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病的根本措施
2022-03-16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
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 潘 锋
顾东风院士主持学术讲座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福建省医学会、 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厦门市医学会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CSC2021)”,2021年12月17日在厦门开幕。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说,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血管年会是中国心血管领域中最重要的年度学术交流活动,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分会在2021年全面建设中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绩。高润霖院士、胡盛寿院士、张运院士、陈义汉院士、董尔丹院士、顾东风院士、 吴以岭院士、 刘德培院士等,以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见证了CSC2021 盛会的召开。
建立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顾东风教授在题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主题报告中,从我国心血管病负担和流行趋势、健康中国行动的心血管病防控目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预防和管理及展望五个方面做了精彩的阐述。
顾东风院士首先介绍说,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458 万人,占疾病总死亡的43%,每5 例死亡患者中就有2 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脑卒中、冠心病位列我国疾病负担第一和第二位。《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披露,全国现有心血管病患3.3 亿人,其中高血压2.45 亿人,脑卒中1339 万人,冠心病1100 万人。与2000年相比,2019年我国脑卒中和冠心病死亡率分别上升了26%和136%,心血管病住院总费用逐年上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形势严峻。
顾东风院士说,防控心血管病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健康中国提出的15 项任务中,11 项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防控有关。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提出,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 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糖尿病、 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面向老年人开展健康促进,实现健康老龄化。顾东风院士介绍,风险评估是在个体水平开展心血管病防控的基础,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分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构建了首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年风险评估模型、 首个精确评估个体ASCVD 终生风险的国人模型、国人脑卒中10年和终生风险评估模型,编写并发表了《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等,这些成果用于指导我国居民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顾东风院士介绍,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7 项评估心血管健康(CVH)的重要指标,包括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膳食4 项健康行为指标和血压、总胆固醇、 空腹血糖3 项生理生化指标。为进一步明确这7 项CVH 指标对我国居民ASCVD 发病风险的影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团队应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10年风险预测(China-PAR)”研究的前瞻性随访数据,分析了7 项CVH 指标对ASCVD 发病的联合作用强度和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为促进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和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该研究整合了China-PAR 项目的三个队列人群,总样本量近9.4 万人、最长随访跨度17年,新发ASCVD 疾病3457 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理想CVH 指标数目的增加,发生ASCVD 的相对风险逐渐降低。总体上,如果达到7 种理想CVH 指标就能够减少62.1%的ASCVD 发病,其中保持理想血压即收缩压/舒张压小于120/80 mmHg 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最大,可以避免33%~47.2%的ASCVD 发生。
顾东风院士指出,我国居民体重超重、 体力活动下降、 高糖、高脂、高油,吸烟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些危险因素也成为造成心血管病高发的“元凶”。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的核心要点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顾东风院士强调,当前我国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医防融合不足,“重医轻防”观念亟待转变;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了疾病负担;全方位健康管理体系远未建成,缺乏精细化医疗健康决策;公众科普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健康医疗数据孤岛化、碎片化,缺乏防治应用。顾东风院士建议,要树立全生命周期心血管病健康管理理念,在预防、筛查、急救、诊断、治疗、康复、健康追踪等方面,全科医生、临床医生、康复医生分别承担着预防筛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及各阶段健康教育的工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健康”才是人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之道。
全面落实五大处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在报告中介绍说,管理好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和预防血栓(4B)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抓手,关键是要守住两道防线,落实五大处方。第一道防线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零吸烟、多喝水,好心态、莫贪杯,睡眠足、别过累。第二道防线是及时发现和控制好危险因素,主要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还要注意吸烟和肥胖带来的危害,公众要提高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尤其要提升危险因素的控制率。
胡大一教授介绍,五大处方是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睡眠处方和戒烟限酒处方,做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除了合理用药外,也要充分重视非药物治疗的四大处方。积极的运动、健康的营养、做好精神心理、睡眠管理以及戒烟限酒都是良药。虽然药物治疗很重要,但如果没有非药物的四大处方配合,药只能越用越多,成本越来越高,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最终也控制不住心脑血管病,因此心血管防治不能单纯只在药物治疗上下功夫。如果能全面落实五大处方,就完全有可能用更少的药、更小的剂量、更低的成本、更少的副作用,真正实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下降。
“心血管病预防要守住两条防线,落实五大处方。”胡大一教授再次强调说,一要牢牢守住健康生活方式的底线,二要及时干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提高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体育和医学的融合是实现人民健康,做好运动处方的关键。但目前体医融合面临严峻挑战,因为广大医生懂医却不懂运动,而体育学院的毕业学生懂运动却不懂医,缺乏体医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未来要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学习运动。
胡大一教授介绍,他刚做医生时对于康复初期的心脏病患者通常建议卧床休息,但现在则是随着病情的稳定建议患者更早地进行运动康复,这样有助恢复得更快更好且生活质量更高,寿命也更长,这是医学理念的一个重大转变。胡大一教授也正是这一理念的推动者和践行者,2000年,胡大一教授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做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出了管好嘴、迈开腿,吃动两平衡,最终实现了体重理想并带动了危险因素的全面控制,21年过去了胡大一教授获得了心血管和关节健康的双丰收。
胡大一教授表示,临床医生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也至关重要,心脏科、消化科是双心医学的“重灾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非常重视问诊环节,一问病情、二问心情、三问工作生活经历、四问性格。此外,欧洲心脏病学会近年来越来越强调精神心理障碍会影响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双心医学是把医学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推向心理—生物—社会综合模式的突破口,医生懂得双心医学,就会在临床诊治中去了解一个一个的人生故事。双心医学使医学有了温度,使医生成为温暖的医生,双心医学是医患最和谐的医学,从心血管病预防和康复角度来说双心医学是不可或缺的。
胡大一教授对未来心血管病学科的发展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心内科、心外科要协调发展,共同为每一个患者制订优化的治疗方案;二是心脏中心应增设心肺预防与康复科,有场地、有设备、有编制、有培训、有服务的内涵才能真正把五大处方实现落地;三是应组建由精神科医师参与的双心医学会诊中心。医生在诊疗中不仅要关注心血管系统有没有器质性病变,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注意患者有没有焦虑的急性发作,惊恐和抑郁导致的胸闷、胸疼、心悸、乏力在很多心内科急诊长期被误认为心血管病。欧洲心脏病学会近年来强调要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指出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血压波动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预后。
胡大一教授最后谈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能够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未来心血管病防治的正确方向就是预防。希望医患携手努力,守好两道防线,落实五大处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我希望每一位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人生的新的发展方向,单纯发展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推动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使医学具有温度,做有温度的医生。”胡大一教授说。
粮食是健康的基础
作为营养物质的载体,粮食除了提供能量外正在逐渐开始承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使命,对心血管病、 糖尿病等疾病产生重要影响,粮食作为健康的基础正在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在12月18日同期举办的CCHC 2021 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启发教授对粮食健康理念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阐述了彩色稻米在的健康中作用。
张启发院士介绍,我国稻米产业正在经历由数量驱动向品质驱动的变革,调结构、提品质、增价值、促效益等重大战略转型为稻米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对稻米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安全美味,还要求营养健康。作物育种与人类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应改变几千年来稻米仅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状态,“主食”应承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使命。一项研究显示,和普通番茄相比,饲料中增加了富含花青素的紫番茄可使试验鼠寿命延长28%,食物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张启发院士介绍,彩色稻米富含健康营养素,价值亟待发掘。稻谷的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变化,而黑米可保持效应物质的完整性,胚乳可提供能量,糊粉层和胚可提供营养,果皮种皮具有保健功能;黑米保证了产量,黑米是糙米,比精米增加了超过30%的可食用部分,且增加的都是营养精华。张启发院士认为,美味黑米是开发稻米营养宝藏的钥匙,具有广阔前景。初步研究显示,黑米比白米和馒头的升高血糖的负荷低,其营养价值和健康效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启发院士表示,黑米具有多重获益并具有互利效应,可同时有效促进粮食安全、绿色发展、健康中国和农民效应。黑米主食化是粮食安全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使用绿色黑米优良品种的基因组育种,利用遗传资源建立生物学基础,利用基因组育种技术进行品种培养;第二要做好产业开发,形成各种高效生产模式;第三要建立营养价值效益评价体系,研究黑米对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
为患者排忧解难
CSC2021 期间,一场“关爱心脏、情满厦心”的大型公益健康咨询活动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举行,参加CSC2021 的国内十余位顶级心血管病专家齐聚现场,为慕名前来的近150 例疑难复杂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免费健康咨询。在医院二楼礼堂举行的科普大讲堂活动上,胡大一教授、韩雅玲院士、马长生教授分别做了健康知识宣讲,针对常见心血管病为患者和家属进行了科普宣传,指导患者科学维护心脏健康。
韩雅玲院士说,秋冬季是心血管病高发季节,在北方寒冷地区尤为突出。气温下降以后,人体血管若无法适应则会由舒张或半舒张状态突然变为收缩状态,若过度收缩或收缩时间过长则容易引起冠脉痉挛,导致心血管病发作,所以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保暖。对于一些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如晨练,北方寒冷地区患者更需注意保暖。同时,秋冬季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度减少工作量很有必要,放松心情,减少压力也很重要,当出现心血管不适症状时要及就医,按医嘱用药。
韩雅玲院士认为,只有医生队伍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治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努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因此临床医生除了会坐堂行医外还要走向社会、 走向基层,有责任有义务为公众科普各类常见病知识,指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在健康咨询活动现场,韩雅玲院士为一例年近80 岁的复杂老年心脏病患者详细分析了病情,该患者合并多种疾病,包括肿瘤术后、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曾做过两次心脏支架手术治疗,韩雅玲院士建议患者复查彩超后根据结果再制定治疗方案。韩雅玲院士说,很多参加健康咨询的患者既往在医院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用药方案明确,但因患者缺乏医学科普常识造成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出现的症状。比如一例40 岁的女性患者,既往因早搏曾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坚持服药,早搏次数从每天19 000多次降至5 次左右,但因其自觉心跳异常认为仍有症状,担心病情加重进而影响了睡眠和生活质量。在医生告知其既往治疗效果很好、不影响预后、 需学会自我调适心理之后,患者放下了包袱,由此可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科普教育十分重要。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院长介绍说,CSC2021 期间健康咨询活动和科普大讲堂活动通知发出后吸引了大量患者积极报名,但受疫情所限仅100 余位疑难复杂心血管病患者到现场,活动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的患者和基层医生得到了在线学习的机会。王焱院长表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今后将持续开展心血管病科普进社区活动,关注大众心脏健康。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发展,与老一辈心血管专家的呕心沥血和艰苦奋斗密不可分。为传承科学精神,激励后辈进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特设立 “鲐背荣誉”,以表彰在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专家。本届年会为高润霖院士等13 位历任分会委员颁发了鲐背荣誉,向各位获奖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封面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顾东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