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现代文之约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微
2022-03-16陈奇
陈 奇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重庆 400000)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阅读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生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学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一直是高考内容之一,虽然考查的篇章出自课外,但阅读能力则是来自于课内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利用好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谈谈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及其重要性
1.1 现代文阅读的重点
现代文阅读的难易程度并不固定,更多的是看作者的思想深度,与此同时还要求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仔细地去研究上下文之间的弦外之音,并且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字和词进行正确准确的注解,最终才能够通过把握一些细节、发现文章之间微妙的关联和精妙之处。而在解读文本的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发现文本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最终上升到文本整体的艺术价值。
1.2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当学生在研读一篇全新的现代文章的时候,首先一定就是速读,通过快速浏览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浏览文章大意,从而大概的了解文章或者诗歌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就需要开始对现代文不同的段落之间进行文本细读了。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文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高中语文教师对现代文阅读方法的理解不够充分
现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对于高中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但是随之反映出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应聘来的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不足,教学经验匮乏,导致学历与教学能力不匹配。所以在对高中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很容易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现代文阅读这种比较考察教学工作者工作经验的课程上就更容易发现问题,对于靠死记硬背知识点考取到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上会较为薄弱,对于现代文阅读本质的理解也会欠缺,因此在传授给学生们学习方法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2.2 学生们对陈旧的现代文学习方式缺乏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学生普遍追求潮流,因此他们对有趣的、新鲜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所以陈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定义了,而如果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仍旧按照从前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学生们的抵触心理。所以很多学生明显对传统的语文现代文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整体印象一般,认为语文现代文的学习就是枯燥的看文章和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实不然,语文现代文教学的课堂其实可以变得十分有趣,只是许多高中教师对这些教学方法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们也对语文学习难以培养出兴趣,最终无法去培养出自己强大的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3.1 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新课改一来,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出现在课堂。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兴趣,以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意义,让他们转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为积极主动的阅读。因为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只有认知多了,才能有实践的功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阅读的良好兴趣,就能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有了阅读的质和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让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实现学习的迁移。现代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题材、新的表达技巧,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3.2 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活跃阅读课堂气氛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有序、活跃的阅读环境,处于压抑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会被压制,得不到延伸发散,反之,在较为活跃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书中的内容。基于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想方设法营造一个有利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表达将学生引进到作品中,这也就是“情境教学法”即教师通过描绘或者一些形象化的手段将书中的一些情境通过语言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让学习者能够有着独特的不同于以往的见解。 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对于学习来说最好的刺激是材料”,这句话充分展现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关注点。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荷塘月色》课文的教学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了月下荷塘的图片,并且添加了悠扬的夜曲,让学生处于一种幽静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同时拟定了一些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完成,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模式也有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在教授其他的课文中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创设出与现实状况基本一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性的学习,保持自我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说明了当教学方法触及到学生的情绪以及意志领域时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3.3 掌握一般阅读方法
高中时期朗读现代文时,有必要强化三步阅读法。第一,先通读浏览文章,把握整体结构;第二,更深层次的研究文本细节;最终,总结一下联络的全文。依据这一教学策略,现代文本教学是由完全转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样可以促进全文的理解。例如,读《故都的秋》一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略读文章,对全文有一定的感悟,然后通过原文中的一些语句,总结了故都秋季的特征;与此同时,老师应当问这样的问题,比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有目的的阅读,快速地从文章中发现答案,并凭借自我的理解传达自我的观点。学生在表达自我观点后,老师就可以直接提出本文的学习的要点和疑难点,进一步的让学生更详细的研究秋季“冷静、清晰和悲伤”的意境,此外,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还能够掌握一些描述风景的方式与融合情感的技巧等。紧接着,老师就能够引领学生仔细阅读,文章中描写的一些秋天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探讨其特征,理解与之有关的意境。最终,老师应当与学生共同讨论:秋天的风景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例如:红叶似火的香山、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为何作家仅描绘了“冷静、清晰和悲伤”的意境?在学生表明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对其进行总结,促进教育过程的达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育学习者全面阅读的共同意识,提升学生的读书水平。
3.4 注重课外现代文阅读
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文学素材的阅读,才能够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和知识储备,进而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实现厚积薄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相应的开辟现代文阅读环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大量的现代文阅读,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畴,增加其知识能力的有效性运用。例如,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可以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巴金的《春》《秋》、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作品。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同样也要注重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学习,鉴于学生自控意识不强,教师可定期开展交流会,检验学生阅读情况,并适当给予正确指导和点化,使课外阅读作用最大化。关于课外阅读读物的推荐,笔者认为最好能够结合课堂阅读教学而定,为其推荐同类型或者同作者的文章,既便于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阅读知识,又能有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提高其阅读水平。比如在《雷雨》学习结束后,教师就可将《日出》作为推荐读物介绍给学生,深化学生对戏剧文章的理解,促进其阅读思维的形成。
结语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难度系数相对偏高,教师需要抓住阅读这一基础教学板块调整教学思路,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真实诉求,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恰当可行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以及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大胆质疑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