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理论视野下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22-03-16廖晶晶

旅游纵览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产品开发研学旅行

廖晶晶

摘 要:随着旅游行业发展日趋成熟,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市场需求逐渐衍生出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等主题游形式。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和活力。与此同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活动逐渐呈现出融合态势,并产生了多样化的共生类型,在此之中,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的文化教育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开发相关旅游产品成为行业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生理论;红色旅游;研学旅行;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并与旅游相关的活动或产品活动进行融合,逐渐产生了多样化的共生类型。为推进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该行业探索出了一系列共生化发展模式,如红色旅游与休闲度假、演出、节庆、扶贫开发等相结合的多样化共生模式,这促使红色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因此,可以将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开发红色研学旅游产品,从而促进旅游行业进一步发展。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旅游行业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旅游产业与相关产品的开发工作进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时代的发展变迁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研学旅行应运而生。简单来说,研学旅行是旅游与教育两个行业探寻到的一个契合点,不仅再现了我国传统的游学形式,还能满足现代人对旅游和学习的共同需求。一方面能够有效引导人们在旅行途中不断增長见识,并充分体会旅行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能够为素质教育工作拓展一条新途径,也就是在深入的体验和实践性质的学习中感受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因此,研学旅行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十分关注和重视研学旅行,早在2013年多个地区就已经开始发展研学旅行,并建立相应的探索试点。随后几年,相关部门陆续发布的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意见指导文件、教育教学意见指导文件中也曾提出,要大力支持研学旅行行业发展,并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学模式,列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范畴,使研学旅行逐步进入国家教育体系之列。随着国家对研学旅行政策的明确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逐渐被各个中小学校和社会各界所接受,发展形势整体向好。通过对近年来中小学人数总量的了解和分析,我国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学生人数逐渐递增。在此背景下,想要保证研学旅行行业的发展,还应在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下,不断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究,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一)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在生物学界和科学界的概念中,主要是指不同种类和属性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环境背景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网络逐渐复杂且相互之间的连接也更为密切,从而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发展共同体。此时,人们便把共生的概念直接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从而衍生出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共生理论。所谓的共生由单元、模式以及环境3种基本要素组成,这3种要素的结合也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系统中各个共生单位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结合并共同发展的特点。

(二)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之间的共生关系

1.共生环境

简单来说,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并依赖的生存环境。整体旅游合作系统中存在的共生单元以及所有外因的综合体系,既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共生环境,也是旅游行业共生系统中关乎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涉及社会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还与政治、经济等领域有着紧密联系。

首先,站在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说,我国红色研学旅游的发展环境具有极为强劲的政策支撑。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大力推进,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传统文化意识、核心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也逐渐成为开展研学实践的关键路径,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红色研学旅游,能够加强学生对红色历史、知识和精神的体会与学习,在彰显其中的教育属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素养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2]。

其次,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的受众对象,主要是接受爱国教育与革命教育等教育内容的研学群体。对于受众而言,他们普遍具有同样的需求,即接受更为全面的红色文化教育,而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最后,实施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的相关人才具有较强的共生性,这也是二者融合在技术层面的体现。红色研学旅游的导师不仅是红色旅游景点的导游,还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育工作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导游和教师两个职位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将教育教学组织规律运用于研学实践教学活动中。

2.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合作系统中直接参与共生,并逐渐形成共生体的基本条件或相关资源。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之间存在众多共生单元,二者之间相互融合,实现共生发展。站在研学旅行的角度来看,研学是实践旅行的主要目的,而旅行活动则是研学的基本载体。研学旅行旨在让学生通过旅行活动和切身体验,深入体会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红色旅游活动中不仅包括参观革命遗址、文物、纪念品等活动,还包括红色文化、精神、理念等要素,这些都可以实现与研学旅行之间的相互融合。由此归纳整合出的共生单元就是红色研学旅游的主要资源,其中也包括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应具备的红色资源。

3.共生模式

简单来说,共生模式是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相互合作或相互竞争的形式,在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物质以及能量的交换形式,是共生能够实现和延续的关键。在旅游行业中共生模式具有多样性,不仅有区域层面的联合共生或企业层面的交易共生,还有如今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网络合作形成的虚拟共生等。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之间存在开发共生形式的重要基础,如受众、需求、资源等,这些都是促进二者实现共生的重要因素,使二者之间既可以实现区域、企业、产品等实体资源方面的共生,又可以实现品牌、网络、策划等虚拟模式方面的共生[3]。

(一)整合资源

想要有效地扩大红色旅游研学资源的范围,拓展红色旅游研学活动开展的空间,应在开发红色旅游研学相关产品的过程中重视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如红色自然景观、红色文化以及研学旅行地点的师资、教学课程等资源,将这些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联合分享、联合开发、联合促销等,从而构建具有特色的共生单元。在此之中,就历史范围角度而言,红色研学旅游的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批革命先辈为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争取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站在资源内容的角度上来说,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包括红色革命遗迹、革命时期的文物或红色文化、精神等,还包括延伸出的红色餐饮、纪念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能够完整、充分地展现出革命战争时期中各个阶段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值得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体验和感悟。相关资源可以细分为3个方面:首先是红色景观层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类遗址遗迹,包括纪念地、标志物以及革命文物等;其次是红色精神层面,包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等;再次是红色延伸层面,主要是指与红色旅游相关的其他资源要素,如民俗资源、红色餐饮等。

(二)分析受眾

开发红色研学旅游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相关资源中蕴含的研学内容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将其与新时期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特点和相关规律进行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将红色景观的自身特色、学生自身的实际特征以及红色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与特定目的相结合,构建具有特色主题的红色研学教学课程,让研学的受众群体能够切身体验红色旅游,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也是充分反映红色旅游和研学旅行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一种常见形式。依据教育工作和旅游行业的规律,其共生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红色文化科普类型。应通过介绍红色文化和相关精神,引导学生在研学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以及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改革创新等时代精神。第二,红色景观参观类型。应带领学生参观发生过革命或战争的遗址遗迹,实地体会革命时期、战争时期的艰难环境,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生活的来之不易。第三,红色体验考察类型。这一模式要求打造体验型的旅游产品,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官、精神以及心灵等层次,切身体会革命时期和战争时期的相关奋斗历程,加强学生对现代美好生活的珍惜。第四,红色励志扩展类型。这一模式要求从研学教育的角度着手,加强学生自身心理素养、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力求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第五,红色旅游休闲类型。这一模式要求学生感受和体会红色旅游活动中蕴含的艺术性、多样性,如引导学生回顾革命历史时期的事件等,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意识。这5种模式虽然各有侧重点,但具有同样的教育教学目标,即开展红色教育工作、传递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4]。

(三)结合需求

红色研学旅游的主要受众对象是学生,包括中小学、职业院校、高校以及研究生群体,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开发红色研学旅游相关产品应优先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将共生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探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都是将某些红色旅游景区或相关资源作为基础,建设特色红色研学旅游教育基地。因此,在基地建设环节,应重视硬环境与软环境的改善和提升。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在原有景观区域或相关资源的场所进行对应的升级、优化和改造,并保障基地建设能够至少符合国家旅游3A级景区的相关标准,之后再着重参与软件或内涵等方面的升级,构建出优质的红色研学旅游环境与氛围。软环境建设则是指红色旅游研学基地建设应从师资、课程等方面入手。师资方面,研学导师作为导游与教师的综合体,应掌握旅游和教育的规律,保障自身专业化。课程方面,红色研学旅游活动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参观游览相应的景点,更应根据学生团体实际特点和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旅游服务标准。与此同时,导师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以便在开发红色旅游课程和相关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围绕红色主题与红色精神,进一步突出红色精神及其内涵,在内容层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与互动体验;在资源层面,实现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归纳;在效果层面,构建与活动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5]。

红色研学旅游和相关产品的开发,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还能满足教育领域和市场方面的实际需求。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应从不同层面着手,保障红色旅游与研学旅行共生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

[1] 李军,冯晶晶.共生视域下宁夏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8):65-68.

[2] 吕晓华,王源远.甘肃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4):81-84.

[3] 向春燕,周春燕.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以重庆红岩景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8-79.

[4] 胡建英.以“红色沙洲”为引领的郴州红色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策略[J].现代园艺,2021(20):16-17.

[5] 魏文颖,银锋.VR助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八一起义红色旅游资源为例[J].企业经济,2021(7):146-151.

1963501186385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产品开发研学旅行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成都市体育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与产品开发
成都市体育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与产品开发
论述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成本控制问题