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探析
2022-03-16刘洋
刘 洋
(平度市明村镇马戈庄中学 山东 平度 266700)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美无处不在,不论在风景上还在心灵上全部存在着美育的因素,但与此同时,缺乏发现美的洞察力。因此对于中国的初中教师来说,应当帮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寻找美,让学生不断体会与欣赏美,紧接着热爱及追求美,进而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新课标下,已经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不仅需要全面创新语文教学,还需要完全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保障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科文化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完全应用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将其投入在审美教育上,保障语文教学课堂已经突破了理性及抽象化基本概念的认知上,而是将感性与主观情感两者之间有效结合,将枯燥乏味及单一教学模式与手段不断转变成为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这过程中对美产生兴趣,进而全面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稳定发展。因此,在教育素质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全部深入挖掘,而且正在得到高度重视及广泛关注,当语文基础知识在实际上需要保障美传递的全过程,尤其针对思维丰富学生而言,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至关重要。在初中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担负着与承担着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任,不仅满足了我国素质教育对未来全能型人才审美素质培养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了初中生对审美能力及审美素养的需求。
2.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原因
2.1 符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受传统适应性教学的干扰,当前部分地方的初中教学模式面临许多问题。第一,针对语文教学及课程理念,部分初中教师也是以自己为导向的,这意味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东西,其有效性极差。据美国心理学家分析,学生语文审美知识可以在顺从、内化、同化等三个层次完成语文教育。其一顺从化阶段,学生只能够被动接触语文知识,并不能思考和发现其中的美。在同化阶段,学生则能够掌握和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能够在文本中发现美。在同化时期,学生则能够掌握和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也能够在文本中发现美,但却处于不平衡阶段。在内化阶段,指学生通过综合所学知识,在既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创新美。由于受到学生、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学校都处在同化阶段。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和入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意识和审美精神吸引力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语文课程的审美遗产,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重新定位语文教学以及关注学生审美素质,以适应现阶段发展的需要。
2.2 语文有独一无二的学科优势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时代,思想品德可塑力极强,也是审美素养逐步实现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汉语教育有着强烈的人文属性,在培育初中学生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难以取代的优点。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首先在科学教育文章的选用上。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由许多专家、科学家和教师精心选择的。体裁上大致包括了散文、诗歌、戏剧,以及小说。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并蕴藏了巨大的社会信息。其二教材的体系结构安排上。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教材,改变了原有的教材安排体系。内容变得严谨、合理、进步形成了完整的人文结构系统,这对中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最后的课堂气氛。通过丰富而多样的文学体裁,为初中学生语文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们能够通过采用说说故事、集体议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整合课本中丰富多元的文化体裁,与教师们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造了条件。
2.3 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选用语文教科书时,崇尚“真、普、美”,而摒弃“假、恶、丑”。“真、善、美”的教育主张,推动着学生价值观与生命方式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国人的人文素质很强,处处都有情感因子。在语文课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灵成长的特征,中国人的人文素养非常强,到处都有情感因子。在语文课中,教师针对初高中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美育的正面能量效应,不断引领学生发掘作品的人文价值,探寻作品的情感世界与审美内在要求,使学生对美的热爱和渴望深深扎根在人的内心,从而转向和创造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成才产生重要影响的美。
3.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3.1 努力建立高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
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中,应当有着博览群书及见多识广的能力,保障语文教学课程环境有趣及幽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及氛围活跃,从而保障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面聚焦于语文教育课程上。所以,教师们在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也必须发挥出引领功能和示范作用。
3.2 充分利用新教材,加强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
在语文新教材编排完成之后,诸多当代佳作及古代经典文章,全部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及人文素养。因此,语文课文意识并不局限在文字的认知与了解上,而是每篇文章全部凝聚着作者的创作灵感及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及情操,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对世界与生活上的体验。在发掘语文课本文学作品人文因素的同时,还需要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语文教育活动在培养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等方面尤为重要,同时还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一方面展示了人格培养的优质素材,另一方面有着较为丰富及深厚的文章,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及道德素养的最佳材料。所以,当教师实际开展课程教学中,应当将光辉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保障学生深受感染及熏陶,进而在无形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念。
3.3 借助新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活动,开设具有审美色彩的活动课程
在新课改革标准下,语文教师需要结合个人特长,不断拓展初中生的视野,将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保障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创设出了完全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活动。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及民俗文化为基础,还需要对人文常识加以培训,组织学生开展有关“闽南春节习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闽南春节习俗,不断探索闽南春节习俗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生命,完全掌握与了解生命的奥妙,同时完全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及意义,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不断思考及保证有限的生命较为灿烂及光彩。除此之外,当教师组织读书月活动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完全掌握世界各个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全新的人文环境,保障人文教育有着我国的特色,并且还有着中国时代的特色,从而保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及质量不断提高。
3.4 以写作教学的基础训练为载体,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语文作文写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将生活与社会结合起来,从生活、社会与学习等诸多方面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并将其当作写作材料而加以训练。因此,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的同时,需要不断帮助与同情弱小群体,保障学生将个人的爱不断被回报给社会及回报给他人。
3.5 重视语文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课程学习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长期过程,针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课程主要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拓展知识和视野,不断收集经典文章的内容和诗篇,并拓展初中语文课堂。比如朱自清《春》课中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朱自清的《背景》和《荷塘月色》让学生了解经典文章内容背后的魅力。当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课本知识时,初中语文的每篇文章的内容都是经典的,文章中的表达和情感也因此受到启发。对于初中生来说,在语文课程中进行文章内容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还回顾了中国初中课本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语文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及综合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3.6 诵读是形成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与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裴松之的《三国志笔记》曾说:“读百遍是有意义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读书过程是学习者了解、鉴赏和创造文学的全过程。比如教师需要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课文,促使学习者能够从自己的视角鉴赏文字的优美。同时在作品的首要部分,陶渊明先生用线条方式对“遗忘”、“突然”以及“欲望”表达了桃园的自然美。而具体来说,则勾勒出了渔夫的心态转变,虽然全文零散却朗朗上口,对于读者来说,为其提供了桃花源之美,并且表现出作家对世外桃源的热爱。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标准,不断转变以往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语文新教材的综合性效应,在语文课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和审美素质,有效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在全面促进初中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完全贯彻落实。总之,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不能局限于教学形式和教材。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工具,将审美理念渗透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深入挖掘语文文章内容的美,进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