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乡村新发展格局研究

2022-03-16凌国钧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设想生态文明问题意识

凌国钧

摘 要: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世界秩序中,危机“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从未离去,过剩的生产能力伴随着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的重复出现。过去的中国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自然而然地一次又一次被动地卷入危机,虽说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改革与问题是相伴而生的,改革既能解决旧问题也能产生新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本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事求是分析并提出“清远山区模式”,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远郊山区乡村地带未来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问题意识;设想;清远山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8.028

1 新时期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需要于变局中开新局

21世纪以来,全球储蓄、原油、流动性三大过剩导致了现在的普遍的危机,其中美国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奥巴马政府采取先量化宽松后取消量化宽松的政策,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中国陷入被动的先通胀后通缩的经济波动局面,随后,中国进入经济下行期,实体经济下滑,于是中共中央提出“三去一补”的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量资金被释放流向股市和房地产,中国开始新一轮的城市化——实际上是房地产,地方政府从土地获取巨额收益,最终造成了房地产、债务和金融泡沫,这也是中国现在面临的巨大风险。

在外部环境上,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强制“硬脱钩、去中国化”的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国内,改革步入深水期、攻坚期,工业、农业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面对利益結构复杂化的处境,种种状况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

2 深刻理解“十四五”规划,探索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内涵

中国曾经连续有四个五年计划都是用大段文字强调加快城市化,把加快城市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在此次的“十四五”规划的文件当中,只有一段“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表述,并且是用县域经济来承载中小企业团地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同时纳入了城乡融合的概念,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城镇化与逆城镇化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论述,这便是城乡融合的应有之意;“十四五”规划还增加了生态化、“三农”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两大战略将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最终目的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也意味着中国对西方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内涵的现代化模式有所取舍,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才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3 寻求构建长效扶贫机制的方法举措

中国的贫困概念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村绝对意义上的财产性贫困,在农村小有产者的前提下中国现阶段的贫困问题是农民现金收入能力相对于教育、医疗的现金高开支较低所形成的贫困,因而以往的中国扶贫攻坚战略的具体实现形式之一便是产业扶贫,目的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现金收入能力。为了更好地提出切实有效的长效扶贫机制的方法举措,首先需要理清几个概念。

当谈到土地时,大多数人习惯性地把西方关于生产要素的这个纯生产力论的理论拿来立论,把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来看待,因此主要讨论的是土地占有关系的平等与否,很少讨论到土地本身具有多功能性,但实际上土地不只是农业生产力要素,还是空间生态资源的载体,不能简单地只说它是一个农业生产的要素,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来推进第一产业的产业化,农业从来都是“三生合一”(生态、生产、生活)。

不少人喜欢把乡村振兴理解为乡村产业的复兴,乡村整个振兴往往解读成乡村振兴就是要补中国现代化的短板,但“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的功能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压舱石”,乡村振兴不是一个简单的补短板,对于“乡村振兴”,如果从传统的工业文明的思维来思考问题,那么在今天整个价值体系中,乡村的价值很弱,进而把未来的现代化的希望统统寄托在城市,实际上今天为了“乡村振兴”而搞的规划,其背后是西方式的乡村的影子。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圈地运动使得乡村原有的文化历史消失了,乡村变成了一个单纯的为城市生产粮食的地方,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留下的乡村只是一个农业类的企业,所以叫“农场化的乡村”,只有农业大规模量产供给城市人口口粮的单一经济功能,这些西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忽略了中国乡村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国乡村经济存在“百业兴旺”的发展方向这一实际情况,而中国有几十万个古村落,各个区域的古村落因其独特的地貌、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因而中共中央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复兴的乡村,不把乡村规划交给一两个大的农业产业,变成一个农场化的乡村。中国特色的乡村首先是天然小区。其次,分散在中国各地的乡村,其内部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在当地一定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下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这意味着乡土文化包括乡村聚落存在的那个形制都是与当地的气候、资源、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客观条件融为一体的。最后,中国各乡村地区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差异,因地制宜地探索具体的现实方向和路径。

所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等概念的内涵就蕴含其中,并为广东清远山区绿水青山的、优质的、丰富自然资本的空间生态资源提供了山区乡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至于如何落实则回归到了“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而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化便有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提出,把空间生态资源扩展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变革传统的生产关系,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将丰富的空间生态资源变成农民长期的财产性收益基础,巩固扶贫攻坚成果。

4 以清远山区模式为载体构建新时期的乡村新发展格局

4.1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概述

珠三角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大量引进“三来一补”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形成了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使得产业集群坐落于城市群,形成了以广州省会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连续多年全省GDP位列全国首位。

但与此同时,各类问题的出现促使了珠三角地区正在丧失自身原有的经济发展优势。产业资本的本地化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同步进行,城市的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混合变成复杂的混合污染,空气污染充萦绕在珠三角城市上空;同时“三来一补”使得生产、加工跟国内上游的装备制造业没有太多关系,加上“工业供给侧改革”“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等战略调整,珠三角城市群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相对不平衡、区域发展差距大、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等发展结构性问题。

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其产业工人在家乡的父老乡亲承担了他们的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开支,即该劳动力的家庭成員所处的欠发达地区承担了他的地方财政,教育体系、医疗体系、社保体系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开支,才具有竞争力,但如今这些“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正在出现因外来投资吃不到劳动力租、资源租而纷纷外流了的现象。以往粤北山区的劳动力往往流向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以产业资本在地化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本增密”的内生规律——资本不断排斥劳动力,即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关系加剧,大量的粤北山区产业工人将面临失业问题,这些产业工人只好回乡务农,现金收入渠道丧失可能会让粤北山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加重。

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使得粤北山区的贫困面貌有所改善,进而带来收入水平的上升,收入水平的上升会促使人们生活消费习惯发生大变化,对自然、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健康消费支出迅速增加,将清远山区作为一种典型类型区域引入进来,满足地区人群消费多样化的需求。

4.2 国际经验借鉴——“欧盟模式、日本模式”

基于资源禀赋的限制,日本选择了以增强日本小农竞争力为核心的农业支持政策,颁布了一系列具有高关税性、高直接补贴性、高服务性特点的农业政策,而欧盟则更多是增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推行以农业价格干预为核心的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并完善绿色生态补偿机制、农民利益保护机制,强化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农业多功能性不断拓展,农业价值属性由经济功能转向生态、社会、文化功能并重。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迈向“贫困问题优先阶段”,既要防止农民相对收入减少,又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为我国山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4.3 完整的区域试验——广东清远山区

(1)积极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根据资源禀赋条件,从特色种养业着手,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制定与产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支持、财政补贴,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品种、发展初级产品加工业,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现金收入。

(2)扩展农业生产要素,发展多功能农业。以当地特色种养业为载体,面向珠三角发达地区中高净值消费群体,综合开发当地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娱乐、康养的体验型农业服务业,主打短途旅游,形成“自产自销”的滞留消费型的经济短链,促进农业内部结构服务化,构建乡村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六产化”。

(3)推动“三变”改革,重构新型村集体经济。在初步完成乡村土地“三权分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相关事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团体或个人,共同挖掘当地资源,以项目制的形式,采取“村集体+公司+资本”的方式运作,保证村民在“资源资本化”的过程中占有收益,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5 结语

国际局势诡谲多变,危机此起彼伏;国内改革迈入深水攻坚期。面对如此“内忧外患”,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国家重大战略的调整,为“愿景”的实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乡村的整个功能是“压舱石”,即抵御外部冲击,化解内部矛盾,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亦在此新指导思想之下,为尝试具体实践这一发展理念提出一己之见。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张俊娜.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及中国应对[J].探索与争鸣,2020,4(04):86-99+288.

[2]温铁军,杨海霞,刘洁,等.对话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中国道路[J].中国投资,2013,4(11):25-35+24+11.

[3]温铁军,张俊娜,邱建生,等.农业1.0到农业4.0的演进过程[J].当代农村财经,2016,4(02):2-6.

[4]张文明,张孝德.生态资源资本化:一个框架性阐述[J].改革,2019,4(01):122-131.

[5]张孝德.乡村生活价值的再发现及实现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19,4(06):35-43.

[6]温铁军.解构现代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

[7]潘泽泉.全球化、世界工厂与中国农民工发展的经验教训[J].广东社会科学,2008,4(01):157-163.

[8]马红坤,毛世平.日本和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转型路径比较与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46-53+166-167.

[9]王俊飞.欧盟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与演变[J].世界农业,2014,4(12):138-142+183.

[10]张虎.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及启示——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4(12):118-121.

基金项目: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pdjh20201b0685)。

2880501705219

猜你喜欢

设想生态文明问题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跟踪导练(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