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022-03-16赵小军

今天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学计算计算方法运算

赵小军

(陇南市宕昌县城关第一小学 甘肃 陇南 748500)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能力培养逐渐被纳入教学目标。因为教育部门发现,如果单纯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而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很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导致人才无法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力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对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使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而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能力,可确保学生快速计算,且可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所以教师需将其重视起来。但通过调查发现,许多的教师并没有过多的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率,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下列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为教师带来一定启发。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重要性

纵观数学教学,每一阶段的内容皆蕴含着计算,所以只有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运算能力才可快速精准的进行计算,才可为其进行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提供保障[1]。就小学数学计算而言,其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即:需看对每个数字,并按照一定方法进行精准运算,倘若在运算过程中出现粗心大意、不注意等问题,便会导致结果错误。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很重要的。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现状

2.1 方法不当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可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可对学生的预算能力培养造成制约。所以,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就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多样化手段呈现题目,使其主动进行不断练习[2]。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教师未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视起来,通常会在教学活动中呈现较多题目,使学生进行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计算枯燥乏味,产生错误意识,导致计算能力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

2.2 缺乏自信

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的前提是学生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计算。但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数学计算。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为:数学教学较为抽象,计算内容较为复杂,学会随着学生的年纪增长而变化,导致学生产生了畏难心理,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计算出正确结果。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这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心导致的[3]。

2.3 忽视巩固练习

运算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付出一定时间与精力,并做到教学与课后巩固相结合。而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虽然形成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意识,但仅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了培养,忽视了课后的巩固练习,导致学生的基础计算技能受到了直接影响。例如最为明显的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题目学生都会,但离开课堂后,学生看到题目便不知从何下手。

2.4 口算速度慢

运算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重视计算准确率,还要重视运算速度。而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切实地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未将口算速度的提升重视起来,导致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受到了直接影响。

3.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特征

3.1 层次性

数学教学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那就是要能够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而运算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培养的,所以其也与教学活动一样,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4]。在这种情况下,运算能力逐渐呈现层次性特征。就目前情况而言,运算能力可简单分为三个层次。在这第一个层次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计算的准确性;在第二个层次中,需在此基础上增加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第三个层次中,需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增加运用技巧。因此,在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需做到计算与思维共同培养、发展。

3.2 综合性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计算通常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同时还会对学生的其他能力起到共同促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因此,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特征之一为综合性。

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策略

4.1 激发学生计算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如果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其即便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即便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解决。虽然计算与其他存在较大差异,但也需要兴趣的支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导师需将兴趣激发当作入手点[5]。

例如,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时,教师可将一些简便算法引入,以顺口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具有趣味性较强、可加强学生对计算知识的掌握的特点,所以可以将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激发出来,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以11×11为例,其结果为121,教师便可根据结果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顺口溜教授,即:11×11,两边一拉,中间相加。在顺口溜的辅助下,学生可轻而易举地记忆相关答案。如此一来,学生便可在遇到11×11的计算时,快速得出121的答案。又如,教师可引入计算抢答赛活动。即: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学生分为两组,并使其参与计算抢答活动。为激发其参与兴趣,并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教师可在课堂伊始说出如下话语:接下来,我们需要以两个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比赛内容为:抢答计算,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根据每个小组的计算数量及准确率判定谁获得胜利,赢了的小组可获得一定奖励,输了的小组需遭受一定惩罚。由于学生具有竞争意识、竞争心理,所以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进行抢答。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可得到培养、提高。再如,教师可定期开展数学计算比赛,并以奖状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氛围,使学生重视数学计算,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计算能力。由此可见,通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进行活动设计,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计算中的趣味性,并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来逐渐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4.2 养成良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学生之所以在预算过程中会出现失误,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算学习习惯。比如,计算完后不进行检验、计算过程中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字迹不清晰等,而这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及提升造成了直接影响。所以要想实现对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培养和提升,教师就需要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当做入手点[6]。

为此,教师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着重的考虑:①引入核心素养教学法,在对理论知识进行交涉的同时,是的学生能够逐渐的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细心、严厉、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明确计算的正确步骤。即:先审题,了解符号及数字,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特点。在了解了上述内容后,对解题顺序进行思考,明确自己应当先解哪一部分,后解哪一部分。其次,需对计算内容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明确其可以运用怎样的简算方法进行运算。在运算过程中,需做到一步一步运算,并在计算过程中遵循仔细谨慎的原则。同时,字迹需保证规范。完成计算后,且在一旁写下验算式进行验算。③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就要能够按照以上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倘若有学生未按照相关步骤进行计算,需予以批评。如此一来,学生便可明确按照上述内容进行计算的重要意义,便可形成相关意识。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能够逐渐的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从这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规程中学习习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也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来进行学习的引导,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为其运算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可使学生的运算精准性得到提高。

4.3 掌握正确计算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可对计算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可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造成间接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预算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可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对计算方法进行渗透,让学生也能够更加灵活的去掌握和运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算理有着密切联系,因为算理是数学家是不断探究、总结而来,是计算方法的基础,而计算方法较为抽象,如果教师仅是对计算方法进行教授,学生很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出现不理解、不明白的现象。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将算理当做根本,逐步对计算方法进行渗透。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算理知识进行了解,明确计算方法依托于怎样的理论,为什么要这么算、如何计算。并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引导学生进行运算,逐渐形成运算技能。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时,教师便可将算理当做入手点,对相应方法进行阐述。通过翻阅教材可以发现,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内容涉及到口算、笔算两种,而口算较为简单,包括但不限于100×12,30×40等,而笔算具有一定难度,包括但不限于135×10,135×22等。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相关算式,并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当学生将相关的内容计算完成之后,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去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探究,并阐述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旺盛、观察力较强的特点,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与他人进行激烈探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需将自身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算理进行探究,并明确计算方式的独特性,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要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知其然,更是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对计算方法进行有效教授,可使学生明确计算方法应该如何用,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奠定一个良好的数学运算基础。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之外,教师还可将教学辅助工具利用起来,比如小木棍、多媒体技术等,借助其优势,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运算的技巧的了解。

4.4 重视口算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口算是数学计算的基础,在学生的预算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将口算训练加强,使学生的运算速度、运算准确率得到提升。而且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口算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进行口算训练时,教师须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做根本。因为数学计算及数学教学会随着学生的年纪增长而发生变化,口算训练也应当如此。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运算能力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提升。

针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比如,教师可将九九乘法表中的算式当做入手点,通过将这些算式进行打乱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快速的回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口算速度、口算精准性渴得到有效提升。针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可选择一些整十、整百计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难的运算技巧,切实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运算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再将难度增加,如:25×4,125×8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在不断地练习中加深对相关算式的理解、掌握,做到快速精准的进行计算。同时,教师需将算式的多元性重视起来,并且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以及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多样化的算式,使学生对计算始终充满热情。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采用游戏化方式引入计算,还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问。如此一来,便可为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口算训练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规律呈现算式,可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学生可以感知计算魅力,对其产生兴趣。

4.5 改进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其应当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计算情况、学习情况,来实施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但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教授当中的重点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较低。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进行整百数的计算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计算方法进行教授,还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认知能力、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题目设计,使学生在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进行题目练习,将所学知识转变为技能。具体而言,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相对算理进行教授,在学生对其有了一定了解后,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尝试基于以往的学习经验及算理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对案例计算方法进行观察,使其明确整百数的计算应该如何计算。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呈现相应习题。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便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计算技巧的了解、掌握,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6 进行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将情景创设法利用起来,使知识蕴含于情景中,为数学题变得更有生命力而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到时可以呈现如下案例:小明一共买了12支圆珠笔,每支两元,买了14个本子,每个三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此一来,便可为枯燥乏味的计算增加趣味性,便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计算。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由此可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创设,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使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为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算能力培养需要采用一定方法,上述进行了简单阐述,教师可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培养。

猜你喜欢

数学计算计算方法运算
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浮力计算方法汇集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有趣的运算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
随机振动试验包络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