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征象对EC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分期的评价价值
2022-03-16刘玲胡修海甄杰天津康复疗养中心医学影像科天津300381
刘玲 胡修海 甄杰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医学影像科 (天津 300381)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CT和MRI征象对EC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分期的评价价值。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以本院妇产科2015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比较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生物学行为患者的CT、MRI指标之间的差异。研究CT和MRI征象对EC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分期的评价价值。结果:Ⅰ-Ⅱ期患者的NIC、ΔCT以及k水平显著高于Ⅲ-Ⅳ期;Ⅰ-Ⅱ期患者的Ktrans、Kep、Ve、Vp显著高于Ⅲ-Ⅳ期,不同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患者的NIC、ΔCT以及k水平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不同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患者的Ktrans、Kep、Ve、Vp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以及生物学的行为的诊断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检测。结论:CT和MRI征象对EC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分期的评价具有显著的意义。
子宫内膜癌(EC)又被称之为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随着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其发病年龄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3]。目前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多采取临床分期以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对于治疗方案的调整[4]。所以在对患者手术治疗前,准确对疾病分期,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意义[5]。本研究主要通过CT和MRI征象对EC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分期的评价价值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以本院妇产科2015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4~72岁,平均(55.25±13.56)岁,体重指数19.7~30.2 kg/m2,平均(24.59±2.69)kg/m2,病程1.3~10.6年,平均(6.39±2.32)年,绝经患者120例,非绝经患者30例,TNM分期:Ⅰ-Ⅱ期患者89例,Ⅲ-Ⅳ期患者61例,分化程度:高分化程度患者56例,中分化患者59例,低分化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6];②术后病理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损伤患者;②合并其他肿瘤患者;③合并免疫性疾病;④合并严重感染疾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采取CT检查,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使用东芝320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对患者的肘正静脉采用碘海醇注射液进行注射,注射速度设定为2.5~3.0mL/s,注射后60s对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计算标准碘基值(NIC)、肿块强化程度(ΔCT)、能谱曲线斜率(k)。
使用西门子1.5T超导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对患者开展动态增强MRI诊断,在注射造影剂后15s,50s,3min分别进行横轴位VIBE T1W1扫描。分析病灶部位的灌注参数,主要包括Ktrans、Kep、Ve、Vp。
1.3 观察指标
不同病理分期、不同生物行为患者的CT、MRI指标比较。分别对TNM分期Ⅰ-Ⅱ期以及Ⅲ-Ⅳ期患者、深肌层浸润(宫颈深纤维肌层浸润达1cm)与非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与非脉管浸润、侵犯转移与非侵犯转移的NIC、ΔCT、k水平、Ktrans、Kep、Ve、V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对患者的子宫内膜癌诊断效能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指标比较
Ⅰ-Ⅱ期患者的NIC、ΔCT以及k水平显著高于Ⅲ-Ⅳ期,详见表1。典型图片详见图1,图2。
表1.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CT指标比较
图1.子宫内膜癌Ⅰa期,子宫内膜表现为增厚,且边缘不清晰
图2.子宫内膜癌囊性肿块环状强化
2.2 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MRI指标比较
Ⅰ-Ⅱ期患者的Ktrans、Kep、Ve、Vp显著高于Ⅲ-Ⅳ期,详见表2。典型图片详见图3,图4。
表2.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MRI指标比较
图3.子宫内膜癌Ⅰa期
图4.子宫内膜癌Ⅲ期
2.3 不同生物行为患者的CT指标比较
不同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患者的NIC、ΔCT以及k水平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不同生物行为患者的CT指标比较
2.4 不同生物行为患者的MRI指标比较
不同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患者的Ktrans、Kep、Ve、Vp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表4.不同生物行为患者的MRI指标比较
2.5 CT联合MRI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效能分析
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以及生物学的行为的诊断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独检测,详见表5。
表5.CT联合MRI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诊断效能分析
2.6 ROC曲线分析
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以及生物学的行为的诊断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检测,详见表6。
表6.ROC曲线分析
3.讨论
有研究报道显示[7],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升高,患者的肌层浸润情况显著升高,研究显示[8],浅肌层浸润以及深肌层浸润造成的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0%以及40.0%。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对患者的以上生物学行为的有效诊断,对于手术的选择具有显著的意义。
临床研究发现[9],Ⅲ期患者多存在阴道以及宫旁浸润,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针对转移病灶进行确诊后,还需对患者进行盆腔外照射放疗。在临床上对于不同分期患者进行精准分析,指导临床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意义。在临床诊断中,通过CT扫描,可以对病变组织向周边组织的转移情况具有显著的鉴别意义。但是对于深肌层浸润情况的诊断效能不如MRI。本研究中,通过两种方法的诊断,避免了两种诊断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假阳性情况。而在实际的诊断中,MRI诊断中的矢状位的T2W1显示最佳,其对深肌层浸润的诊断具有显著的意义。在诊断中,对于病灶部位的组织通过较高的分辨率以及多平面的成像方式,对于子宫内膜的脉管转移以及侵犯转移情况具有显著的意义。而通过对患者的CT诊断,其对于深层肌层的浸润情况的诊断能力有限,但是其较高的密度分辨以及空间分辨,弥补了核磁共振检查在此方面的缺陷。曹廷志等[10]通过对患者的MRI以及CT诊断,可通过对患者的子宫大小以及肿瘤异常情况的准确分析,对于患者的分期诊断以及生物学行为具有显著的意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通过联合诊断效能分析,CT联合MR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以及生物学的行为的诊断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单独检测,提示在对患者的诊断中,子宫内膜癌诊断需要结合CT以及MRI联合诊断,进而对于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CT和MRI征象对EC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分期的评价具有显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