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2022-03-16张震宋宇薇何小雪梁峰
张震 宋宇薇 何小雪 梁峰
摘 要:运河是在长期社会生产和活动中形成的,承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文化。本文在分析运河文化遗产的发端、形成和价值的基础上,以无锡古运河文化遗产为例,采用文献论证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运河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认为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传承、运河遗产文旅融合发展、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等方面亟待创新,并提出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态治理与保护、打造特色运河旅游文化带、运河文化“活化”过程中传承人与数字化建设等保护与利用策略。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
中图分类号:K878.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类招标课题“江南运河遗产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研究”(SKZ2020-01);2021年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觅途文旅信息工坊”(202110848024Y)。
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入选世界遗产河道和世界遗产点。无锡环城古运河反映了运河和城市相生相伴的关系,即“环城运河龟背城”,联合国专家组现场考察时给予其高度评价。文化遗产是记载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教科书,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资料,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加理性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其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运河文化遗产的形成与重要价值
(一)运河的发端与形成
京杭大运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期间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需要北伐齐国,后勤粮食补给更需要及时跟上。但古代运输方式主要是陆运和水运两种,陆运路途遥远,并不是值得推荐的运输方式,于是吴王便想到了水运,因长江、淮河之间没有水路通达,吴王为了方便作战,便调集百姓凿邗沟,邗沟被后人认为是京杭大运河的开端,无锡古运河从夫差开凿邗沟算起距今已有近2 500年历史。根据明、清编纂的《无锡县志》,邗沟实际上是古运河的前身,但是邗沟不仅指无锡城区这一段,而是从姑苏(今苏州)平门开始,经现无锡荡口漕湖,穿过无锡城、武进、丹阳进入长江,到广陵(今扬州)再北上,后来邗沟成为大运河江南段的重要河道。
千年时间流转,大运河物理空间也随着岁月一同在延展。运河不仅促进了古今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也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京杭大运河贯穿中国南北,孕育了一批因河而建、因河而兴的沿岸城市,无锡便是沿岸城市的代表。自京杭大运河开通以来,无锡人民的衣食住行便一直以运河为依托,依靠着这段运河,无锡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四大米市之一”。自近代以来,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更是与古运河密不可分,古运河使无锡成为最早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更有“百年工商城”的美譽[1]。
(二)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源远流长的千年大运河,沉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的8个省市、27座城市都散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有关运河的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65项。这些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
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明显的历史文化优势,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京杭大运河在方便南北方通航和灌溉的同时也促进了沿岸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近年来,政府逐步对运河开展保护工作,无锡古运河两岸的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开始发展,给无锡段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促进了无锡旅游业的经济发展。直到今天,运河两岸民居高低错落,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后门洗汰下船,前门逛街上桥,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黑瓦上,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民俗风情画。无锡的环城古运河,特别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段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目前唯一保存完好、原汁原味的古运河滨水街区,是吴文化、运河文化、工商文化交相辉映之处,更有“千里运河古韵在清名”的美誉,至今仍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
运河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沿岸城市的经济命脉,孕育了独特的运河文化遗产。无锡段运河两岸文物古迹最为密集,其沿岸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还有清明桥和惠山两大历史文化街区。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运河历史的变迁,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江南风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国对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利用有总体规划,始终把保护、继承和充分利用大运河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无锡古运河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维护和修建,使古运河能够保留原有的风格。但在大运河与现代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存在冲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运河文化遗产面临着开发建设与保护传承相冲突的问题。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开发使运河两岸的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观等遭到了破坏,有的甚至销声匿迹;工业化建设也使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过度商业化也使原本的文化气息变了味。虽然政府已对运河文化遗产原生态的保护加以重视,但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存在传承难、传扬渠道匮乏、传扬范围窄小等问题[2]。虽然现代人对非遗有兴趣,但对其缺乏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很难有人由衷自愿地静下心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无锡精微绣传承人赵红玉老师曾多次说过,锡绣可以说是“人未亡,艺将绝”。
(二)文旅融合缺乏创新,运河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式亟待创新
运河文化成功申遗,运河旅游随之兴盛。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沿线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各具特色,其沿线各段更是集运河文化和地方文化于一身的宝地,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然而,经走访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着体验不佳、文化内涵浅薄、意趣缺乏等问题。无锡段运河文化的讲解和本地艺术的展示方式滞后,导致游客在游览时与其接触较少,不利于传承和传扬运河文化。
近年来,无锡提出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战略”,努力将大运河无锡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将大运河沿线的旅游文化资源衔接起来,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其更高的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
(一)重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态治理与保护
2020年7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明确指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应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尊重大运河活态特点,以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的保护为重点,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的原则。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也认为不能只重视大运河历史物质文化遗存,更要从交通、水利、航运等方面发挥它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首先要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与建设开发、工业建设、现代化改建之间的矛盾,平衡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坚持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和维护大运河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3]。其次,修复和修缮大运河可利用的河道段,让其继续发挥交通和航运作用,展现运河活力。最后,運河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要灵活变通,保护和展示相结合,让运河文化遗产被世人所了解,唤起人们的自主保护和传承意识,进而实现运河文化遗产的长久发展。
(二)加强文旅融合,打造特色运河旅游文化带
“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开发运河旅游应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重视文旅产品所具有的文化丰富性和旅游体验性,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品味运河蕴含的文化意蕴。要高度重视运河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游客对运河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文化旅游不能只是简单的文化游览,还应合理开展文化创意娱乐活动,通过创意文化旅游拓宽运河文化传播和展示的新方式。适当利用数字化科学技术,让游客既能体验到旅游的乐趣,也能学习到文化知识。同时,每一处运河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文化旅游开发时应深入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形成系列文旅精品,继而打造特色运河旅游文化带,树立优质运河文化旅游品牌[4]。从最新的“运河百景”名单中可以明显看出无锡正以无锡段运河文化为主题,将运河沿线古街、古镇、人文景观等文化资源合理串联,推出众多带有“运河”特色的文旅精品,一步步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运河旅游文化带。
(三)重视对运河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
《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把中国大运河列为“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称得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活的”文化遗产。自运河开凿通航以来,运河两岸的生灵倚着运河水休养生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两岸的百姓靠运河为生,安居乐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让运河文化“活”化,一方面要重视人为传承,即培养非遗传承人,以人为载体展示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大运河保护和利用带来全新发展视角,诠释和理解运河及其关联古城的历史[5]。博物馆等保护单位应积极引进数字化技术人才,推动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利用数字化科技让静态字画中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游客眼前,为游客展示那些精巧制品的制作工艺和制作场景以及运河两岸生活的繁荣景象,从而激发游客对运河文化的兴趣,提高人们对运河文化的认识。同时,利用数字化加强世界各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彼此相互借鉴,从而实现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运河两岸也经历着巨大的整改,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大运河留下的精神文化远比物质遗产更深刻、久远和广泛,是宝贵的精神食粮,生生不息的运河精神将指引后人不断前进。因此,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护和传承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让运河“活”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运河,了解、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精神。
[1] 刘雪光.无锡古运河工商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47-50.
[2] 赵丽苹.大运河(河北段)文化生态保护探索与研究[J].大众文艺,2021(18):12-13.
[3] 刘颖,杜守帅.运河无锡段的地域文化与沿岸景观设计分析[J].大众文艺,2020(4):120-121.
[4] 梁峰,郭炳南.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8):114-118.
[5] 张崇.运河乡村与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实践研究[J].文博学刊,2021(3):119-124.
290650118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