这首诗的二、三段。通过交流学习这两段,学生就可以理解一种表现思 乡之愁的“忧心”是距离上的,另一 种表现思乡之愁的“忧心”是时间上的。
总结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华丽瑰宝,近年来,古诗词赏析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明白古诗词的重要性,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并深切意识到古诗词的语言文学之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困难、课堂效率低下的困境。在高考背景下,成绩固然重要,但让学生通过深刻理解达到记忆知识点的目的才是最优选择。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语言艺术的鉴赏品味,将古诗词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当端正教学态度,让学生切身参与进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及课堂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