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2022-03-16杨振勋
杨振勋
(庆阳市环县思源实验学校 甘肃 庆阳 745799)
“深度”指的是超过一层神经网络,对知识进行处理,就像人们识别物体标注的图片那样。“深度学习”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区别与我们过去常见的“怎么样”、“对不对”等问法,让学生自发自主的去思考、去探究、去展示,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在特定的情境导入后,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知识内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情境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方向的行为方式。语文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让学生走进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老师良好的导入技能还能有效的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唤醒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语文课教学的导入技能也很多。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导入技能,同样的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会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授课时的具体环境,灵活选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下面,笔者就结合几种常见的情境导入方式谈谈自己的见解。
1.1 情境导入法策略分析
情境导入法指老师采用口述、听音乐、配乐朗诵、多媒体技术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方法。新课程实施中,许多老师经常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师所期望的学习效果。
1.1.1 音乐导入法
我校马新华老师教学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课前播放歌曲《母亲》,有效的渲染了气氛,再结合吟诵古诗《游子吟》,增强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节课,学生都在对母亲崇敬爱戴的感情氛围中去理解朱德同志对母亲所倾注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理解朱德“述其德-寄其哀-报其恩”的行文线索,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阅读文本,听着乐声,发挥想象,会不由自主的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受到熏陶和感染。
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多年,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自己的音乐教学中经常运用音乐导入法。比如:在教学综合性学学习《走进戏曲》时,用笛子演奏一段环县道情,模仿几句其他戏曲唱腔,再配合多媒体播放几段经典戏曲片段,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浓厚,“走进戏曲”也是水到渠成。在教学《蒹葭》这首古诗时,用箫演奏电视剧《在水一方》主题曲,竹箫特有的那种如泣如诉韵味,能把学生一下子引入那种悲戚的氛围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蒹葭》里那种强烈思念而不可得的悲怆感情。
荀子说:“声乐只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许多优势。说明音乐在对人的教育中的强大作用,也说明音乐情景的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适当展示一下音乐方面的素养,还能引起学生的崇拜心理,而崇拜效应对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时大有裨益的。
1.1.2 描述导入法
教师用富有文采、生动有趣的语言,叙述事情、描绘事物,创设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教学情景,或者运用灵活的修辞手法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能吸引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文本,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学习效果。
笔者在教学人物传记及传记的写作时,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本人姓杨,属羊,不吃草,还爱吃点白面、肉之类,有时还有点烟酒的嗜好。本人一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教学成绩有缺憾,也有令人骄傲之处。喜欢班主任工作,教学生涯中期间担任过二十六年的班主任,颇有心得,所带班级学生凝聚力强,班风良好。个人平时爱好阅读文学作品,喜欢研究教学方法,偶尔写点文章、教学经验总结之类,奈何天资有限,理论修养不够,作品往往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个人命途多舛,家庭曾遭变故,一生清贫,五十多岁还凭一辆破旧自行车丈量着学校到家中的距离。所以,我平常没有其他特殊偏好,不大和朋友一起胡吃海喝,闲暇之余吹吹笛、品品箫,权当蹉跎岁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明白学习人物传记,就要从个人经历简介、从事工作、主要成就、生活细节等方面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所在。当然,文无定法,作家的风格不同,各个作品的切入点不同,所写的传记构思、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不做赘述。导入的示例加上范文的学习,学生自己写自传就容易多了。
1.1.3 背景导入法
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它特殊的时代特色、历史环境、人文特点,作家的作品一定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学一篇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背景导入是必不可少的。
都德的《最后一课》成书于普法战争第二年,写的就是发生于普法战争期间的事。那么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普法战争的情况、法国的沦陷、法国人民身受的迫害这些情况必须让学生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热爱,体会作品蕴含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最后一课”的珍贵。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的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章很多,那个历史时期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战乱纷起,地域变化大,诸侯国之间、各类人物关系复杂。教学这类课文,就特别需要在导入环节讲清所讲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也可借助地图、或者借助多媒体播放故事,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的背景、人物等知识有个了解,学生学习课文才容易理解。
1.2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建议
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导入技能是没有严格的概念界限的,向上面提到的讲述事例、故事导入都可以归入情境导入范围。老师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加以运用。同时,在运用情景导入法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1.2.1 导入要有启发性。导入的设计要求能对学生对学习课文起启发、导引作用。罗巧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语文《搭船的鸟》时,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发现身边的美的景物没有?学生有的回答有,有的回答没有。老师接着告诉学生,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景,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接着提问:“什么样的眼睛能发现美?”并让学生阅读本单元的“单元导读”,由此引导学生观察翠鸟的外观、结合多媒体图片观察不同姿态的翠鸟的形象,同时结合阅读课文欣赏作者用创造出的形象美。最后送给学生一句话:学会观察,你就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的导入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用心观察,课堂的进程就顺畅且效果明显。
1.2.2 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创设的导入情境要与学习内容有实质性的联系,要针对这节课要教学的知识、培养的技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精心设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情景导入才更具针对性。教学《云南的歌会》,可以先从沈从文的《边城》说起,结合多媒体展示凤凰古城的图片,了解少数民族的乡土风俗,老师口述:“《边城》的情调已停留在凤凰古城的吊脚楼里,但沈先生对‘至善至美’的追寻却一直延伸到了美丽的云南。”再简介云南一些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有针对性的导入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课文。
1.2.3 导入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艺术素养、心理接受水平出发,立足实际进行设计。这也是我们平常要求教师备课备学情的一个方面。如一年级拼音教学示范课上,从今年的新冠疫情设计情境:新冠肺炎病毒爆发,我们需要从家乡紧急运送一批药品到武汉,需要我们记住药品的名字。接着以“巧记药名我最行”引出复韵母zi、ci、si,以“风雨无阻过难关”一个一个打开小药箱解决三个复韵母的四声拼读、加声母拼读,课堂导入设计浅显易懂、新颖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前的紧张、解决问题后的欣喜心情中学习,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1.2.4 导入要有趣味性。构建优质课堂教学特征的特征--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有一指标就是学生认为学习过程是有趣的。语文课导入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符合学生的爱好并力求认识与掌握学习内容的带有情感的倾向。笔者在教学《信客》一文时,先介绍网络、手机普及前身处异地人们的交流方式——写信、寄信,由此介绍中国邮政里信差的职业。今天我们学习的《信客》这篇课文叙写的就是这一特殊职业。在余秋雨的笔下信客只是在城乡之间送信捎物的人,近似于现在的快递员,他们的一生中没有诗与远方,而多了几分辛劳,让我们共同走进新课的生活。由此激起学生对信客职业的同情之情和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整个教学进程就顺理成章了。
1.2.5 导入要具简洁性。导入语流清晰、简短,不能喧宾夺主,耗时太久的导入活动反而不利于新课的开展。有位语文老师教学小学四年级语文《绿》时,由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导入,简短的交流后很快入题,多媒体展示绿色图片,通过朗读教学课本绿的内容、绿的含义、绿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作者对绿色所倾注的情感。可谓是干净利落,流畅稳健。
课堂导入是整节课教学的基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学习方法及成效。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时要把导入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充分统筹考虑,设计出与本课最为吻合的导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