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盆底功能异常的产科影响因素
2022-03-16陈敬欢陈洁玲郭海玲王慧媛
陆 新 陈敬欢 陈洁玲 郭海玲 王慧媛
1.广东省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妇科,广东东莞 523945;2.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办公室,广东东莞 523520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由盆底组织因损伤、衰老等病因引起盆底组织结构出现病理改变,其临床表现为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及盆腔疼痛等,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的因素比较多,一旦发生该病就会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变化,引起盆腔脏器移位,从而导致各种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出现异常[1]。现阶段,妊娠与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是在妊娠期子宫重量的增加以及其在盆腔、 腹腔位置的改变,导致盆底组织承受巨大的压力,再加之雌激素水平的影响,使盆底组织变得松弛,进而在分娩时宫口扩张导致盆底支持组织受到牵拉出现机械性损害[2]。在此背景下,对于盆底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发现其病因包括年龄、妊娠、分娩、绝经等。大部分研究认为妊娠及分娩能够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3]。当处于妊娠和分娩期时产妇子宫、激素等均会出现一定的生理变化,对此分析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产科因素,对后期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产科因素是何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7月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收治的156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盆底肌力情况(盆底肌力≤3 级为异常,>3 级为正常)将其分为异常组(n=76)和正常组(n=80)。正常组产妇中,年龄19~45 岁,平均(32.1±1.5)岁;孕龄28~37 周,平均(32.3±1.7)周。异常组产妇中,年龄20~44 岁,平均(32.2±1.4)岁;孕龄29~37 周,平均(32.3±1.7)周。两组患者的年龄、孕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认知能力正常者;②孕妇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标准:①妊娠<37 周分娩的产妇;②既往有泌尿系统疾病、盆腔手术史及盆腔脏器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病史者;③患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既往有流产、引产及早产史者;④产后3 个月内接受其他盆底康复治疗者。
1.2 方法
统计并分析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应用上门人工指检法评分联合妇产科门诊仪器法(阴道电极)观察患者盆底肌力。并通过上述资料分析影响盆底功能的因素。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单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应用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自制量表评估患者盆底肌力级别:0 级表示无收缩;1 级表示存在颤动;2 级表示存在收缩但不完全;3 级表示完全收缩,但没有抵抗;4 级表示完全收缩,且具有轻微对抗;5级表示完全收缩,且具有持续对抗[4]。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78,重测信度0.77,问卷回收率为100%。并分析孕产妇盆底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孕产妇的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与孕产妇盆底功能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妇的BMI 与孕产妇盆底功能无关(P>0.05)(表1)。
表1 两组孕产妇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的比较[n(%)]
2.2 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年龄>31 岁,产次≥2 次,新生儿体重>4000 g 以及阴道分娩方式为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相关产科危险因素(P<0.05)(表2、3)。
表2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的危险因素赋值
表3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孕产妇在选择阴道分娩的分娩方式上多了剖宫产这一选择,并且剖宫产的选择率也逐年升高。妊娠时子宫会随着胎儿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胎儿在孕晚期会出现抬头下降情况,导致其宫颈出现扩张,从而造成盆底功能异常,使盆底组织变得松弛,引发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等一系列情况[5]。分娩和妊娠虽然是自然生理过程,但是在生产后会对产妇的盆底组织产生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发生抑郁症的几率比正常普通人高出5倍左右[6]。
妊娠期随着子宫重量和体积的增大,其激素水平、膀胱及尿道等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造成盆底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妊娠期时子宫在盆腔的位置就会逐渐垂直,导致本向后向下的合力逐渐趋向于向下,使得较大的力量作用在盆底支持结构[7]。妊娠早期,孕产妇的膀胱容量开始增加,但到孕晚期随着子宫体积的增大和重量增加等变化,膀胱容量逐渐减少; 右旋子宫会对右髂内外血管产生压迫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导致盆底组织缺血,降低肌张力,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撕裂; 妊娠期的性激素水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盆底肌肉的胶原纤维[8]。临床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均可以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9],这是由于在妊娠时子宫重量和体积增加、增大,对盆底会持续造成压迫损伤,而分娩又会将加重这一损伤,最终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研究认为,阴道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10]。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与孕产妇盆底功能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BMI 与孕产妇盆底功能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产妇年龄>31 岁,产次≥2 次,新生儿体重>4000 g 以及阴道分娩方式为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相关产科危险因素(P<0.05)。可能由于产妇分娩时,其盆腔筋膜、韧带以及肌肉会受到过度牵拉,削弱了其支撑力量。同时第二产程的延长以及胎儿头围偏大等会出现神经挤压及神经的过度伸展,引起盆腔发生神经出现生理或病理性改变,导致盆底肌扩张,肌纤维缩短,降低收缩力,致使盆底结构产生不可逆损伤,降低了盆底肌肉的收缩以及舒张功能[11]。而且孕产妇在每次妊娠时都会引起激素水平的变化,机体就会减少胶原纤维合成,分解增多,导致胶原纤维的形态出现改变,再加之分娩时的去神经损伤,容易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松弛[12]。随着产次的增加,其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和压迫情况也在逐渐加重,容易引起盆底组织变形、缺血、坏死,改变盆底局部解剖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盆腔脏器脱垂[13]。新生儿体重<2500 g 称为低体重儿,新生儿体重>4000 g 则称为巨大儿,随着新生儿体重的增加,盆底肌纤维肌力出现异常的概率也在增加[14]。在产科分娩中,若新生儿胎头比较大,或者第二产程延长等,尤其对于初产妇来说,多应用会阴侧切缩短第二产程,降低胎儿分娩时的阻力,但是术后愈合的瘢痕组织收缩能力也会明显降低。随着年龄的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是逐渐上升的[15]。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其盆底神经、肌肉及肌肉代谢等,均在逐渐退化和萎缩,从而降低了盆底支持组织的功能和肌张力,引发一系列症状[1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次和分娩方式能够对孕产妇的盆底结构和神经产生损伤,产后早期实施盆底肌肉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等在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效果,盆底肌训练能够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增加盆底神经运动元与兴奋频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可以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综上所述,产妇年龄>30 岁、产次≥2 次、新生儿>4000 g 以及阴道分娩是孕产妇盆底功能异常的相关产科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