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氨酸喷砂对慢性牙周炎菌斑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

2022-03-16李淑娟齐霞赵紫瑞梁向阳陈世照刘冰

河北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甘氨酸喷砂菌斑

李淑娟 齐霞 赵紫瑞 梁向阳 陈世照 刘冰

牙周炎是常见的慢性感染性口腔疾病,菌斑生物膜是导致牙周病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牙齿脱落,影响患者正常的咀嚼功能[1,2]。牙周炎患者治疗成功和维持长期疗效的关键是控制斑菌。专业的机械性菌斑控制是牙周炎患者的维护期治疗重点[3,4],牙周治疗维护期常选择龈下刮治术(SRP),容易造成根面损伤,甘氨酸颗粒喷砂抛光(GPAP)是近几年的新型技术,不但能够清除菌斑生物膜,并且对牙骨质的损伤更小,疼痛感更轻[5,6]。本试验选择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慢性牙周炎的患者24例,研究GPAP与SRP联合使用及SRP单独使用对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阳性率百分比、临床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等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及对伴放线聚集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含量变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共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9~6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GPAP+SRP的试验组和SRP对照组。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无系统性疾病;②有牙槽骨吸收的X线征象;③ 6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牙周治疗,3个月内未使用过任何抗菌药物;④受试者至少有18 颗完全萌出的牙;⑤口内至少有2个位点探诊深度为4~6 mm;⑥上述患者均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①处于口腔感染性疾病急性期者;②服用止痛药干扰疼痛评价的患者;③ 3个月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⑤有全身性疾病者;⑥吸烟者。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全口龈上及龈下甘氨酸喷砂(GPAP)联合SRP刮治方法,对照组单独SRP方法刮除龈下菌斑及牙石。2组患者完善的基础治疗和维护治疗皆由同一名医师进行,受试者对采取的治疗方法不知情,试验分组及试验数据采集皆由另外一名医师完成。

1.4 临床指标 PD、AL、PLI以及BOP阳性率百分比。

1.5 实验室指标 试验组于治疗前(基线)、喷砂后1周、刮治后1周及1个月;对照组于治疗前1周(基线)、治疗前、刮治后1周和1个月,随机选择探诊深度为4~6 mm的位点中两个象限的2个位点,用纸尖法进行龈沟液样本采集。每次就诊采集位点保持一致。将样本放到灭菌无酶1.5 ml EP管内,于-80℃冻存。使用QIAamp DNA Mini Kit 试剂盒提取样本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应法(Real-time PCR,RT-PCR)检测样本中伴放线聚集杆菌占总菌含量的百分比。RT-PCR引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公司合成。分析2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应用于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相关临床指标PD、AL、PLI、BOP%的变化,龈下菌斑中Aa占总菌百分比含量变化。见表1。

表1 可疑致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序列及总菌的通用引物序列(5’-3’)

2 结果

2.1 2组一般情况比较 GPAP可造成龈缘一过性出血,出血症状无需处理即可很快消失;而SRP可造成牙龈上皮轻度损伤,出血症状较明显,表明GPAP对软组织损伤较小。试验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皮下气肿等其他症状,仅1例牙龈萎缩、根面暴露患者出现了牙齿敏感症状,医师调整功率后牙齿敏感得到缓解,因此考虑喷砂过程中功率稍大所致。

2.2 2组牙周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基线水平)PLI、AL、BOP(%)和PD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PLI、AL、BOP(%)和PD各指标同治疗前相比,组内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PLI、AL、BOP(%)及PD的影响

2.3 2组Aa相对总菌百分比含量比较 在甘氨酸龈上及龈下喷砂治疗后,试验组Aa占总菌百分比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试验组Aa占总菌百分比含量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a占总菌百分比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图1。

图1 2种治疗方法的不同阶段Aa相对于总菌含量的变化

表3 喷砂后(刮治前)Aa相对总菌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3.1 牙周炎概述 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引起的,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细菌引起的感染有关[7,8]。近年来,以菌斑控制为导向的牙周治疗 (guided biofilm therapy,GBT) 理念逐渐得到国内外口腔领域学者的认可,强调有效的菌斑控制是牙周治疗的核心措施[9],甘氨酸喷砂逐渐成为牙周疾病基础治疗的常用方法。

表4 治疗前后Aa相对总菌含量的变化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伴放线菌聚集杆菌检出率,随着PD、AL程度的增加及牙周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10],因此本研究选择Aa含量变化为观察对象,使试验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对比性。为避免延误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本试验于治疗前采用全口龈上及龈下喷砂,并联合SRP的治疗方案,以探究采用喷砂改善牙周袋内环境,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疗效是否存在影响。由于治疗后30 d的实验室研究变化不大,且国人口腔清洁实施能力以及慢性牙周炎的患者的依从性大多较差,所以本研究的对象为,至少进行1个月完善的基础治疗后的患者。

3.3 甘氨酸喷砂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全口龈上龈下喷砂联合SRP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方案,结果显示治疗后PLI、PD、BOP、AL等临床指标以及Aa相对总菌的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提示龈上龈下喷砂联合SRP的方案能够有效清除龈下菌斑,明显改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内的状况,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良好,临床疗效显著。术后30 d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各项临床指标及龈下微生物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种治疗所达到的疗效间并无明显差异。由于本实验中样本量较小且牙周炎需要长期的维护期治疗,有待后续研究对长期疗效的数据进行完善。

Wennstrom等[11]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试验,证明GPAP与超声治疗对临床和微生物学效果产生相似的临床改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2 d,GPAP、超声治疗均能降低细菌总量,降低微生物再覆盖率;但此2项指标治疗后14 d基本回到治疗前水平。治疗后60 d,2组BOP和PD均明显降低。Flemmig等[12]对全口黏膜及龈上、龈下环境进行甘氨酸喷砂,结果证明甘氨酸喷砂能有效控制牙周袋内菌斑含量,与本实验结果相一致。有试验研究表明甘氨酸喷砂结合手动刮治和超声刮治能改善牙周维持治疗过程中的牙根表面光滑度,减少菌斑的附着[13]。

3.4 甘氨酸喷砂可用于多种牙体牙周疾病治疗 甘氨酸粉末具有颗粒小,磨耗低,抗炎等优点。在加压空气的作用下,砂粉与水混合,通过喷嘴作用于牙齿,从而有效清除菌斑。已有研究显示在慢性牙周炎维护期甘氨酸颗粒喷砂抛光治疗可使患者螺旋菌比例下降趋势更久,反弹速度更低[14]。此外,甘氨酸喷砂对多种牙体牙周疾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患牙,使用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超声龈下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在有效清除菌斑的同时,显著降低患者的不适,因此甘氨酸喷砂治疗可以作为根分叉病变非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案之一[15]。 甘氨酸喷砂可在增强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效果,如减少出血、控制炎症等[16]。

3.5 喷砂治疗联合SRP治疗的优势 研究报道,与超声、手用器械相比,甘氨酸粉末具有可被人体吸收,不易引起皮下气肿等术后并发症,安全性和舒适度较高,无明显疼痛等优点,更易于被患者接受[17],其舒适度较高可能与软硬组织损伤较小有关。有研究发现,刮治结合龈下喷砂可显著降低根面的粗糙程度,并促进牙周膜细胞在根面附着和增殖[18]。Simon等[19]报道,GPAP仅对牙龈上皮造成轻度损伤,而 NaHCO3 喷砂和超声刮治对牙龈上皮的损伤为中到重度。SRP治疗由于牙周袋内操作空间狭小,刮治不彻底易导致刮治后袋内仍残留少量细菌[20],刮治时易将细菌推入牙周袋深部组织,导致刮治后产生炎性反应,甚至一过性菌血症,体温升高等不良反应[21]。本实验中甘氨酸喷砂使Aa相对总菌含量下降,能有效的去除牙面和牙缝里的结石和色素,显著降低了细菌含量,抑制菌斑的再附着,控制了牙龈炎症[22]。本试验是在甘氨酸喷砂后行SRP,可大大减轻刮治后的炎性反应,降低菌血症等不良发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甘氨酸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舒适性,龈上龈下甘氨酸喷砂能使牙周炎患者PLI、PD、BOP、AL等临床指标明显改善、Aa含量明显减低,刮治后不良反应减少,甘氨酸喷砂联合SRP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甘氨酸喷砂菌斑
喷砂工艺参数对不锈钢表面环氧涂层结合力的影响
喷砂工艺对铝合金薄壁件表面状态和结合力的影响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面向大型构件的龙门式喷砂机器人系统
一种滑套喷砂器的研制
膳食甘氨酸的健康保护潜力(续1)
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的多重有益效应(综述)(续1)
非必需氨基酸甘氨酸的多重有益效应(综述)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