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育教育如何有效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

2022-03-16张瑞娜

今天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雷锋课文

张瑞娜

(庆阳市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 甘肃 庆阳 745701)

前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不仅对提高小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其各项能力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帮助小学生形成提高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课文内容设计不同问题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课文内涵巧妙渗透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多样化阅读活动、指导合作学习等方式,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巧妙融合在一起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不仅会使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还会让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促其更优秀发展。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好奇心强,对于生活中的不良事物缺乏抵御能力。倘若受到不良影响,会影响严重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及其将来的发展。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丰富德育素材,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课文教学良好融合,不仅会让小学生加深对德育的理解和感悟,还会让其对课文内涵、寓意等深刻解读,促使其良好吸收德育教育内容。另外,现今是网络时代,小学生通常对网络充满好奇,在其缺乏判断能力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成长。通过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会使小学生良好判断事物,让其提高防范意识,对其身心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渗透德育教育也有极大的必要性。小学生通常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形成自私自大、骄傲傲慢等性格。通过引导小学生深度分析课文内容、内涵等,会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在渗透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会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固化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由此发生转变,积极主动学习语文课程,让其学习动力更加充足。不仅课堂教学质量、效率会明显改善,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

2.合理设计问题,将教学教育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若教师只是一味讲解课文,不仅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课文内容的字面含义上,对课文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也难以深刻体会[2]。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问能够有效引导小学生互动,引导其积极思考容及涵义,对培养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加以提问,将教学与德育教育巧妙融合,会使德育教育良好渗透,小学生的学习深度也会明显提升。

如,《吃水不忘打井人》一课,教师可以在讲解生字知识后让小学生先阅读课文再提问:“以前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当小学生积极回答后,教师再提问:“乡亲们去挑水,会不会十分辛苦呢?”然后,再展示干旱地区人们挑水时的画面,引导小学生想象:“假如画面中挑水的人是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日积月累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就会有效加深小学生的体验感。接着,教师再提问:“为何毛主席会在村中打一口井呢?人们为何要在井边上立一块石碑呢?”就会使其深刻理解毛主席的良苦用心,并领悟到村民们对毛主席的感恩之心。此时,教师再联系生活渗透德育教育:“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应该感恩哪些人呢?为什么呢?”引导小学生感恩父母、教师、朋友等,并表达出感恩的原因,就会有效让小学生加深对“感恩”的理解,让其懂得“感恩”的意义。不仅其会有效塑造小学生的品质,还会让其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良好掌握课文内涵。尤其是现今生活中,小学生被溺爱包围,缺乏感恩意识,通过良好的感恩教育,会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丰富阅读方式,引导主动分析课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良好感知课文内容,还会让其形成深刻感受。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应用平淡无奇的教学方法会使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和动力,难以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教师要注重丰富阅读方式,增加教学的新鲜感,有效吸引小学生才会让其主动积极展开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索课文内容,才会有效推进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计划。而且,还会让其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进一步提升。

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小学生对“雷锋”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先引入对雷锋的介绍:“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于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再利用幻灯片呈现雷锋的照片并引入问题:“什么是雷锋精神呢?”让小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再引入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分别扮演“小溪”、“小路”等角色良好课文,引导其深入领会课文,并让不同小学生分别分享读后感。此后,教师再渗透德育教育:“雷锋是怎样的人呢?帮助别人后,会为别人为自己带来做什么呢?”鼓励小学生分享其生活中帮助别人,以及得到别人帮助的经历,就会有效加强小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教师再对其加以引导,就会使小学生树立积极助人的优秀品质,从而达到良好德育教育效果。或者,教师也可以搜集雷锋的感人事迹,将其制作成微课件,让小学生在阅读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扮演“雷锋”及受帮助的人,再让其阅读课文,并分享阅读感受,就会加深小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教师与此同时对小学生的分享加以表扬和鼓励,并渗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育,就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小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4.指导合作学习,巧妙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注重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其能够快速理解、解读课文。传统教学模式下,是教师带领小学生分析课文,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独立学习、分析课文的机会,其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提高。教师要为小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机会,让其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和分析,才会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3]。但仅是让小学生凭借个人能力学习课文,其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集合多名小学生的智慧,让其深入探讨和领悟课文,不仅能够让其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还会让其学习质量明显提升。而且,也会让小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良好理解和吸收。

如,《落花生》一课,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与小学生互动:“花生,同学们都十分了解,它可以制作成哪些美食呢?”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后,教师再深入提问:“哪名同学知道花生是如何种植和生长的呢?”让其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探讨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再利用幻灯片播放花生种植及收获的过程,并让不同小学生依据自身的理解和记忆描述课文,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此时,教师立足课文提问:“课文中,父亲是如何对花生评价的?分析花生的生长过程、应用价值,总结做人的道理。”让小学生三人一组展开探讨,并让其在小组内互相分享对问题的理解。然后,教师再对课文进行深入剖析,渗透做人道理就会使小学生充分理解并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及品质。与此同时,也会使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5.引入丰富德育素材,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缺乏生动性,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性。新时代,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教学资源的生动性,还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引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有效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对德育教育内容会深度理解快速消化,教育效果会更加突出[4]。

如,《传统节日》这篇课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特点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渗透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立足课文内容将关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民俗视频、图文资料制作成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引入新课时,可以先通过生动的画面对课文加以讲解,使小学生对中国传统佳节、习俗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引入不同节日背后蕴含的故事,并同步播放与之相关的图文资料。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对屈原的故事加以渗透,使小学生对屈原的爱国情感深刻体会,会有效感染小学生让其形成浓厚的爱国之情。同理,在讲解课文中其它节日时,同时融入生动的画面并讲解其中的故事,挖掘故事中的人文文化,并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渗透,就会有效开展德育教育。不仅会使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升温良好学习课文,还会使其提升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注重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效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深入分析、领悟课文内容及含义,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可以丰富阅读教学活动,合理应用小组学习模式,以及应用先进教学技术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会有效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雷锋课文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