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护理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2-03-16赵晓红暨铭坚
赵晓红 暨铭坚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状态,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某疾病的并发症,均存在不同程度内膜重构、内膜增生以及肺小动脉血管痉挛等,早期患者术后在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电解质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肺动脉压会明显升高,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即肺动脉压大于体循环压[1]。刘秀玲等[2]认为,加强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可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机体康复。心脏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限于住院期间,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极为重要。鉴于此,本文纳入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项研究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该时间段内本院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150例,以“入院顺序奇偶性”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中,男45例,女30例;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47.62±5.84)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18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25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7.69±5.81)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例,初中19例,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2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5年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国专家共识》[3]中对“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经右心导管检查确诊;②临床资料完整、齐全;③患者、家属均已签署此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处于哺乳、妊娠期的女性;②中途从此次研究退出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存在严重认知、精神、心理障碍者;⑤存在酗酒、药物滥用史者;⑥合并重大感染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护士严格遵医嘱治疗,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住院治疗注意事项等常规护理。
1.3.2 观察组:①心理护理:护士应综合患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经济、家庭情况等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积极总结过去成功治疗的案例,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尽可能减轻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使其以乐观、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②心脏康复护理:遵循《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4]设计心脏康复方案。从被动运动逐渐过度到坐立、床边站立、病房中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量控制在:运动强度(靶心率)=静息时心率+(6 min最大心率)—静息心率)×80%,即基础上增加10~20次/min,以患者感觉不费力为主。出院之后患者在无监护的情况下可进行渐进式运动锻炼,具体包括热身运动(5 min)、有氧运动(15~30 min),缓解运动(5 min),共计康复训练12周。
1.4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干预12周后,对比2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戒烟、饮食、体重控制、血压情况、治疗依从性。(1)6 min步行距离[5]:在平地上划一条30 m直线,患者来回行走,记录行走距离,期间一旦出现脸色苍白、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停止行走。(2)焦虑自评量表(SAS)[6]:统计护理前、护理7 d后SAS评分均值,分界值是50分,50~59分(焦虑程度轻);60~69分(焦虑程度中);≥70分(焦虑程度重),分值越低,护理越有效,焦虑程度越轻。(3)治疗依从性判定标准:完全依从:完全可遵循护士指导,无抵触行为。部分依从:基本可遵循护士指导,偶有抵触行为。不依从:未遵从护士指导,抵触行为严重。总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护理前、护理12周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 2组6 min步行距离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2周后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2组护理12周后组内对比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比护理前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护理前、护理12周后SAS评分比较 2组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2周后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低,2组护理12周后组内SAS评分均显著比护理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护理前、护理12周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
表2 2组护理前、护理12周后SAS评分比较 n=75,分,
2.3 2组戒烟、饮食、体重控制比较 观察组戒烟、饮食、体重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2组戒烟、饮食、体重控制 n=75,例(%)
2.4 2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2组治疗依从性 n=75,例(%)
3 讨论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升高至一定界值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7,8]。临床症状为胸痛、晕厥、运动耐量减少、乏力、疲劳、呼吸困难等,对患者呼吸系统功能以及心脑血管等均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患者极易发生右心衰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9-11]。张永红等[12]认为,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及质量与患者预后具有直接联系。因此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及质量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护理具有被动性、单一性、固定性等不足,重点放在病情监测上,忽略了对患者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护理,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3]。
本研究示观察组护理后6 min步行距离明显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戒烟、饮食、体重控制率(90.67%、93.33%、90.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73.33%、70.67%),观察组治疗依从性(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心脏康复护理应用于肺动脉高压患者护理中有效、安全。现对心脏康复护理的优势分析如下:心脏康复护理加强对患者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护理,术前访视患者时热情、耐心、主动的向患者讲述肺动脉高压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肺动脉高压的认知与了解,促使其正确的看待手术、疾病等,稳定、乐观的情绪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皮质醇以及儿茶酚氨释放量,减轻患者心理以及生理应激反应,有助于降低肺动脉压[14,15]。另外术后加强切口护理,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期间加强电解质等监测,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等,尽可能将肺动脉压维持在稳定范围之内,心脏康复护理显著提高了肺动脉压围术期护理的安全性,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责任心、专业新,更加信赖护理人员,构建了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更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发展需求。
实践表明,心脏康复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荟萃分析显示,包含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使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下降8%~37%,心源性病死率下降7%~38%,猝死降低37%。同时心脏康复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16]。赵杰刚等[17]的研究也表明,基于合理行动理论的心脏康复教育模式促进了 PCI 术后患者的运动康复,改善了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任何运动或训练方式均存在一定风险,运动训练中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仍不可忽视。有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康复中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 1/34 673人次/h,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16 402人次/h;终身运动量>2 000 METmin/周可增加冠状动脉钙化及斑块发生风险[18]。
心脏康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二级及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和治疗手段,患者可通过降低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运动训练等综合方案达到心脏康复的目的。心脏康复提供以运动康复为核心的、包括医学评估、运动处方、心脏危险因素的改变、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营养和行为因素的干预在内的广泛的长期服务。心肺功能运动负荷试验简称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一种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它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电子计算机和活动平板(或功率自行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客观、定量地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其测量值包括最大摄氧量、峰值摄氧量、无氧域及每分钟通气量/二氧化碳输出率等。CPET检测无创、方便、易重复,结果客观可靠,能有效测定运动强度和方式,在心脏康复领域指导运动处方制定、评价临床疗效方面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可以提高康复训练的安全性[19]。栾艳霞等[20]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分级运动联合药物可以明显冠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降低死亡风险。与本研究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肺动脉高压患者采纳心脏康复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