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旅行岁月》结构研究

2022-03-16

黄河之声 2022年1期
关键词:曲式大调李斯特

高 晗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以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和评论家等身份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李斯特首创了交响诗的音乐体裁,并且将钢琴的技巧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的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被誉为“钢琴之王”。

《旅游岁月》是李斯特旅居瑞士后创作的一系列标题性钢琴曲集,全套分为三集,《瑞士游记》、《意大利游记》以及自由选题题材的第三集,共26首作品。《旅游岁月》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是李斯特最为成功的连续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开始创作到全部修订完成一共经历了40多个年头,几乎贯穿了李斯特的整个创作生涯,作曲家创作思维的变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旅行岁月》曲式结构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大多强调音乐的表现力,对主观情感的表达。相较于形式而言,内容更加重要。作曲家们追求个性化、情感化的表现技巧,清晰的结构不再是必要条件。李斯特在创作中不仅继承传统曲式结构,而且大胆运用创新的手法,在《旅行岁月》这部套曲中的结构有单二部、单三部、复三部、奏鸣曲式、变奏曲、混合曲式、自由曲式,笔者将其归纳为传统曲式结构和非传统曲式结构,并予以论述。

(一)传统曲式结构

传统曲式结构是在西方音乐发展中,根据音乐作品的结构规律进行总结,得出乐段、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结论。李斯特在创作早期时有大量的改编曲,在改编过程中融会贯通,在传统曲式结构的框架内运用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旅游岁月》中的传统曲式结构有单二部、单三部、复三部、奏鸣曲式、变奏曲式。

1、单二部、单三部曲式结构

在《旅游岁月》中运用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有《田园曲》、《乡愁》、《日内瓦钟声》、《船歌》、《小曲》、《葬礼进行曲》;运用单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有《威廉·退尔教堂》、《牧歌》、《沉思者》、《罗沙小调》。本文以《田园曲》和《罗沙小调》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田园曲》的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如下:

《田园曲》是一首简短的乐曲,是《瑞士游记》九首作品中唯一没有附加文字的乐曲,描写了田园自由美好的生活和愉快的心情。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乐曲速度为Vivace(活泼的)为全曲奠定了欢快的基调。全曲可以划分为A和A1两大部分,A1即是A的变化反复。在《旅行岁月》中六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其中有四首都是以并列单二部曲式结构创作的。第一部分是5+5的规整性乐段,节奏舒缓,主题a在E大调上展开,乐段呈收拢性,以全终止结束在E大调主和弦上。第二部分转到主调的近关系调B大调上,为6+6的方整性乐段,12/8拍变为6/8拍,速度加快,与主题a形成鲜明的对比。经过1小节的间奏,音乐完全重复一遍,尾声3个小节,回归原调,截取b主题的旋律,进行重复。全曲12/8和6/8两种节奏型相互切换,带有舞曲性质,轻快活泼,让人不禁联想起人们在田间舞蹈的场面。

《罗沙小调》的曲式结构为单主题完全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如下:

图示2

《罗沙小调》曲调欢快明朗,旋律简洁,开头4小节的引子同时是主题,在A大调上展开,主题贯穿全曲,第一部分是在主题材料上发展,力度和织体逐渐加厚,从13小节开始转到A大调的属调E大调上,在第一部分的结束处回到原调。第二部分没有出现新主题,运用截取、模进、重复的手法发展原有主题。主题材料在左右手上交替出现,颤音变为跳音,再现是对A的完全再现,速度放缓,71小节进入尾声。

2、复三部曲式结构

在《旅行岁月》中运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创作的作品有《在瓦伦湖上》、《婚礼》、《致艾斯特庄的柏树林——挽歌(一)》。本文以《婚礼》为例进行重点分析。

《婚礼》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如下:

图示3

低声部两小节主题奏出,这一主题平缓,贯穿全曲,有时A段八度音程的形式出现,强调主题或是截取一部分材料融合在旋律中。中声部使用附点二分音符与高声部的琶音,有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像是人们簇拥着玛利亚在教堂前的广场上,A段结束和小连接部分变安静、缓慢,像是在等待婚礼开始前的庄严,采用了主题变形的创作手法。B段以柱式和弦开始,表达出教堂肃穆的景象,其中也出现了A段的主题。再现部分作曲家选择了综合性再现,右手B段材料,左手A段材料,力度不断加强,八度音程增强力度表现了婚礼热闹的场景。尾声的力度开始变弱,有出现A段材料,像是把人拉回现实。在这部作品中李斯特将一副静止的画用跳动的音符描绘成了一个婚礼前后动态的场景。

3、奏鸣曲式结构

奏鸣曲式在古典主义时期以快-慢-快三乐章的形式构成基本框架。在《旅行岁月》中运用奏鸣曲式结构创作的作品有《奥伯曼山谷》和《但丁奏鸣曲》。这两部乐曲分别是第一集和第二集中的作品,李斯特在这两首作品中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创作出单乐章奏鸣曲。本文对《但丁奏鸣曲》进行重点分析,窥探李斯特奏鸣曲式结构的创作特点。

《但丁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为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图示4

乐曲引子部分调性极不稳定,直到29小节通过低声部的和弦确定了d小调的调性。在庞大的引子中有三个动机,其中就有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35小节进入呈示部的主部主题,调性稳定在了d小调上,由引子中的动机进行发展。经过连接之后,进入了副部主题,调性也发生了变化,进入关系大调#F大调,副部主题更加柔和,与主部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展开部中,一共有4段材料的展开,主要是对主部副部材料的变形、发展。在再现部中,调性没有回归,而是选择到同主音大调D大调上。在《但丁奏鸣曲》中,能看到李斯特在曲式上的突破,这首乐曲虽然是奏鸣曲式,结构却不像古典奏鸣曲式那样清晰,偏向即兴式的幻想曲风格,采用的是不规则乐句,而非固有的四小节或八小节为一单位的乐句划分。在速度的处理上也体现了这一点,频繁变化的速度,说明作曲家更倾向于内在情感的表达。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可分为严格变奏、自由变奏和固定变奏。在《旅行岁月》中运用变奏曲式结构创作的作品有《泉水边》《暴风雨》《昂扬心志》(《净心》),三首作品都属于自由变奏,即通过改变主题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音域等,段落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仅保持主题的轮廓。本文以《昂扬心志》为例,分析其变奏曲式的创作特点。

《昂扬心志》的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

图示5

在《昂扬心志》中,李斯特运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主题第一次出现在低声部,时值较长,宽广疏松的旋律。主题第二次出现,主题由低声部转向高声部,伴奏声部织体加厚。整首作品只有一个主题,当主题再一次出现时,声部层加厚,变为八度音程齐奏,并加入华彩乐段,丰富旋律,强调主题。从37小节开始了第三次变奏,调性由E大调转为c小调,主题连续模进,在最后一次模进后加入小连接,以ff的力度与八度音程全音阶组成,密集的八分音符推进着进去下一个阶段。71小节是最后一次变奏,调性回归到E大调,高声部和弦式的旋律进行,低声部使用和弦织体伴奏,fff的力度标记,使音响更加浓厚。尾声前出现华彩段落,持续的柱式和弦节奏紧密,将旋律推向高潮,充满了斗志。进入尾声,速度变缓,音符时值变长,充满了宗教色彩,也表达了作曲家坚定的宗教信仰。

(二)非传统曲式结构

在音乐创作中,远不是所有乐曲都采用规范化的曲式结构。非传统曲式结构即由于音乐作品内部材料、曲式功能变化等促成不同曲式结构原则综合,或是在所谓规范化的曲式结构中有其非规范化的一面。从《旅行岁月》的第二集开始,李斯特逐渐不再拘泥于严谨的曲式结构,采用的结构较自由,或者是根据需要,调整音乐内部结构,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在《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104、123号》三首乐曲李斯特就采用了十四行诗4+4+3+3传统格式进行创作。本文以《彼特拉克十四行诗47、104、123号》为例分析《旅游岁月》中非传统曲式结构的特点。

十四行诗有固定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另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结构为4+4+3+3,最早为声乐和钢琴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有歌词,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律,在改编成钢琴曲后作曲家仍然保留了诗歌的韵律,在曲式结构的表格中结构的划分可以看出。作曲家在乐曲将诗歌中的诗句、段落的分割在乐曲中运用音乐符号或者华彩段来体现诗歌的停顿。如作品47号中A段中的第一句与第二句中间有一个休止符号,用来划分句子。再如作品104中,在两个段落中的停顿作曲家选择一段华彩来作为分割点。在创作手法上与诗歌结构有一点的关联之外,李斯特在三首乐曲中还运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贯穿在三首乐曲中。在三首乐曲的中有一个统一的音型,在同一小节里三个相同音符。另外,三首作品都是爱情主题,有较强的抒情性,作曲家在创作时伴奏织体大量使用分解和弦的音型来突出乐曲的抒情性。

另外,在《旅行岁月》中运用混合曲式结构创作的作品有《塔兰泰拉舞曲》和《致艾斯特庄的柏树林——挽歌(二)》。《塔兰泰拉舞曲》是全套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首乐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200小节,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二部分为后280小节的船歌,是变奏曲式结构。乐曲开始由g小调经过转调到最后转到明亮的G大调。节奏是这首乐曲的亮点,作曲家采用的是欢快的意大利舞曲节奏,带有很强的舞蹈性,6/8拍,到第二部分船歌,具有抒情性,采用2/4拍演奏。并且运用节奏型和音型在乐曲中进行主题变形,表现出人们热烈狂欢的画面。

二、李斯特美学观及对其创作的影响

李斯特所处的年代是欧洲社会大动荡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开始执政。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加重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在人们的心头笼罩了一层失望的阴影。在人们对幸福与美好生活的渴望下,浪漫主义的作曲家们开始追求内心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古典主义时期固有的创作模式,在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大胆的创新,创作出幻想曲、即兴曲等新的音乐体裁。李斯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李斯特的美学思想深受黑格尔的影响,他是情感论也就是他律论的拥护者。李斯特认为,抽象的、一般的情感主要表现在纯器乐作品中;具体化的情感主要表现在标题音乐中。标题音乐能够使音乐的情感表达超出一般、抽象的范围,变得更加具体化。标题音乐是李斯特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标题音乐在表达个体化、特殊化情感方面有着纯器乐所不可企及的。标题音乐作为一种新生的音乐形式,代表着未来音乐发展的方向。标题音乐能够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强化音乐作品自身诗意性的同时为人们正确理解音乐作一个恰当的引导。

在《旅行岁月》这部套曲便是标题音乐很好的范例,同时也能在这部作品中发现李斯特在创作标题音乐思维的变化。在第一集《瑞士游记》中,几乎在每一首乐曲的标题下面都有诗歌作序,用诗歌来补充音乐之外的东西,起到了一个提示作用。而在第二集《意大利游记》中,李斯特将文学进一步融入到了作品中。大多数作品是在欣赏阅读某个艺术作品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以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为例。李斯特是根据十四行诗4+4+3+3的结构来创作乐曲,并且在乐曲将诗歌中的诗句、段落的分割在乐曲中运用音乐符号或者华彩段来体现诗歌的停顿。到晚年创作的第三集《罗马》,李斯特在经过人生的磨砺,阅历逐渐丰富,世界观也发生了变化,整体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不管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结构的布局上都比较自由。共同点是带有很强的宗教和死亡气息,从每首乐曲的标题来看,挽歌、葬礼进行曲,表达了作曲家晚年对生命的感慨。

结 语

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重要作曲家之一,《旅游岁月》是贯穿了李斯特创作生涯的重要曲集。通过对《旅行岁月》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在相对传统、规整的结构主要集中在《瑞士游记》和《意大利游记》的前几部作品中,从《意大利游记》开始,李斯特逐渐尝试新颖的创作手法,这种创新也体现在作品的曲式结构上,例如将诗歌的结构运用到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上,增加了作品的文学性。

李斯特的《旅游岁月》创作时间较长,同时也展示了浪漫主义时期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作曲家们的创作思维的变化。《旅游岁月》打破了李斯特只重视炫技的刻板印象,更深层次的挖掘其艺术价值,对李斯特的创作思维有更全面的认识。■

猜你喜欢

曲式大调李斯特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保持肃静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